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在传统社会,女性的情感表象是有关家庭、集体与国家的社会象征;而在陌生的城市社会,都市女性在社会转型与老龄化的社会语境中的情感表达离不开对主体性问题的关注。本文借鉴个体化理论,通过对广场舞女性群体日常生活的深入阐释,探讨都市女性的情感表达与主体性建构。广场舞群体以混合的个人动机进入广场空间,并以统一的身体实践,表征为自己而活的情感呈现,成为私人情感的外化,既表现为女性群体自我情感表达与重塑女性角色的强烈意愿,又表明她们在与家庭、群体和社会的互动中主动寻求主体性建构,实现个体与社会新的联结。作为特殊的身份群体,广场舞女性仍以家庭为核心,无法摆脱母亲、妻子身份,其繁杂的生活琐事背后蕴含的情感始终融于主体性的建构行动之中。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中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社区的农村女性为研究对象,以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族旅游发展最具代表性的Z村为例,采用田野调查方法和深入访谈法,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探讨这些女性通过参与民族旅游业发生角色转变的过程。重点考察她们如何以参与旅游业为契机,实现自我角色的转变,并探讨了她们的角色转变对其家庭关系和家庭地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回流农民工的变化——基于对返乡打工妹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于男性农民工的连续打工经历,女性农民工外出是阶段性的.她们返乡多缘于承担生育、抚育任务.打工妹返乡后承担了更为积极的社会角色,并为家庭角色注入了新的因子.她们是农村基层细胞变迁的媒介.此外,她们生活方式和精神层面的变化又是提高农村社会文明水平的推手.返乡打工妹是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但大批打工妹返乡是逆城市化现象,不是大方向.  相似文献   

4.
<江格尔>与<荷马史诗>在对女性社会生活角色的认识上表现出相似性一方面忽视女性的自主意识,漠视其话语权,使之成为被物化的群体;一方面又恐惧、崇拜女性的能力,对她们进行超凡化叙述.在对女性的束缚要求上,两部史诗表现出较大的不同前者是东方式的严厉,后者则呈现西方式的相对宽松.对女性角色地位的描述,折射出古代蒙古人与古希腊人相似又相异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民族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5.
侯杰  秦方 《广东社会科学》2005,23(1):110-116
本文以《大公报》中的几位著名女编辑、记者为中心,探讨知识女性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中如何走出传统大家庭,接受新式教育,步入社会,成为职业女性,及各自婚姻家庭的实际状况,并对其家庭角色做类型分析,进一步解读知识女性所承担的社会使命和所扮演的家庭角色  相似文献   

6.
日本近代女性解放运动的肇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岸田俊子、福田英子、清水丰子等人为代表的知识女性群体作为日本女性运动的先驱者.勇敢地站在时代斗争的前列,号召姐妹们为自身的权利而抗争.为此,她们通过宣讲和社会评论.努力争取女性的受教育权、公民权、参政权、平等权.而她们所开展的这一系列社会动员活动,则标志看日本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肇始.  相似文献   

7.
论知识女性职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妇女解放运动和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女性冲破了男权的重重束缚走上社会,开始拥有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但新角色的获得又让女性面临很多新的问题,特别是知识女性的职业发展面临重重困境。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的矛盾、社会物质生产和人类再生产的矛盾、对男女成就评价标准不一的矛盾等等冲突,致使知识女性职业发展异常艰辛。时间资源、知识技能资源、社会人际关系资源、政治资源等的缺乏又使知识女性的职业发展障碍丛生。女性的彻底解放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8.
自梳女是生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个没有婚姻生活的特殊女性群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们没有婚姻观念.也正是在她们朦胧的自主观念、极端的贞操观念和特殊的家庭观念影响下,使得这群女性选择了不要婚姻的生活.但由于自梳女群体的复杂性,故而又衍生出一些变异的婚姻现象.  相似文献   

9.
高校女教师是女性人才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在科研和教书育人方面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与男性相比,女性科技人才的比例仍明显偏低,其原因更多表现在传统性别观念的桎梏、自我成就感认同偏低、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等方面。因此,改变高校女性成长与发展的环境,须从关注精神福利、关注隐性人才、关照有家庭责任的劳动者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知识女性在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阳达 《北方论丛》2016,(1):66-70
女性在科举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宋元南戏就较好地反映了女性与状元的关系。在科举考试之前,女性们为士子筹集赶考的盘缠;士子进京之后,她们又必须肩负照顾家庭的重任,以及承受分离之苦。如果士子能够高中状元,她们也能得到应有的封赠。宋元南戏明显地突出女性的作用以及状元的身份,寄托了元代知识分子试图改变社会地位的愿望。  相似文献   

11.
宋军风 《齐鲁学刊》2006,(1):110-113
唐代商人妇的家庭生活是复杂多元的。她们不仅物质生活颇有差等,而且精神生活也纷繁多样。同时,她们还有弥诚弥真的心灵寄托。唐代女性的社会生活并非总是浪漫多姿的。认清唐代商人妇多样化的角色、面貌,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唐代家庭生活的全貌,更为确切地把握唐代社会的性别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萧红短暂的一生,以其特有的敏感和艺术天赋,更以觉醒了的知识女性的眼光,审视传统社会中国妇女的生存困境,展示她们在多重压迫下的非人生活。她讲自己对女性社会地位和人生角色的关注与思考融入创作,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揭示她们的悲剧命运,反思她们的精神负荷,挖掘旧时代妇女苦难的深层原因。本文主要就萧红的女性意识对人物塑造所产生的影响,及其文体的抒情性与女性意识的关联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平原 《河南社会科学》2005,13(5):115-117
"五四"时期女作家思想意识的觉醒,使她们在女性角色的定位和性别的自认中将母性的价值档和地位遮蔽起来,在对社会和自身的反思中,她们的作品缺少对母亲角色的正确认识,这就意味着女性在对自身性别意识特别是母性意识的认定中存在着模糊性,至此女性的彻底解放就是虚妄.  相似文献   

14.
苗翠环  黄粹 《兰州学刊》2013,(7):114-117
我国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最早开始于近代知识女性,她们的主体意识是在近代社会男性倡导的民族、民主解放运动的影响下开始觉醒的。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女性的权利获得了政治上和法律上的保障,但由于女性缺乏对自身生活变化的反思,因此,导致女性主体意识的失落。当我国进入到社会转型期后,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利益结构的调整,为知识女性主体意识的理性自觉提供了物质基础;市场经济的特征直接刺激了知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同时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冲击了传统观念,为知识女性主体意识的理性自觉在观念上创造了条件。知识女性主体意识的理性自觉主要表现在她们在工作中和家庭中地位的改变,但知识女性发展的瓶颈要求国家和社会改善女性发展的环境,切实保障女性的权力。  相似文献   

15.
女性扮演领导者角色是社会发展下应运而生的.女性特质及其在领导活动中的双重影响使女性领导者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领导风格,要科学理性地看待女性领导者的特质和领导风格.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女性领导者要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我.同时,她们也对社会提出了更高要求.女性领导者要与现今社会相互促进,共求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有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已婚女知识分子大多面临性别角色与社会角色的双重束缚。作为女性,她们不得不履行社会对女性普遍的角色期待,按照社会对妻子的性别角色观念去做——贤妻良母;同时作为女性中的姣  相似文献   

17.
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国女性迎来了女性意识觉醒的时代.社会局势对女性角色定位有了新的需求,女性政治意识觉醒、女性社会价值重估、女性家庭角色重塑和女性主体意识增强等,都是近代女性在实现自身角色诉求过程中带有的鲜明的时代特征.近代女性社会角色意识觉醒主要是由于社会观念的变化、西方"天赋人权"说的传入、女性刊物的创办、妇女社团的兴起和女子教育的发展等推动.  相似文献   

18.
在以战争为特征的40年代,小说中的知识女性形象主要可归纳为三类:献身抗战的知识女性、歧路彷徨的自主知识女性和弱质知识女性.罗维娜、曾树生和苏文纨们是这些形象的代表,她们有的成为讴歌的对象,有的则备受争议,关键在于她们对于人生道路的选择.她们的选择相对其人生理想、个性气质、社会环境来说都有合理性,而巴金、王西彦和钱钟书等作家对待女性或同情悲悯或轻蔑嘲弄的不同创作心态也对形象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在展现女性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同时,也表现了她们的诚信,特别是她们为恪守诚信所付出的生命代价.她们以自己无声的抗争和悲壮的生死之歌,诠释了体现中国古代传统伦理道德的诚信观念,表现了中国古代女性对传统道德的传承.  相似文献   

20.
杨小敏 《甘肃社会科学》2003,(2):108-110,114
《女论语》是唐代贞元年间宋若莘、宋若昭姐妹写的一部关于女子行为规范方面的书。这部书反映了她们对妇女家庭角色的伦理定位 ,是唐代后期知识女性家庭伦理思想的缩影。透过它 ,可以了解有关唐代的女子教育、唐代后期妇女地位的变化以及唐代政治的某些情况。其中的有些内容 ,在今天仍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