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聊斋志异》一书饱含着作者对人世间生命的短暂和苍凉的深深悲悯;但又以鬼魂的强烈深刻的人性追求、青春凝定的诗意生命及鬼魂复生、生子和转生的生命绵延之美超越和颠覆了死亡。《聊斋志异》的死亡超越意识比儒、佛、道三家对生死的认知更具有诗性美的特质。  相似文献   

2.
在莎士比亚剧作《哈姆莱特》中,死亡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富有吸引力的问题。这不仅因为那最易被人谈论的哈姆莱特行动的“延宕”与这一问题有着密切关联,而且因为剧作者在处理死与生的关系时,表现了极富有启示性的、罕见的卓识。如果说哈姆莱特形象是不朽的这一命题可以成立,那么其不朽之相当大的成分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3.
《哈姆莱特》剧中线索繁多,但自始自终运行着的则有两条互为因果又互不相及的发展轨道,一条是属于历史现实的线索,涉及有关篡位、谋杀、复仇的套戏;一条是属于哲学领域探讨的线索,涉及人生存在、死亡灵魂的形而上领域。实际上,这两条线索也是构成《哈姆莱特》戏剧最本质的两重戏剧冲突:一重是外在的,即作为人文主义者的哈姆莱特和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罪恶势力的冲突;另一重是内在的,存在于主人公的内心深处。前者是剧情发展的线索,是外衣;后者是核心,是揭示人物深层灵魂的重要环节。 而独白,作为戏剧艺术常用的手法,它不仅只是作为作者指点观众的单纯手段,也是作者赋予人物内在倾向,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把握人物内在特征的独特的艺术手段。莎翁便是成功运用了这一艺术手法(《哈》剧中一共用了六大段的内心独白),来完成对哈姆莱特这个孤独悲剧灵魂的塑造。本文试图切入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世界,从历史和哲学两个角度来把握这个悲剧主人公,揭示其悲剧性格及其悲剧实质。  相似文献   

4.
本论文分别以《俄狄浦斯王》和《哈姆莱特》为例 ,阐述了悲剧中的笑两种样态 :可笑性情节和喜剧性缓解 ,认为《俄狄浦斯王》中的可笑性情节是其悲剧色彩的重要根源 ,而对《哈姆莱特》中的喜剧性缓解 ,应该从人性的局限来理解  相似文献   

5.
《夷坚志》是继《太平广记》之后又一部内容极为宏富的文化巨献,与《太平广记》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属官方组织、集体编纂,而后者纯系个人行为,其编纂之难和价值意义之大不言而喻。文章从宋代江右地区的故事入手,探讨了书中多元文化的特点及其相互包容、和谐共存的社会背景和民族精神。文章认为:书中的积极意义在于惩恶扬善的社会思想以及终极关怀宇宙生命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6.
绣像本《金瓶梅》的佛道书写着重其商业性、世俗层面的渲染,而对"超越性"层面较少涉及,小说人物对佛道二教的态度也是无关道德的,这种倾向实际上折射出《金瓶梅》对道德价值的"疏离"。围绕人性欲望与生命存在的冲突与纠葛,《金瓶梅》展现了一派道德"疏离"后的众声喧哗,因果报应、命运天定、养生节欲等佛道观念在人物命运故事中被重新审视,也被赋予多重含义,表现了佛道世界及生活本身的丰富性与多义性。小说的空幻结局昭示了小说家在道德"信仰"坍塌后的精神迷惘,它是晚明士人清醒认识人性之恶循环不已之后思想无所指归的时代表征,它的背后是儒家积极向上精神的丧失。《金瓶梅》道德"疏离"的背后是对道德更为深沉的呼唤。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一直是国内外批评家关注的焦点。结合艺术的哲学理念,通过分析对哈姆莱特的性格进行探讨,阐明自然本能和理性的冲突是哈姆莱特延宕的根源。并由此推出《哈姆莱特》是对理性的呼唤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曾耀农 《南都学坛》2001,21(4):53-57
香港影片《星愿》与好莱坞影片《人鬼情未了》都是描写人鬼之恋的悲剧片子,但却流露着各自特定的文化精神:前者是中国古典人文精神的代表,虽然是悲剧但是以快乐结局收场,故事缺少激烈冲突,以人人相和为审美追求,后者反映了西方文化的进取精神,故事充满矛盾冲突,最后以悲惨结局收场;前者中的人物是古典式的,后者中的人物是现实的;前者叙事速度慢,倾向于诗意化,在造型上多用中国画的白描手法,后者叙事速度快,倾向于小说化,充满了西方的绘画色彩;前者表现了几千年伦理道德对国人情感的压制,后者则高扬着个体价值。  相似文献   

9.
《死亡之思与死亡之诗》评价童梓在西方,死亡是哲学的源头,是孕育伟大悲剧精神的母体。而在东方,在中华民族这块黄土地上,人们执着于现实人生,执着于对生命的拥抱和享乐,所以,对死亡的思考远不及西方人深刻。如儒家的祖师爷──—孔夫子就曾说过“未知生,焉知死”...  相似文献   

10.
从一种比较哲学视野出发,本文指出和西方一样,中国传统哲学中亦存在着一种“用具的形而上学”,与此同时,还为我们揭示出了中西“用具的形而上学”之间的根本区别;如果说西方传统的“用具的形而上学”的“用具”仅为“有用”的“用具”的话,那么中国传统的“用具”则体现为“备物致用”的“用具”(用器)与“备而不用”的“用具”(礼器)二者兼而有之;进而,如果说前者基于“用器”之用,以一种“道以器显”的方式而为我们更多地彰显了合乎“目的性”的“人”之道的话,那么,后者则基于“用具”的“用”与“无用”的二重性,以一种“道以器显”的方式,使中国哲学既走向了合乎“目的性”的“人”之道,又走向了“目的性”消解的“天”之道,而游刃有余、从容中道于“天”、“人”之间.无疑,中国哲学的“器”的二重性的揭示,不仅以一种体用不二的方式使其亦“天”亦“人”之道的哲学之谜得以破译,也为“器的文明”旗帜下的现代人类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困境,提供了一种可操作性的器用实践方式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四就整体结构形式而言,鲁迅的悲剧性小说大多数都是由悲剧主人公精神生命的被毁灭和物质生命的被毁灭两部分构成的,并以前者为主体,后者为高潮,后者的作用是加强和突出前者的。那么,在它们的悲剧主体中,其悲剧性是怎样构成的呢?  相似文献   

12.
悲剧不论从哲学上还是从艺术上考察,都是对人性和现实人生苦难的关怀,重思悲剧,悲剧的内涵包括悲剧的生存、悲剧的本质、悲剧的自我意识、悲剧的情感性质与悲剧的超越精神;从悲剧的内涵反观中国传统哲学和艺术的心性论结构,中国传统哲学和艺术缺乏悲剧的精神意识的原因,就是根源于我们的人性结构失却对人性悲剧性内涵的认识。重思悲剧的内涵,是为了构筑一个切实充满对人性和苦难关怀的社会和一个真正充满自我反省和自我建设的全新的人生。  相似文献   

13.
凡是读过刘勰《文心雕龙》的人都知道,“原道——征圣——宗经”是这部古典文艺理论名著的总纲。而“道”,是我国古代哲学家的通用语,儒、道、佛各家都曾经用过它。那么《文心雕龙》之“道”,究竟属于哪一家的思想体系呢?弄清这个问题,对正确理解《文心雕龙》的哲学基础是有帮助的。因此我们很感兴趣地阅读了马宏山同志在《哲学研究》1979年第7期发表的《〈文心雕龙〉之“道”辨》。  相似文献   

14.
尼采悲剧理论可以追溯到希腊悲剧。在悲剧起源问题上,尼采以日神的“恬静”与酒神的“醉狂”经希腊人意志活动而结合来解释“悲剧的诞生”;在回答如何对待痛苦死亡这一哲学终极问题上,尼采改造了叔本华哲学,将人生的悲剧性与希腊乐观的人生态度调合为一;通过对悲剧“音乐精神”的分析,尼采张扬了非理性主义,显示出西方哲学对人类生存世界的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5.
在存在主义视阈中,艺术通过象征的召唤进入"诗"之"思"。从这样的思路来把握《雷雨》不失为一种新的诠释途径。首先,在《雷雨》中作者从"情欲"——伦理叙事角度对人的存在状态进行把握,体现的是"诗"(象征之艺)中蕴涵的"思"(生命之惑)。其次,《雷雨》在诗学层面建构了超现实的梦幻形态,一方面表现了生命存在感与艺术创作观的内在统一性,同时又以有限的存在方式指向无限的存在意义,表达了对生命存在近乎寓言式的思考。其三,作为一种悲剧范本,《雷雨》的悲剧性象征的能指层面由"周公馆"和"雷雨"组合为一个象征性时空秩序体,曹禺从中体察人类的悲剧性处境以及生存性焦虑,将自我的存在体验上升为对于整个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故事的由来演变,历来依赖静态发现之典籍文物证实,殆无疑义。但却忽视了动态因素,尤其是历代佛道论辩的影响。本文由距《西游记》成书最近之忽必烈时代《至元辨伪录》说起,以有关"戊午之辩"(1258)中的"佛道赌斗"事件作为大背景,渐次谈及《朴通事谚解》中"车迟国斗圣"及《西游记》中佛道斗法故事的形成,希望能为《西游记》中迸发的想像力寻找和梳理源流。  相似文献   

17.
道之两种状态与物之两种形态——兼及道物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以楷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道论完全源于现实,不应把道玄虚化、神秘化。老子开辟了中国人寻求天地万物本原本体的致思方向,提供了本体论理论、体系架构和范畴。李霞认为老子是中国生命哲学之父。老子以深具生命意蕴的“道”作为核心范畴,以生命崇拜意识为根本观念,建立了一个以生命本源论、生命机制论、生命本质论、生命价值论、生命存在论、生命修养论以及生命境界论为主要内容的生命哲学体系,对中国传统哲学、宗教乃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陆建华认为老子的道具有有物与无物两种状态,老子之物亦有道中之物与道外之物两种形态。所谓道物关系表现为道之“有物”状态、有物之道与道中之物、道外之物的关系。徐小跃认为分析和挖掘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其任务就是看这一思想在何种程序上真实而又深刻地揭示出人性的本质、社会的本性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老子思想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他对人的存在方式给出了符合人性的解释,而人也只有在与自然合一的状态才能完成关系双方各自的价值和性命之情,老子以“返本还原”的回归意识给人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孙以楷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道论完全源于现实,不应把道玄虚化、神秘化。老子开辟了中国人寻求天地万物本原本体的致思方向,提供了本体论理论、体系架构和范畴。李霞认为老子是中国生命哲学之父。老子以深具生命意蕴的“道”作为核心范畴,以生命崇拜意识为根本观念,建立了一个以生命本源论、生命机制论、生命本质论、生命价值论、生命存在论、生命修养论以及生命境界论为主要内容的生命哲学体系,对中国传统哲学、宗教乃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陆建华认为老子的道具有有物与无物两种状态,老子之物亦有道中之物与道外之物两种形态。所谓道物关系表现为道之“有物”状态、有物之道与道中之物、道外之物的关系。徐小跃认为分析和挖掘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其任务就是看这一思想在何种程序上真实而又深刻地揭示出人性的本质、社会的本性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老子思想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他对人的存在方式给出了符合人性的解释,而人也只有在与自然合一的状态才能完成关系双方各自的价值和性命之情,老子以“返本还原”的回归意识给人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孙以楷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道论完全源于现实,不应把道玄虚化、神秘化。老子开辟了中国人寻求天地万物本原本体的致思方向,提供了本体论理论、体系架构和范畴。李霞认为老子是中国生命哲学之父。老子以深具生命意蕴的“道”作为核心范畴,以生命崇拜意识为根本观念,建立了一个以生命本源论、生命机制论、生命本质论、生命价值论、生命存在论、生命修养论以及生命境界论为主要内容的生命哲学体系,对中国传统哲学、宗教乃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陆建华认为老子的道具有有物与无物两种状态,老子之物亦有道中之物与道外之物两种形态。所谓道物关系表现为道之“有物”状态、有物之道与道中之物、道外之物的关系。徐小跃认为分析和挖掘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其任务就是看这一思想在何种程序上真实而又深刻地揭示出人性的本质、社会的本性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老子思想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他对人的存在方式给出了符合人性的解释,而人也只有在与自然合一的状态才能完成关系双方各自的价值和性命之情,老子以“返本还原”的回归意识给人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0.
孙以楷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道论完全源于现实,不应把道玄虚化、神秘化。老子开辟了中国人寻求天地万物本原本体的致思方向,提供了本体论理论、体系架构和范畴。李霞认为老子是中国生命哲学之父。老子以深具生命意蕴的“道”作为核心范畴,以生命崇拜意识为根本观念,建立了一个以生命本源论、生命机制论、生命本质论、生命价值论、生命存在论、生命修养论以及生命境界论为主要内容的生命哲学体系,对中国传统哲学、宗教乃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陆建华认为老子的道具有有物与无物两种状态,老子之物亦有道中之物与道外之物两种形态。所谓道物关系表现为道之“有物”状态、有物之道与道中之物、道外之物的关系。徐小跃认为分析和挖掘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其任务就是看这一思想在何种程序上真实而又深刻地揭示出人性的本质、社会的本性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老子思想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他对人的存在方式给出了符合人性的解释,而人也只有在与自然合一的状态才能完成关系双方各自的价值和性命之情,老子以“返本还原”的回归意识给人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