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龙虎纹鼓座是舒城九里墩墓中的一件特殊的器物.这件龙虎纹鼓座在雕筑、纹饰、铭文、国别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特点,值得研究.通过对龙虎纹鼓座的探讨得出,九里墩墓主是偃姓的贵族,其祖先是很可能是从蔡国迁徙到舒国的.此鼓座应该是在春秋晚期这位舒国的墓主所得的一件钟离国器物.进一步探讨龙虎纹鼓座,对探寻舒国的历史,群舒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汉简《诗经》出土于阜阳双古堆汉墓,学术界认定墓主为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时间为文帝中期。文章全面考察出土器物和器物铭文,对比分析汉代相关制度与文献记载,发现旧说与出土的半两钱等器物及大量铭文不合,出土器物与铭文证明墓主为第三代汝阴侯夏侯赐,汉简《诗经》抄写于景帝前期。  相似文献   

3.
曾侯乙尚龙与其文物的龙饰艺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曾侯乙墓素以出土文物数量众多、器物类型较全而著称。器物的造型(含附饰、器座)、纹饰均折射出对龙文化的崇尚。  相似文献   

4.
曾侯乙墓位于湖北省随州市的西北约三公里叫擂鼓墩的地方,从北南流的(氵厥)水和从西东流的涢水在东南合流,西北是起伏的山峦,曾侯乙墓就在两水相会合的三角地带的一支向东折的小山岗的尽头。这里背山环水,居高临下,景色宜人。曾侯乙墓为竖穴岩坑木槨墓,平面呈不规则的多边形,面积220平方米,从封土堆至墓底深约13米以上。曾侯乙墓工程巨大,保存完好。加之出土器物精彩丰富,墓内有陪葬人二十一个,殉狗一只,皆用木棺装置。对  相似文献   

5.
曾侯乙墓位于湖北省随州市的西北约三公里叫擂鼓墩的地方,从北南流的(氵厥)水和从西东流的涢水在东南合流,西北是起伏的山峦,曾侯乙墓就在两水相会合的三角地带的一支向东折的小山岗的尽头。这里背山环水,居高临下,景色宜人。曾侯乙墓为竖穴岩坑木槨墓,平面呈不规则的多边形,面积220平方米,从封土堆至墓底深约13米以上。曾侯乙墓工程巨大,保存完好。加之出土器物精彩丰富,墓内有陪葬人二十一个,殉狗一只,皆用木棺装置。对  相似文献   

6.
文章介绍两件新见曾国铜器曾子伯皮鼎和曾太保(嘉)簋的铭文,过去均未著录,作了初步考释,指出两器均属两周晚期或两周之际器物,为曾国历史研究提供了新资料.以考古材料印证朱芳圃先生之说,辨析"曾"字上两笔为甑器两耳之状而非蒸汽上出之形.<曾国青铜器>所著录的两件曾太保簋,甲簋亦见于<殷周金文集成>4054号,从器形、纹饰、铭文内容、铭文行款和残存的痕迹看,当是同人所作同铭之器,我们可用流入香港的曾太保(嘉)簋铭文订补<曾器>和<集成>二书释文的缺失.  相似文献   

7.
1974——1978年,河北省文管会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公社鲜虞中山国故都灵寿城遗址发掘了两座大墓,即1号墓和6号墓。其中1号墓出土了载有长篇铭文的礼器三件:铜方壶一件,铁足铜鼎一件,铜园壶一件。因鼎、方壶上均有中山王(?)十四年造器之明确铸铭,发掘简报已将1号墓定为中山王(?)之陵墓。此后不久,鼎、方壶在一些同志的文章中开始分别被称为(?)鼎、(?)壶;铜园壶因其刻铭中有“胤嗣(妾子)(次虫)”,被称为(次虫)壶或(妾子)(次虫)壶。1979年李学勤、李零同志在《考古学报》第二期发表文章,称上述三器为“平山三器”。我们认为,将平山1号墓出土的载有长篇重要铭文的三件礼器命名为“平山三器”是完全必要的,它给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多方便。  相似文献   

8.
曾侯乙墓编钟及编磬等乐器铭文共计3755字,其内容无疑是十分珍贵的;而其书法艺术也独具特色,很有探讨的必要.本文尝试从铭文的解析入手,探究其书法艺术及其与音乐艺术的源流和共存关系.  相似文献   

9.
曾(随)以武立国,是春秋早期楚国的强劲对手。曾侯乙墓出土兵器4777件,随葬简册记载有大量的兵车,彰显出曾(随)作为汉东大国的军事实力。  相似文献   

10.
曾侯乙墓形制为不规则多边形,墓葬为岩坑竖穴,深达7米以上。外棺、内棺总重约5000公斤,土坑竖穴,未设墓道,印证了"诸侯之墓悬柩而下"的说法。中室、东室是曾侯乙墓的主体。曾侯乙作为诸侯,安葬于东室,与楚国王墓墓主放在中间墓坑有别。西室、北室长宽不一,既以礼乐为依归,也是墓主生前居室结构之再现。  相似文献   

11.
应公尊     
传世品“应公尊”(封三图一),通高16.4厘米,口径,横12厘米,纵10厘米。椭园形,口作喇叭状,圈足,腹部饰饕餮纹,口颈、足部皆素面(封三图二)。腹内底部有铭文:“应公作宝尊彝”二行六字(封三图三),字迹清晰可辨。整个器物呈赤黑色,由于传世年深日久,表面浮有一层油迹光泽。锈斑不多。口部、腹部和足部各有一处破损,腹部焊接较好,只是部分花纹有些模糊不清;口部和足部的修补技艺较差,痕迹明显,去其伪造锈斑,已露出黄铜。  相似文献   

12.
贵族墓葬的随葬青铜礼器器用是了解商周礼制的重要途径。随葬的青铜礼器,在广义上均属遣器,但其在入圹之前仍具有此前情境下的器用功能。单纯的遣器功能之外,由铜器铭文可见,同墓所出整套器物组合原可以有自作器、赗赙物、媵器和分器等多种器用功能。分清同墓所出组合器物各自的来源与不同的器用功能,墓主自作器作为核心组合的器用功能就会凸显。无论是拼凑还是自作,墓葬随葬铜礼器的整体组合体现的是墓主人的身份等级,而核心组合所带有的礼制内涵才是墓主人族群认同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3.
曾侯乙墓是我国20世纪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自1978年曾侯乙墓发掘以来,国内外历史、考古、冶金铸造、物理声学、天文历法、音乐律学、古文字学、中西文化比较、科技史等领域掀起了对曾侯乙编钟的研究热潮.与此同时,对李学勤先生首次提出"曾、随为一国二名"说,历史学与考古学界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末这20余年是曾侯乙墓研究的第一个高潮期.  相似文献   

14.
就沈从文认为曹植“墓中还有宝光闪烁的玛瑙小盏式佩件,又恰是曹植作《车渠碗赋》的实物”这一论点,通过考辨曹植墓玛瑙料器与《车渠碗赋》《玛瑙勒赋》所咏砗磲碗和玛瑙勒在材质、器型、颜色、用途、所属权五个方面的关联性,论证曹植墓玛瑙料器与《车渠碗赋》《玛瑙勒赋》所咏之物不相涉。继而结合汉代出土玛瑙器物推断曹植墓所出红玛瑙球为串饰件,白料泡为器物圆形镶嵌饰件。  相似文献   

15.
春秋郑器"与兵方壶”非常近似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和淅川下寺一号墓出土的龙耳虎足方壶,同李家楼墓的莲鹤方壶也多共同之处.原来可能有两件,另一件现尚隐藏未出."与兵方壶”有铭文76字,约作于郑成公、厘公之世,也可能再晚些,到郑简公的初年.  相似文献   

16.
本文着重就北魏《申洪之墓铭》的出土和拓本的流布情况,墓主申洪之的身世和官职,铭文后记所印证的北魏平城时期离散部落和计口授田的史实和北魏平城时期土地流转情况作了论述。透过铭文书迹“一铭三体”的现象,就其所涵文化信息,诸如北魏平城时期铭刻书体的面目和各种不同书体的运用情况,申洪之铭文书迹及平城百年书法的基本评价等作了以小见大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7.
古曾国考     
春秋战国时期,小国林立,大国争霸,小国的历史向来不为人们所重视。近年来,这一时期的小国文物不断出土。有的墓葬规模很大,器物制作精巧,为过去所罕见,北边的“中山王嘗”墓和南边的“曾侯乙”墓,就是它们的代表。小国文物相继出土,大大丰富了小国历史的内容,弥补了文献资料之不足,因而引起了先秦史学工作者的重视。弄清这些小国历史的面貌,对于我们了解这一时期的政治形势和各国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拟就曾国的历史以及它与大国的关系作一点考察,以求对其历史面目有一个粗略的认识,并对当前史学界讨论的曾国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击鼓舞蹈图     
1978年夏,在湖北随县擂鼓墩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大批造型精美,纹饰华丽的文物中,有一件鸳鸯形漆盒十分引人注目。在鸳鸯腹部两侧7×4.2cm 的陶索纹小框内,绘有两幅乐舞图画。这幅“击鼓舞蹈图”就是其中的一幅。画面中央画一虎形鼓座,虎呈俯蹲状,怒张大口,体形弯曲。虎背植一木柱,柱端饰羽葆,柱中段绘一鼓。在虎座鼓的右侧侧绘一头戴冠,两手各执一鼓捊作击鼓状的鼓师形  相似文献   

19.
殷墟五号墓出土的一百一十件有铭铜器中,六件一套的两种鼎及偶方彝、鴞尊、觚、爵、瓿、鉞等六十余件铜器上皆铸有“妇好”二字。妇好的活动及事迹,在甲骨文中有二百四、五十条(包括不能属读的残辞在内)之多。殷墟五号墓是自1928年殷墟发掘以来直到目前保存最完整,而且又是唯一能够把该墓墓主同甲骨文和历史文献联系起来的墓葬。五号墓的发现,对于探讨商代社会的历史,研  相似文献   

20.
《姑發■反劍》一九五九年发現于安徽省淮南市的一座古墓中,据一九六○年《文物》第七期七十一頁简报叙述:墓內有銅器两堆,共七十五件,其一堆为劍十柄,《姑發(?)反劍》即其中之一。一九六二年夏,殷滌非同志寄視拓本,并坿鸟篆錯金《蔡侯產劍》摹写本两紙,这劍每柄六字,分成两行,其一作“蔡侯產之用僉(劍)”;另二劍为一对,前三字銘文为“蔡侯產”,后三字目前尚不識。这三把劍亦属于十柄劍之內的。他們据剑銘,推断此墓为“蔡聲侯產”的墓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