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吴潜涛认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要求的精辟概括,并对之进行了详细论证;刘云章认为,马克思主义荣辱观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值得深入探讨;杨丽坤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的社会调控机制进行了解析,认为研究社会调控机制对于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非常重要;冯秀军对荣辱观教育中的情感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荣辱情感是荣辱观形成的基础,荣辱观教育需要诉诸情感才能真正抵达心灵并见诸行为;刘建军从理论依据与时代内涵的角度对"以辛勤劳动为荣"进行了详细阐述;黄岩对孟子的"荣辱观"进行了解读,认为认真研究孟子的荣辱观思想对于我们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邹秀春对洛克的道德法思想进行了探讨,认为其道德法思想中关于道德观念建设的有益规律和方法,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郑小九对古希腊的荣誉观念进行了评述,认为古希腊文化中关于荣辱的思想对于深入理解和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独特的启示意义;范笑仙则认为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学术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2.
古希腊的荣誉观念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潜涛认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要求的精辟概括,并对之进行了详细论证;刘云章认为,马克思主义荣辱观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值得深入探讨;杨丽坤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的社会调控机制进行了解析,认为研究社会调控机制对于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非常重要;冯秀军对荣辱观教育中的情感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荣辱情感是荣辱观形成的基础,荣辱观教育需要诉诸情感才能真正抵达心灵并见诸行为;刘建军从理论依据与时代内涵的角度对“以辛勤劳动为荣”进行了详细阐述;黄岩对孟子的“荣辱观”进行了解读,认为认真研究孟子的荣辱观思想对于我们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邹秀春对洛克的道德法思想进行了探讨,认为其道德法思想中关于道德观念建设的有益规律和方法,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郑小九对古希腊的荣誉观念进行了评述,认为古希腊文化中关于荣辱的思想对于深入理解和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独特的启示意义;范笑仙则认为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学术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学术道德建设的伦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潜涛认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要求的精辟概括,并对之进行了详细论证;刘云章认为,马克思主义荣辱观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值得深入探讨;杨丽坤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的社会调控机制进行了解析,认为研究社会调控机制对于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非常重要;冯秀军对荣辱观教育中的情感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荣辱情感是荣辱观形成的基础,荣辱观教育需要诉诸情感才能真正抵达心灵并见诸行为;刘建军从理论依据与时代内涵的角度对“以辛勤劳动为荣”进行了详细阐述;黄岩对孟子的“荣辱观”进行了解读,认为认真研究孟子的荣辱观思想对于我们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邹秀春对洛克的道德法思想进行了探讨,认为其道德法思想中关于道德观念建设的有益规律和方法,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郑小九对古希腊的荣誉观念进行了评述,认为古希腊文化中关于荣辱的思想对于深入理解和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独特的启示意义;范笑仙则认为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学术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4.
吴潜涛认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要求的精辟概括,并对之进行了详细论证;刘云章认为,马克思主义荣辱观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值得深入探讨;杨丽坤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的社会调控机制进行了解析,认为研究社会调控机制对于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非常重要;冯秀军对荣辱观教育中的情感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荣辱情感是荣辱观形成的基础,荣辱观教育需要诉诸情感才能真正抵达心灵并见诸行为;刘建军从理论依据与时代内涵的角度对“以辛勤劳动为荣”进行了详细阐述;黄岩对孟子的“荣辱观”进行了解读,认为认真研究孟子的荣辱观思想对于我们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邹秀春对洛克的道德法思想进行了探讨,认为其道德法思想中关于道德观念建设的有益规律和方法,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郑小九对古希腊的荣誉观念进行了评述,认为古希腊文化中关于荣辱的思想对于深入理解和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独特的启示意义;范笑仙则认为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学术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5.
吴潜涛认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要求的精辟概括,并对之进行了详细论证;刘云章认为,马克思主义荣辱观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值得深入探讨;杨丽坤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的社会调控机制进行了解析,认为研究社会调控机制对于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非常重要;冯秀军对荣辱观教育中的情感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荣辱情感是荣辱观形成的基础,荣辱观教育需要诉诸情感才能真正抵达心灵并见诸行为;刘建军从理论依据与时代内涵的角度对“以辛勤劳动为荣”进行了详细阐述;黄岩对孟子的“荣辱观”进行了解读,认为认真研究孟子的荣辱观思想对于我们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邹秀春对洛克的道德法思想进行了探讨,认为其道德法思想中关于道德观念建设的有益规律和方法,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郑小九对古希腊的荣誉观念进行了评述,认为古希腊文化中关于荣辱的思想对于深入理解和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独特的启示意义;范笑仙则认为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学术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6.
吴潜涛认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要求的精辟概括,并对之进行了详细论证;刘云章认为,马克思主义荣辱观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值得深入探讨;杨丽坤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的社会调控机制进行了解析,认为研究社会调控机制对于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非常重要;冯秀军对荣辱观教育中的情感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荣辱情感是荣辱观形成的基础,荣辱观教育需要诉诸情感才能真正抵达心灵并见诸行为;刘建军从理论依据与时代内涵的角度对“以辛勤劳动为荣”进行了详细阐述;黄岩对孟子的“荣辱观”进行了解读,认为认真研究孟子的荣辱观思想对于我们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邹秀春对洛克的道德法思想进行了探讨,认为其道德法思想中关于道德观念建设的有益规律和方法,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郑小九对古希腊的荣誉观念进行了评述,认为古希腊文化中关于荣辱的思想对于深入理解和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独特的启示意义;范笑仙则认为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学术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荣辱观: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要求的精辟概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潜涛认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要求的精辟概括,并对之进行了详细论证;刘云章认为,马克思主义荣辱观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值得深入探讨;杨丽坤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的社会调控机制进行了解析,认为研究社会调控机制对于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非常重要;冯秀军对荣辱观教育中的情感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荣辱情感是荣辱观形成的基础,荣辱观教育需要诉诸情感才能真正抵达心灵并见诸行为;刘建军从理论依据与时代内涵的角度对“以辛勤劳动为荣”进行了详细阐述;黄岩对孟子的“荣辱观”进行了解读,认为认真研究孟子的荣辱观思想对于我们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邹秀春对洛克的道德法思想进行了探讨,认为其道德法思想中关于道德观念建设的有益规律和方法,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郑小九对古希腊的荣誉观念进行了评述,认为古希腊文化中关于荣辱的思想对于深入理解和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独特的启示意义;范笑仙则认为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学术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8.
荣辱观教育中的情感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潜涛认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要求的精辟概括,并对之进行了详细论证;刘云章认为,马克思主义荣辱观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值得深入探讨;杨丽坤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的社会调控机制进行了解析,认为研究社会调控机制对于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非常重要;冯秀军对荣辱观教育中的情感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荣辱情感是荣辱观形成的基础,荣辱观教育需要诉诸情感才能真正抵达心灵并见诸行为;刘建军从理论依据与时代内涵的角度对“以辛勤劳动为荣”进行了详细阐述;黄岩对孟子的“荣辱观”进行了解读,认为认真研究孟子的荣辱观思想对于我们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邹秀春对洛克的道德法思想进行了探讨,认为其道德法思想中关于道德观念建设的有益规律和方法,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郑小九对古希腊的荣誉观念进行了评述,认为古希腊文化中关于荣辱的思想对于深入理解和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独特的启示意义;范笑仙则认为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学术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9.
明乎荣辱是涵发美德的思想前提."八荣八耻"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当代表达,体现了现实针对性和未来指向性的有机统一.它以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为根本目标,并为"四有"人格建设提供价值灵魂和指针、道德评价标准、基本行为规范,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具有"基本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八荣八耻"荣辱观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动力.当前我国农村道德建设现状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相去颇远,从而影响到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开展.必须全面梳理古今中外道德思想、积极发挥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的积极作用、振兴农村教育事业、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和党员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生活,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生活理想,也是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设定的发展目标。目前,作为执政理念的和谐社会发展目标已经确立,但相关理论支持还未完全到位。我们有意选择安排了"和谐社会与伦理"这样一个主题栏目,以期对"伦理视野中的和谐社会"进行相关的探讨。《论和谐的理想与道德》一文对中国传统和谐、和德思想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资源梳理和现实分析;《社会公正理念与社会和谐》对和谐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公正理念内涵做了"平等原则"、"对等原则"、"补差原则"的定性分析;《和谐社会需要倡导的公民美德》注重对同和谐社会相吻合的公民美德范畴进行了论述,而《农民流动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则对一个在伦理学研究中关注很不够的社会问题进行了独到的探讨。这些讨论从宏观、中现、微观等不同层面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相关问题做了伦理视角的独特思考,虽然只是几个视点,但如果能够对有关和谐社会的学术讨论起到一定积极促动作用,对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和思考,也就达到我们大家的初衷了。 相似文献
12.
对于中西古代文明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刘家和认为,中国古代虽有夷夏之别,但夷与夏可以互相转化,这种夷夏互转的过程,就是华夏化发展的过程。在中国古代,以中原为中心的对流活动有效地推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晁福林认为,从远古到夏商时期,人们的历史观念的主干是对于氏族传承关系的记忆。周代的历史观念与史书体裁依然没有越出氏族史、宗族史的藩蓠,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完备体例的国家史在秦汉帝国时代才得以出现。杨共乐对国家起源问题进行了再思考,认为恩格斯所说的“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可调和的对立面”并非是指奴隶主和奴隶,在国家起源的原因问题方面,恩格斯虽然更多地强调了阶级斗争的作用,但其从未断言这是国家产生的唯一根源。蒋重跃认为,周代封国与希腊城邦间的相似之处表现有四,即古代中国的“国”字与古希腊文的“城邦”一词在含义上有相通之处;殖民活动;小国寡民与独立性。二者间的不同之处有二,即两重性与单一性之不同及发展前景不同。易宁以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为代表,对古代帝国形成过程的“异”中之“同”与“同”中之“异”进行了探讨,认为统一与征服是区分古代帝国性质的重要依据。刘林海对罗马帝国的命运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认为无论是从历史层面还是从认识层面上,罗马帝国的命运都是既断又续,断续并存(转型)的。 相似文献
13.
对于中西古代文明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刘家和认为,中国古代虽有夷夏之别,但夷与夏可以互相转化,这种夷夏互转的过程,就是华夏化发展的过程。在中国古代,以中原为中心的对流活动有效地推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晁福林认为,从远古到夏商时期,人们的历史观念的主干是对于氏族传承关系的记忆。周代的历史观念与史书体裁依然没有越出氏族史、宗族史的藩蓠,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完备体例的国家史在秦汉帝国时代才得以出现。杨共乐对国家起源问题进行了再思考,认为恩格斯所说的"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可调和的对立面"并非是指奴隶主和奴隶,在国家起源的原因问题方面,恩格斯虽然更多地强调了阶级斗争的作用,但其从未断言这是国家产生的唯一根源。蒋重跃认为,周代封国与希腊城邦间的相似之处表现有四,即古代中国的"国"字与古希腊文的"城邦"一词在含义上有相通之处;殖民活动;小国寡民与独立性。二者间的不同之处有二,即两重性与单一性之不同及发展前景不同。易宁以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为代表,对古代帝国形成过程的 "异"中之"同"与"同"中之"异"进行了探讨,认为统一与征服是区分古代帝国性质的重要依据。刘林海对罗马帝国的命运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认为无论是从历史层面还是从认识层面上,罗马帝国的命运都是既断又续,断续并存(转型)的。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中西古代文明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刘家和认为,中国古代虽有夷夏之别,但夷与夏可以互相转化,这种夷夏互转的过程,就是华夏化发展的过程。在中国古代,以中原为中心的对流活动有效地推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晁福林认为,从远古到夏商时期,人们的历史观念的主干是对于氏族传承关系的记忆。周代的历史观念与史书体裁依然没有越出氏族史、宗族史的藩蓠,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完备体例的国家史在秦汉帝国时代才得以出现。杨共乐对国家起源问题进行了再思考,认为恩格斯所说的"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可调和的对立面"并非是指奴隶主和奴隶,在国家起源的原因问题方面,恩格斯虽然更多地强调了阶级斗争的作用,但其从未断言这是国家产生的唯一根源。蒋重跃认为,周代封国与希腊城邦间的相似之处表现有四,即古代中国的"国"字与古希腊文的"城邦"一词在含义上有相通之处;殖民活动;小国寡民与独立性。二者间的不同之处有二,即两重性与单一性之不同及发展前景不同。易宁以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为代表,对古代帝国形成过程的 "异"中之"同"与"同"中之"异"进行了探讨,认为统一与征服是区分古代帝国性质的重要依据。刘林海对罗马帝国的命运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认为无论是从历史层面还是从认识层面上,罗马帝国的命运都是既断又续,断续并存(转型)的。 相似文献
15.
对于中西古代文明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刘家和认为,中国古代虽有夷夏之别,但夷与夏可以互相转化,这种夷夏互转的过程,就是华夏化发展的过程。在中国古代,以中原为中心的对流活动有效地推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晁福林认为,从远古到夏商时期,人们的历史观念的主干是对于氏族传承关系的记忆。周代的历史观念与史书体裁依然没有越出氏族史、宗族史的藩蓠,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完备体例的国家史在秦汉帝国时代才得以出现。杨共乐对国家起源问题进行了再思考,认为恩格斯所说的"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可调和的对立面"并非是指奴隶主和奴隶,在国家起源的原因问题方面,恩格斯虽然更多地强调了阶级斗争的作用,但其从未断言这是国家产生的唯一根源。蒋重跃认为,周代封国与希腊城邦间的相似之处表现有四,即古代中国的"国"字与古希腊文的"城邦"一词在含义上有相通之处;殖民活动;小国寡民与独立性。二者间的不同之处有二,即两重性与单一性之不同及发展前景不同。易宁以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为代表,对古代帝国形成过程的 "异"中之"同"与"同"中之"异"进行了探讨,认为统一与征服是区分古代帝国性质的重要依据。刘林海对罗马帝国的命运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认为无论是从历史层面还是从认识层面上,罗马帝国的命运都是既断又续,断续并存(转型)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