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曾在题为《走向“三分天下”的文学批评》一文中,把当下的文学批评分为三种类型:学院派批评、作协派批评和媒体派批评。认为这种多元化的互动互补格局,促成了文学批评的空前繁荣和独立地位的形成,有助于文学批评向广度和深度的路径上发展。但同时也认为,这三种批评模式都存  相似文献   

2.
"十七年"文学批评的政治化在1942年的王实味事件中已初具规模:批评对象由文学文本转向作者的政治"罪名",批评主体从独立的评判者转变为对意识形态高度认同的政治群体,在批评方法上,将政治定罪作为逻辑起点和终极结论,对批评对象进行有目的的阐释.在中共意识形态初步确立的延安时期,这种文学批评可有效清除"异己",有助于建构"清洁"和"一致"的政治话语,但它在"十七年"的延续损害了文学批评的本体功能,使"十七年"文学批评的政治化痕迹愈益深重.  相似文献   

3.
论社会批评     
社会批评,又称社会学批评、社会派文学批评或社会——历史批评.它是人类文学批评史上历史最悠久的几乎遍及全世界的最大的批评流派.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社会批评几乎伴随着文学批评的整个历史发展而发展,并逐渐形成一个具有系统化的批评方法体系.所以,西方学者把它称为世界文学批评的五大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4.
通俗文学的繁荣已成为既定的文学事实,但由于受到特定历史语境中形成的"权威批评话语"的影响,使通俗文学批评中存在一种不合理的历史性想象.这样,一方面,通俗文学的价值被任意曲解;另一方面,文学批评本身也成为一种虚假的批评.本文主要探讨这种"权威批评话语"的形成,以及它在当代通俗文学批评中的具体显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反思我们文学批评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文学批评史研究,应当坚持"历史化"原则.所谓"历史化"原则,是指在具体的文学批评史研究当中,将批评史文献文本的意义阐发与对其生成语境的分析、考查相结合,将批评史研究与当下的文学理论建设相结合.只有坚持了"历史化"原则,文学批评史研究才能够真正地进入历史、还原历史,也才能够使历史进入到当下,从而使研究行为本身进入历史、建构历史.与文学批评史研究的这一"历史化"要求相反,我国的文学批评史研究则长期存在着"非历史化"的现象,其影响之广、危害之大,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设若从批评家的认知结构和职业取向来考察,历来的文学批评和批评家主要有以下三类:学者型批评、作家型批评、专门家或职业批评家的批评。三类批评之中,显然不应低估后者在批评史上的中坚作用。著名批评史家郭绍虞说过,文学批评发展到“为批评的批评”的产生,“才发挥了批评的力量,文学批评的意义和价值就在这一点。”(《中国文学批评史》第1—2页)例如我国以笺疏派、诗话派、评点派为代表的  相似文献   

7.
启蒙话语是新时期之初文学批评的主流话语,这在20世纪80年代的"主题批评"中体现得分外鲜明.从这些"主题批评"中,可以看到以"现代化追求"为核心的启蒙思潮对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影响和制约,而文学批评又通过自己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规约了新时期文学的启蒙特质,并对新时期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潜在的导向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陶水平 《江汉论坛》2007,(8):133-137
文化诗学作为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文学批评思潮和流派,已然成为当今西方批评界的显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作为正宗的当代美国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模式,文化诗学以其新历史主义的学术旨趣,以其对"文学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的双向阐释,实现了对形式主义批评和旧历史主义批评的双重超越,表现出一定的学术原创性.自上世纪末被引入中国以来,也越来越受到我国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本文对格林布拉特文化诗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9.
彭启福  叶美芳 《学术界》2005,(3):129-132
与文学中"文学作品"与"文学批评"二分的状况不同,哲学理论与哲学批评是无法截然分离的.西方哲学中的批评已经成为沟通不同时期的哲学理论以及同一时期不同的哲学理论的经纬线,离开了它,很难理解西方哲学的历史和逻辑进程,西方哲学史也必将因此而变得支离破碎."西方哲学批评史"即便能够创建,也只能作为一种专门史涵盖在西方哲学史当中,而不是独立于其外;"西方哲学批评史"与"西方哲学史"的关系,是不能与文学中"文学批评史"与"文学史"的关系相比附的.  相似文献   

10.
张方 《中州学刊》2006,5(6):224-229
"间性"来自文学批评各种要素之间的交织、渗透、转换和消长;文学批评的性质和功能是在运动和变化中生成并留下"踪迹".因此,对于文学批评的本质,我们要从历史上各个批评流派及其观点的关联和差异中去把握,而不应当简单地用定义加以"圈定".比如,围绕着艺术与科学、批评家与创作家以及自律与他律等问题的论争,就是我们从"间性"看取文学批评的本质重要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11.
《大庆社会科学》2012,(1):160-160
李新亮撰文指出,中国当下文学批评呈现出学院批评、作家批评与媒体批评相攻伐的混乱局面。批评标准失范与批评团派林立直接导致了文学批评的失效。当下文学批评的各种病症在此环境中也愈加凸显,具体表现在:一是从“文学”批评到“理论”批评的批评怪状。学院批评对作为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工具的文学理论极为推崇,以至于文学批评成为各种理论的实验场,成为“理论”的批评。  相似文献   

12.
李新亮 《天府新论》2011,(6):137-140,156
中国当下文学批评呈现出学院批评、作家批评与媒体批评互相攻伐的混乱局面。文学批评的各种病症日益凸显,具体来说,一是,学院批评对作为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工具的文学理论极为推崇,以至于文学批评成为各种理论的实验场,成为了"理论"批评;二是,当下文学批评呈现出从文学批评到批评姿态彰显的病态转变,批评家的文学批评并不是为了探究文学创作经验与理论方法而是为了凸显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与立场;三是,当下文学批评少有真诚而深刻的求疵的批评,到处可见的则是寻美的批评,由此导致批评品格丧失、庸俗批评大行其道的批评病象。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屈指可数的批评家,茅盾建构了现代文学批评中的一种重要批评模式,即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并重的"历史—美学"批评模式,将文学批评视为"运动着的美学".此种批评模式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产生过深刻影响,应认真总结其经验,并予以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4.
论弗莱的"文学批评重构"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对诺思洛普@弗莱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原型批评上.从文学批评重构的角度分析,弗莱在西方文论史上的重要贡献表现在一、文学批评应是关于文学的理论,而不是创作的附庸,批评是关于文学的系统知识,具有主体性独立地位;二、批评应建构在关怀与自由、向心与离心的张力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新批评"及文献式批评的偏失.我国文化诗学建设应从中受到启发,力争在文学的内部与外部、自律与他律中取得协调,才能成为当代一种新的、科学的文学阐释系统.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文学批评家们纷纷被所谓"批评理论"所收编,文学研究被文化研究取而代之已成为事实.这种现象的一大后果,是真正关于文学的关注销声匿迹,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学事业的受挫,需要对之作出拨乱反正.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思想文化实践,其实质并非关于文学现象的随心所欲的"看法",而是以尊重文学存在为前提的中肯有力的"见识".本文就此进行批评之批评,希望有助于当代中国文论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开始向伦理面转向,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一种明确的批评方法在学术界全面复兴.从文学批评的本质、后现代语境和文学批评理论发展的内动力三方面因素来论述文学批评伦理转向的必然性以及文学伦理学批评的重要意义.文学批评的伦理转向是文学批评理论螺旋式上升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一个有价值的逻辑起点--文学文本多层次结构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现象学美学家茵伽登、英美新批评派的韦勒克、沃伦以及原型批评理论家弗莱,中国魏晋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刘勰等,从不同的理论立足点,不约而同地聚焦于文学文本存在方式,或者从"层次"或者从"面面观"的角度相应得出文学文本是一个多层次结构、多侧面的构成.我们所珍视的不仅在于他们见解的相近,更在于他们的不同点.以此为基点,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意义是第一,为文学批评从"多层次的立体结构"来全面动态地认识"文学性"开拓了思路.第二,文本多层次立体结构意味着划出了文本本体的边界,由于各个理论的相异,又表明了文学作品多层次的结构性存在是非本质的,所以艺术作品的存在本体是建构性的和开放性的.对于文学批评来说是一个有意义的前提.第三,确认多层次立体结构的文本存在方式,意味着拓宽了文学批评方法可以介入的空间,为多种方法在文学作品的各层次间进行对话和交往,形成批评话语的间性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8.
文学批评的三足鼎立局面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与陕西主要作家高原型、平原型和山地型气质形态相近,陕西批评界也出现了高原派、平原派和山地派三足(派)鼎立的可喜局面;此外还有各种不同声音出现;学院派和媒介批评互为支撑.应该说,陕西文学批评界的春天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19.
新写实小说成为一个文学史事件的同时,有关“新写实”的文学批评也成了一个颇受争议的理论命题。在现实主义批评内部形成了两派:“折衷派”与“回归派”。“折衷派”认为,新写实出现在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双重低迷的情况下,它是在对两者超越和改造后形成的新的创作理念和倾向。“回归派”认为,新写实小说是对现代主义文学围攻的突破,是传统现实主义在新历史阶段的回归。“折衷派”和“回归派”的理论阐释都体现了在现代主义话语冲击下,现实主义话语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20.
“唱反调”的批评即西方文学批评中的“求疵的批评”,它也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传统之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仅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批评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且流派、社团之间的相互批评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大的方面,保守主义、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相互之间存在着争论和批评,小的方面,保守主义、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内部又有分歧和争论。所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流派众多,社团林立,文学理念、风格各异,因而批评和论战比比皆是。这些批评和论战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建设与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当代中国的文学批评则完全相反。文学批评对很多文学批评者来说,不是出于对文学的责任,不是出于对于文学本身的热爱,不是出于追求真理的信念,而是谋生的手段。既然文学批评是“谋生的手段”,那么,最大限度地利用文学批评这种职业来谋取利益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从这种人际关系和物质利益出发,“作揖主义”、“好好主义”便成为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普遍现象。其结果是,既害了文学创作,也害了文学批评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