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展开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是一个文明传统悠久深厚的国度,又是一个广土众民的国度,其文化的时代性演进和地域性展开均呈现婀娜多姿的状貌,因而切忌作简单化的描述与概括。要想获得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必须纠正空泛、粗疏的学风,多做具体分析和实证研究,方能为综合与抽象提供坚实的基础。而此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对中国文化加以分区考析。  相似文献   

2.
江汉论坛     
○发达国家自70年代以来中小企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成为引人注目的现象,这个现象对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有关理论来说是“反常”的。邱海平在《发达国家中小企业问题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一文中认为,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原因,并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文章强调,中小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事实和趋势,使我们有必要在理论上进一步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未来社会的设想。○萧辉、萧放在《论传统社会平民礼俗的文化特征》一文中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家族的社会,家族社会以岁…  相似文献   

3.
○夏振坤在《现代化国际经验述评》一文中认为,中国现代化应采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思维方法,广泛吸取世界各国现代化的有益经验,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作者重点评析了欧美、前苏联、拉丁美洲和日本等国的现代化经验与教训,强调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应先由“权威主义”逐步过渡到现代体制,政治上要防止权威真空,经济上要防止外向依赖,文化上要防止两极化,同时,要在多元化基础上为个性发展和公民社会的形成留出空间,创造实现全面现代化所需的条件。○莫吉武在《试论政治权力及其制约机制》一文中认为,腐败是…  相似文献   

4.
○回顾我们已经走过的峥嵘岁月,在中国人奔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这些经验与教训集中到一点,那就是必须把中国的现代化纳入整个国际、国内的宏观背景中加以审视,据此来制定我们的理论、政策与步骤。夏振坤研究员在《从宏观背景看中国的现代化》一文中,试图从历史和宏观的角度出发,结合过去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当今时代的现实要求,对中国的现代化问题进行了一次探索性的讨论,文章旁征博引,直得一读。○马王堆帛书《式法》,先前学者们称为阴阳五行,其内容与睡虎地秦简《日书》颇有近似之处,整理小组认为“…  相似文献   

5.
《学习与探索》1992年第4期刊载了《人治与法治——中西方法律精神的比较》一文(以下简称《人法》),读后觉得此文涉及如何分析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设计现代社会控制体系这样的重大问题。文中的见解不乏深刻之处,但文中的一些观点亦值得商榷。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人治设计亦有与西方法律精神相近的法治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多因素构成的矛盾统一体,《人法》一文中,作者在使用“中国传统文化设计”这一概念时,基本上是在总体的意义上使用的。而实际上,文中所说的“中国文化的人治设计”,只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文化,即儒家文化中的政治统治思想或政治  相似文献   

6.
巴金是否曾是一个浪漫主义作家,他的前期(1)小说是否是浪漫主义作品?对这个问题,三十年代就有不少学者评论过。最早提出《灭亡》中的壮大心“是著作者理想出来的”,是俞珍华于1930年4发表的《灭亡》(2)。1934年4月,王淑明在《新生》门’一文中,认为巴金作品,“包含着不少罗漫气氛”。同年7月,王淑明在《萌芽》’‘’一文中,明确指出,巴金在创作《萌芽》之前,其作品“都采取浪漫主义手法”。1935年4月,日本冈崎夫发表《在日本的中国文人·巴金》‘’‘,认为“巴金是在中国革命文学舍弃浪漫主义而开始走新现实主义的路之后,…  相似文献   

7.
汤一介在《儒家伦理与中国现代企业家精神》一文中认为,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的经济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中国企业家在这种情况下应具有什么样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对造就中国现代企业家是否有意义,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刘心予同志在《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社会科学》第三期)一文中,认为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就是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并为此作了不少论证。我认为,该文最主要的倾向就是没有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三十年来中国社会所发生的种种重大事件进行分析,然后确定主要矛盾,而是照搬马列词句,罗列社会现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历史学者对于冯桂芬的历史评价问题展开了讨论。最早是《中国近代思想史讲授提纲》把冯桂芬列入资产阶级改良派。周辅成在《冯桂芬的思想》中提出另一种见解,认为冯桂芬是地主改革派。后来王栻在《冯桂芬是不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改良主义者?》一文中,又提出一种见解,  相似文献   

10.
近代江西诗歌的巡礼─—《近代江西诗话》读后方木近代地域性的诗歌研究领域涉足者不多。彭泽汪辟疆教授在中央大学时,作《近代诗派与地域》一文,可谓发韧之作。今日又有年轻学者、诗人胡迎建所暑《近代江西诗话》问世,匹武前贤,发扬光大。展读一过,大开眼界,综述其...  相似文献   

11.
○在党的十六大即将召开的时候,江泽民总书记5月31日在中央党校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讲话中,江泽民同志特别强调了党的群众工作。他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吴祖明研究员在《党的群众工作与执政基础探讨》一文中,结合学习讲话精神和这一重要论断,对党的群众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党的群众工作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关系,以及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等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人们认识活动的成果是知识。人在实践中认识,又在认识中实践,实践经验的积累和…  相似文献   

12.
1978年以来,对人的研究在我国学界已有长足的进步。本文拟对我国人学研究的历程作一梗慨回顾,对其研究状况作一评析,并对其发展趋势作一展望。一、回顾我国对人的研究历程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发动阶段、继起阶段和展开阶段。发轫阶段(1978—1984年)讨论的主要是人道主义、人性、异化等问题,其思路多是指向过去,即在对文革十年浩劫置人民于非人境遇的批判中展开理论思索。积极开展这种思索的主要是哲学界人士。1978年12月王若水发表的《关于“异化”的概念》一文最早论及此问题。该文重点探讨了马克思的异化概念,认为异化“就是主…  相似文献   

13.
侯宗源同志在《社会主义法是否反映民族资产阶级意志?》(载《新疆社会科学》一九八三年,第四期,下简称侯文)一文中,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法曾经反映民族资产阶级意志的问题作了探讨,看后颇受启发,但也感到还有值得商榷之处。侯文认为我国建同初期反映民族资产阶级意志的法是社会主义法。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我认为新中国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茅盾算不上是一位纯粹的乡上文学作家。然而,茅盾作为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对五四以来的“乡土文学”却很是关注,针对文坛上的乡土文学作品发表评价,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之《序言》、《关于乡土文学》等文中,提出较为系统的关于乡土文学的见解。同时,作为一个全面描写社会人生的现实主义作家,茅盾的不少作品,如《农村三部曲》等,也不乏地方色彩,富有乡土气息。茅盾这一理论上的探索和创作上的尝试,对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创作的发展,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在《关于乡土文学》一文中,茅盾对“…  相似文献   

15.
现代中国与古代传统关系管见──常思敏先生《传统与现实生活》献疑朱宝信(驻马店地区卫校)在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古老的传统文化究竟应当占据什么位置?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常思敏先生在《传统与现实生活》(载《哲学研究》)1995年第2期)一文中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李永中 《江汉论坛》2005,1(12):83-85
本文以《新青年》作为考察对象,探讨“五四”现代话语是怎样形成的。文章认为《新青年》的现代性突出地表现为人的确立,文体的创立。《新青年》同人以西方文化资源作支撑,而且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掘出现代性的因子,以此展开人的确立、文体的创立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双向动态建构。文章还反思了《新青年》现代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十多年前,我在《中原文化圈与20世纪河南文学》(《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4期)一文中,谈了自己对乡土文学研究的粗浅看法,认为对苦难的抗争与对中原文化的反思,构成了20世纪河南文学的两大创作母题。“苦难制造了愚昧,愚昧又恶性循环地加重了苦难”,几代中原人“决心结束苦难命运的果敢行动,构成了中原文化重获新生的精神支柱和雄厚基础。”中原作家创作中文化反思力度的不断强化,让我对创作前景充满着期待与憧憬。  相似文献   

18.
三月中旬以来,《解放日报》陆续发表了几篇讨论复且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组学生编写的《中国文学史》的文章,这些文章认为这本《中国文学史》(上册),虽然存在一些缺点和可以商榷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与提高,但总的看来,成绩是基本的,它是“继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之后的另一部新型的文学史的著作”,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组教师和华东师范大学中四古典文学小组学生,在“简评《中国文学史》”和“评《中国文学史》”两文中,分别对《中国文学史》的优缺点作了评述。前文认为,该书对于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文学的对立与  相似文献   

19.
○荣开明研究员在《“与时俱进”的深层思考》中,从广阔的视野,对“与时俱进”这一新论断提出的主要依据、丰富内涵、地位作用及其他相关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文章分析指出,“与时俱进”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和特性,提炼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并使之现代化,反映了当今时代变革的需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与时俱进”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在取得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两个伟大理论成果之后的又一新发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80多年的历史可以看出,“与时俱进”是一个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20.
中国自从西周《诗经》文化以来就是一个"文学中国"的国度,而非理学道学的国度。重回文学中国不仅仅是华夏民族所急需,对人类未来走向也应该具有指引作用。苏东坡以诗词文赋阐述其审美人生的哲学思想,并从道学研究本身完成了与北宋五子的分野,从而成为文学中国的伟大里程碑。作为伟大文学家,苏东坡的审美人生方式,才是华夏民族品格真正的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