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桥 《社会科学》2012,(8):69-77
"政治参与"的研究应仅仅关注自主参与和合法参与,还是承认、包容动员参与和非合法参与,这是该领域内学者的主要分歧之一。社会质量理论从五个方面完成了对于政治参与概念的"容纳与超越"。运用2010年上海社会质量问卷调查的部分数据,将政治参与和社会质量同时作为外来的理论概念,分析其在中国的适用性与本土化问题,可以看出:不仅中国的政治参与状况异常复杂,西方的有关理论无法套用,而且社会质量指标体系对此的测量也有力所不逮之处,有必要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2.
重新思考政治,重新划分政治的边界和底线,进一步扩展和深化政治的内涵,可以说直接引发了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政治的转向"。这种转向不仅构成了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特征,而且也促成了各种"后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理论的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社会运动"在西方国家的兴起和壮大,一方面极大地改变了当代西方社会的政治图景,另一方面也不断地催逼着理论家们去思考并作出回应。文章将以拉克劳和墨菲的多元主义政治理论为依据,希图澄清他们所阐述的"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逻辑,并从理论上对他们所提出的新政治构想给以简要的评析。  相似文献   

3.
(一)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基石,是从社会发展规律和现代化的意义上,阐明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原理.在这一命题中,"先进生产力"和"发展要求"是相关联又相区别的两个概念,两者并不是直接等同或同一的,否则的话,一方面,理论上我们就难以界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问题,也难以辨别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力状况与其社会制度的优劣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地消除传统专制主义残余因素,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必须理清"专制主义"的概念."专制主义"一词的翻译目前在我国还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区分其内涵不容忽视.其实,专制主义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统治形式,从古希腊时期就引起了思想家们的关注和研究.但是,中西方语境中的专制主义概念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与差异.消除人们对专制主义概念理解的混淆,是进一步推动专制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5.
本文追溯西方"福利社会"理论和实践的缘起和发展.探讨了"福利社会"作为取代"福利国家"的政治改革口号;作为福利国家改革的一种理论思潮;作为福利国家的改革实践的基本内涵,同时,还进一步关注在全球化下,"福利社会"的"积极福利"、"社会投资"和"社会质量"取向,提出一种新的社会整体性的发展模式正在形成.反观当今中国社会建设及其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本文从发展目标的多面向和发展政策的整体性两个方面,提出构建"中国式的福利社会",在发展目标的多面向:均衡的多元分担机制、普遍的国民待遇、可持续的社会发展;在发展政策上的整体性:目标干预上的整体性、发展维度上的整体性和能力建设上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6.
论“意境”的美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意境,已经有许多文章从理论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尽管在理解上还有这样那样的分歧,但有一点是为大家所公认的:意境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具有民族特色的理论概念,是我国古代美学的基本范畴。意境一词,在我国古代审美理论中,具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所以,我们可以对它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研究,也可以把它和西方的美学理论作比较研究。例如说,它和康德的“审美意象”、黑格尔的“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等类理论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国时期,法治国家开始成为法学的基本概念,学界对其基本内涵也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在我国宪法文本中,"法治国家"是政治共同体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生活的原则、规则与未来指向性的价值体系,其实质要素包括人的尊严、自由和平等,形式要素包括法律至上、人权保障与权力制约。从宪法文本的规范体系来看,"法治国家"包含法治社会,从价值内涵来说,"法治国家"同时也是"宪政国家"。  相似文献   

8.
西方社会排斥理论的分析模式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社会排斥理论以社会关系为核心范畴,以权利、参与等概念为视角,采用多维、综合、动态的方法,着重围绕劳动力市场研究失业、贫困与社会排斥的关系,凸显非经济性或社会机制动因,回应全球化与后工业社会带来的经济社会结构和社会基本矛盾关系的新变化,"范式"性地解释了西方发达国家面临的新的贫困与社会不平等问题。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同样遇到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类似的问题。虽然问题形成的背景、内在的矛盾关系、解决问题的方式会有差异,但是,梳理与检视西方社会排斥理论,并与中国转型要素相比较,确定其普遍与特殊意义,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开拓思路的积极启示。  相似文献   

9.
"社会排斥"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西方社会政策的研究焦点,到目前"反社会排斥"已成为世界各国社会政策研究的共同话题.依循其兴起背景及概念演进,社会排斥理论在贫困、剥夺理路基础上释放出巨大的政策内涵,它与社会政策的内在契合性使之成为了这一语境中的核心议题.  相似文献   

10.
"治理",是当下学界、理论界广泛使用的高频词。在现有研究中,鲜有研究确切地考察"治理"的内涵。基于不同的话语体系,"治理"的内涵也有差别。在中国古代汉语、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以及中共文献中,"治理"主要是指控制、管理、统治的意思,中国古代汉语中还有善治、良政的意思。2000年来,西方治理理论开始传入中国,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科学把握"治理"的新内涵,不可照搬西方治理理论,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基础上,联系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和中共治国理政的实践,具体地、历史地、全面地加以把握。  相似文献   

11.
国家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法律学说具有丰富的内涵,对西方和中国社会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国家主义的立场中,"国家"是奠基性的概念。对于"国家是什么"的理论命题,国家主义者给予了四个方面的回答,即国家是世俗权威的化身、无上权力的归宿、最高利益的代表和驯化公民的牧者。近代中国语境中的"国家"与西方迥异,带有救亡图存的工具性色彩。对百年前中国的国家主义思想,有必要进行批判性的吸收与借鉴,从而为法治国家建设提供有效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休闲问题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伴随着社会生活中休闲热的出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在借鉴西方休闲理论研究成果的同时,结合我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现状,在理论上对休闲问题展开了积极的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13.
迄今为止,有关国家与社会的理论主要是西方的理论.那么,如何构建中国的国家与社会理论?我们的基点必须建立在本土历史经验之上,质言之,即实证研究.从学术史角度来看,不仅需要突破中国传统国家与社会高度一元化模式,也要突破现代西方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模式;既要避免国家至上的以国家为中心的倾向,也要避免社会至上的以社会为中心的倾向.明代国家与社会研究在理论上需要关注三个关系:第一,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特别是国家与社会的转型关系;第二,国家与社会具体问题与重要理论问题的关系;第三,明代中国与世界,也就是全球化开端之时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张鸿飞  胡丽娜 《理论界》2004,(1):154-155
社会行动是社会学非常重要的概念和研究领域,对韦伯和科尔曼的理论和观点进行比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深化社会行动理论。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韦伯和科尔曼的理论关系探究主要是“科尔曼的理性选择与韦伯的目的合理性行动的渊源”;更多的则是现实研究,从平行的理论角度论述了两者的理论对“社会资本”概念提出的贡献,以及二者的理论在城市社区阶层化、当代中国农民外出就业动因等具体问题上的应用。本文将以社会行动为理论基点,通过对韦伯和科尔曼的社会学方法论、研究对象、社会行动的内涵与类别等方面的比较,理清二者在社会行动理论上的关系脉络,进一步深化和扩展社会行动理论。这在理论研究上无疑是一个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甘强 《理论界》2007,3(5):157-159
经济法和社会法均将社会本住作为其法本位,这导致了二者关系的紧张,笔者从分析法本位概念的内涵入手,认为社会本位的特定含义是维护社会利益,并从社会利益的主体“社会”以及社会利益的“利益内容”两个角度探讨了二者社会本位观的并同。指出了经济法的社会观是经济性视角的整体社会观,而社会法是社会性视角的整体社会观和部分社会观的兼有;经济法的社会利益强调经济秩序、经济安全和经济发展,社会法的社会利益则着眼于弱势群体利益的维护以及社会稳定和社会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康之教授在新著<公共管理伦理学>一书中提出了一种关于社会治理模式的分析框架,并提出了"服务型社会治理"的模式.在此启发下,笔者认为第一,相对于"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等概念,"服务型政府"是一种有着更深内涵的概念,它们之间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层级关系;第二,在人类历史进入"服务型社会治理"的时代,"服务型政府"作为政府组织的主导价值是一个深刻的变化.结合我国当前的社会历史背景,并联系我国行政改革的具体历程,从理论上把握这种历史变化并作出清晰的表达,是对"服务型政府"这一政府治理理念的论证与诠释.  相似文献   

17.
"关系"概念是社会心理学本土化过程中构建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微观社会研究模型与方法。近年来随着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渐次传入,有些学者常以"社会资本"概念来替代"关系"概念来分析研究当代中国微观社会的人际关系与文化现象,或在研究中混同使用这两个概念。本文经过多个学科视角分析后认为:虽然这两个概念之内涵有些许重叠之处,但鉴于其各自不同所指、外延与文化背景,所以在研究中不能相互替代、混用。  相似文献   

18.
“非制度化利益表达”何以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岳论丛》2017,(10):22-28
非制度化利益表达是相对于制度化利益表达而提出的一个政治社会学概念。新社会运动理论和底层社会理论是西方学界研究弱势群体非制度化利益表达的主要范式。在国内,该领域的研究实现了"理论"与"现实"共振的良性态势,眼花缭乱的理论流派和攻防有序的范式竞争初步构建了我国弱势群体非制度化利益表达研究的本土化理论谱系。不过,国内学界在"理论借鉴与本土化理论创新""非制度化利益表达与抗争性政治""解释框架的选择与问题意识的再强化"以及"研究方法与发展趋势"等基本理论问题上依然需要进一步的学术努力。  相似文献   

19.
社会政策及其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个多世纪以来 ,西方的学者们对社会政策的概念和理论作了诸多的表述 ,并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与模型。作者在对这些概念和理论进行回顾和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我国社会政策不同于西方流派的若干特征。社会政策作为国家政策 ,是以人为本的 ,不但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而且在稳定社会、促进社会整合、缓解社会矛盾、避免社会失序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为此 ,作者联系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 ,对当前特别值得重视的一些社会政策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社会法学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我国社会法学研究起步较晚,尚需逐步培育社会法的学术土壤,在法与社会现实之间关系方面的研究,也有待深入探索.与此同时,还必须将社会法理论与本土立法实践紧密联系.在我国社会转型期中,社会法凸显其必要性、社会功能和现实意义.我们应当正视社会法立法的严重缺位现象,建构我国社会法学的完善体系,促进国家与社会的善治,减少社会代价,推动社会进步,共同享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