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金瓶梅》的抄本在1596年 即已问世,它的问世,立即引起了 读者的强烈反响。到1617年,刻本《金瓶梅》得以面世。许多作家、评论家对它进行了评论,其中较著名的是对《金瓶梅》进行“专文”论述的六个序、跋。按时间先后顺序,它们分别是: (1)谢肇 的《金瓶梅·跋》 (2)欣欣子的《金瓶梅·序》 (3)廿公的《金瓶梅·跋》 (4)东吴弄珠客的《金瓶梅·序》 (5)谢颐的《金瓶梅·序》 (6)《满文译本金瓶梅·序》 对《金瓶梅》进行艺术评价,是这些《序》、《跋》的共同主题。 欣欣子《序》,对《金瓶梅》给予很高的评价。首先,它认为此书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2.
关于《金瓶梅》的作者,数年前曾进行过热烈地争论,几位学人各执一说,未成定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提到的“嘉靖大名士”,是人们考证《金瓶梅》作者时的共同线索,本文从《金瓶梅》回前诗词的研究入手,对此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3.
论《金瓶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之后,《金瓶梅》差不多和《西游记》同时问世。现存的最早一个版本《金瓶梅词话》,刻于一六一七年(万历四十五年)。它的写定当在一五四七年(嘉靖二十六年)之后,一五九六年(万历二十四年)之前。据书前欣欣子序,作者是兰陵笑笑生。这个兰陵笑笑生可能就是《宝剑记》的作者李开先。但是许多情况表明,兰陵笑笑生之于《金瓶梅》并不象曹雪芹之于《红楼梦》那样纯然是个人创作,而更象罗贯中、施耐庵之于《三国志演义》、《水浒传》那样的关系,是在艺人说唱——词话的基础上写定的。  相似文献   

4.
回顾80年代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曾相继出现两次高潮,即“《红楼梦》热”与“《金瓶梅》热”。进入90年代,“红学”有所降温,而“金学”正方兴未艾。但“金学”研究同样也面临着“降温”的考验,诸如不严肃的主观推断、无价值的繁锁考证。这种形势表明,古典小说研究,呼唤着科学的“红学”与“金学”。最近,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了李时人同志的学术新著《金瓶梅新论》(责任编辑雷群明),该书收集了作者自1983年以来发表的有关《金瓶梅》研究的一系列文章。从文章所囊括的内容看,凡时代背景、思想艺术、人物形象及作者、版本考证均有涉及,具有较强的整体性。通观整部著作,有两点印象是十分深刻的:一是作者善于从思想流变、文化背景的角度,对纷繁复杂的作品作整体观照;二是作者对于考据的态度十分严谨,善于从细微之处发现问题。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使这部著作颇具学术分量。  相似文献   

5.
包括本文作者在内的海峡两岸五位学人,合力对《金瓶梅词话》全书作了注释。文中称:全书共150万言,将以《金瓶梅词话全注新版本》为书名在海峡两岸同时出版。我们认为真能如此,诚为一大美事,特将此文发表。文章首先介绍了新注本的两大特色,然后论述了《金瓶梅》的巨大成就、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它的严重缺陷。  相似文献   

6.
《金瓶梅》是一部奇书。正是因为它的“奇”,自它产生四百年来,版本问题、作者问题、成书过程问题以及如何认识它的思想内容、分析它的人物、无不存在分歧。特别是近代,国内外一些著名学者也参与了对《金瓶梅》的探讨,写了一些专论。但对一般读者来说,往往失之过“专”,特别是没有读过《金瓶梅》的读者,看了这些专论,如坠万里云雾之中,不知所云。而郑庆山同志的《金瓶梅论稿》(以下简称《论稿》)则不然,它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专著,一般读者都可读得懂的书。《金瓶梅》由于它本身存在的问题,历代都是被作为禁书的。解放后虽也出过几次,但数量很少,一般读者很难得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针对读过的和没有读过而又迫切想知道它的读者,写专论《金瓶梅》的文章,不能不是个难题。但《论稿》处理的极为得当。它既着眼于一定的学术性,又着眼于普及性、知识性、资料性。对过去和现在  相似文献   

7.
最近有人发感慨说:“今天所有文学刊物都有讨论《红楼梦》的文章,独无一字提《金瓶梅》。”“连它是《红楼梦》的渊源,没有《金瓶梅》就不可能有《红楼梦》这一点,也无人知道了。”①的确,长时期来,对于《金瓶梅》本身以及它对《红楼梦》等的影响,几乎无人进行深入研究。究其原  相似文献   

8.
王启忠同志的专著《金瓶梅价值论》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读过全书,它给我留下的总印象是“体大思深.于细微处见精神”. 由于《金瓶梅》的作者故隐其名,因此它的研究热点是作者考证,因为此书充斥淫秽描写,四百年来一直遭到禁止,所以批评它的焦点应在评判其价值.1979年朱星先生率先为此书翻案,随后十多年间的研究论著如雨后春笋,无不为它求实正名,一反从前局面.然而,专门论述其价值的尚不多见.王启忠同志的著作好就好在以二十余万字的专著全面深入地探讨《金瓶梅》的价值,作出实事求是的科学判断.以1989年首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为标志的金学热潮,虽然仍以汹涌澎湃的势头向前发展,但是,王启忠同志的《金瓶梅价值论》,就“内金学”来说,无疑具有一个阶段性的总结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求是学刊》2014,(4):129-137
以《红楼梦》比较《金瓶梅》,是两部名著间历史与美学联系的探讨与厘清。《金瓶梅》固不必攀附《红楼梦》而自有其价值与地位,但对当下《金瓶梅》文学价值的认可及其社会地位的提高,有学术以外的现实意义。"反模仿"本质上也是一种模仿。《红楼梦》对《金瓶梅》的"反模仿",使其形象体系包括立意、结构、人物等"大处"和总体,"乃《金瓶梅》之倒影":《红楼梦》"谈情",是青春版的《金瓶梅》;《金瓶梅》"戒淫",是成人版的《红楼梦》;《红楼梦》"以情悟道",贾宝玉是迷途知返的西门庆;《金瓶梅》"以淫说法",西门庆是不知改悔的贾宝玉。其他林黛玉与潘金莲、薛宝钗与吴月娘、袭人与春梅等,皆具此等"倒影"关系。这种"反模仿"而成"倒影"关系的过程与机制,有似于生物工程上的"转基因技术",而《红楼梦》实可视为《金瓶梅》的"转基因产品"。在这个意义上,《红楼梦》"深得《金瓶》壸奥","《金瓶梅》是《红楼梦》的祖宗"。  相似文献   

10.
郑庆山同志著《<金瓶梅>论稿》一书,已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印行,蒙作者惠赠一册,每次翻阅,常有所感,固述拙见,或可供参证。《论稿》一书值得重视之处,并不在于对《金瓶梅》研究有重要突破,或发现前人所未曾发现的文献资料,也并没有标榜运用新奇的研究方法。作者仍然是采取平实稳重的研究态度,朴实无华的表达方式,阐述他辛勤劳作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十四篇相对独立的论文,而又互相联系而成为有系统的整体,每一篇文章都能使人感受到作者对这部被世人称之为千古奇书《金瓶梅》内部所蕴藏的奥秘,那种深沉执着的探索与追求,在平淡质朴的叙述文字中,时时跳动着作者的炽热感情火花。这是值得赞赏的。因为从这里我们可以体察  相似文献   

11.
《金瓶梅》是一部写性自由的书。是一部写性自由如何酿成一系列悲剧的书。王志武先生的专著《〈金瓶梅〉人物悲剧论》一开头便开宗明义地道出了自己上述的观点。社会各界历来对《金瓶梅》一书褒贬不一,认其或为惩劝,或为警世,或为暴露,或为淫诲,此类文章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王志武先生却没有把自己的思想束缚在这诸多的世说论断之中,而是通过引用大量的人物和情节,提出了《金瓶梅》是一部写性自由的书,继而对全书进行了深刻剖  相似文献   

12.
中国杰出的古典文学作品《金瓶梅》,自问世以来,就带着许多难解之谜。特别是在成书过程和作者问题上,争论尤多,成为近年来金学研究中的热点。本文在吸取有关专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书中的大量内证,考定《金瓶梅》最早的评点者和改定者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家——李渔。《金瓶梅》在流传过程中,主要有过四个版本系统,即早期的抄本、词话本、崇祯本(评像本)、第一奇书本。抄本今已佚。现存最早的刻本是词话本,即万历丁巳年(1617)东吴弄珠客序的《新刻金瓶梅词话》,本世纪三十年代在山西介休发现。属于该系统的还有日本慈眼堂藏本和德山毛利氏栖息堂藏本两种。崇祯本即《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或称为说散本、明代小说本、评像本、天崇本等。现存该系统的刻本据知有十四部之多。学界一般公认为该本系据词话本及参照其它抄本修改、加评而  相似文献   

13.
《金瓶梅》在日本的译介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江户时代的注释、改编阶段;明治时代的节译阶段;二战以后的全译阶段.本文简要介绍了三个阶段中《金瓶梅》各个日译本的特点、流传情况以及产生的影响,同时探讨了《金瓶梅》译本在日本的拒斥与接受、沉寂与流行所受到的日本本国意识形态、文学思潮、赞助人以及译者身份等因素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一、共同的疑虑我们已考证《肉蒲团》的作者确为李渔。但是,在《肉蒲团》的题署上,根本就没有透露过撰者的任何迹象。这同《金瓶梅》问世的情形相类。《肉蒲团》还“光明正大”地题上“情痴反正道人编次”或“情隐先生编次”的字样,尽管在“西陵如如居士”的序文中未敢揭示作者的姓名或身份。《金瓶梅》则索性连撰人的化名都不题,只有“欣欣子”的序中透露出它的作者的化名是“兰陵笑笑生”。至于“笑笑生”为何许人,从小说封面、正文到序文、评点,都未留下确凿可稽的文字足资考证。所以至今学术界仍难确定其作者,“王世贞说”,“李开先说”,“赵南星说”,“贾三近说”,“屠隆说”等等,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5.
特定文化地域,孕育与生成特定的文化形态,《金瓶梅》中的一些词语显现着鲜明的农桑文化特征。同时,戏曲文化,宗教文化形态对《金瓶梅》词语的俗文化形态的形成,起着培养基因的作用。语讳、语趣,是《金瓶梅》性隐语存在的主要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16.
孙超 《求是学刊》2016,(4):124-131
《金瓶梅词话》的创作、抄刻与晚明江南士风有非常深密的关系,将二者放置在侨易视域中考察会有一些新发现。所谓"侨易"即因"侨"而致"易",强调精神或物质在位移中发生交感、质变。由此观之,《金瓶梅词话》的创作是晚明一个很典型的侨易事件,它侨用《水浒传》、《西厢记》、话本小说、日用类书、史书及其他各种文字材料,交感易变为"通大道"的艺术杰构;抄书—刻书与嗜酒—好色是晚明江南文人生活的重要内容,抄刻《金瓶梅词话》满足了他们的实际生活需要;江南文人在晚明突破"穷"—"达"二元框范形成的求"通"之士风乃是《金瓶梅词话》侨易事件生成的深层原因。因此,《金瓶梅词话》承载着晚明文人趋新求奇、追求自由等与近代接轨的精神密码,而现当代的"金学"热正导源于此。  相似文献   

17.
正"《金瓶梅》的研究和出版是有风险的工作,是一门特殊性的学问,掌握不好就可能犯错。""休道欢愉处,流光逐暮霞。"这是《金瓶梅》第二十七回"李瓶儿私语翡翠轩,潘金莲醉闹葡萄架"的回末诗。在这一回目当中,西门庆在翡翠轩花园欢愉,从早晨直到日色已西。这一回目,被原中国《金瓶梅》学会副会长王汝梅称为"性爱小说的上乘篇章和经典回目"。为了介绍《金瓶梅》的整理与出版历程,81岁的他将收藏的《金瓶梅》所有版本按出版时间顺序整齐地摆放在  相似文献   

18.
《金瓶梅》问世400年来,可以说出现过两次“《金瓶梅》热”,一次是其刚问世的晚明时代(清初是其延续),一次就是最近几年。最近几年的“《金瓶梅》热”(吴晓龄语)是一个值得思考,也是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丹纳说:“自然界有它的气候,气候的变化决定这种或那种植物的出现,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或那种艺术的出现。”从创作和接受的两极来说,《金瓶梅》产生于晚明(至少在嘉靖以后),并引起当时传抄,阅读、出版之热,都与晚明(至少是局部地区)的文化背景(商业发展、城市风貌改观、社会心理之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变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社会思潮、文学潮流)有关。清人入关以后,《金瓶梅》的日趋沉寂,不光是统治者禁锢的问题,也与社会传统经济秩序的恢复,理学的重倡,以及文学中理性主义、古典主义重占主流有关。读者失去了和作品的心理对应,自然“热”不起来。今天的“《金瓶梅》热”不光表现在出版和  相似文献   

19.
上海文艺出版社新出版的王启忠先生的《<金瓶梅>价值论》一书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穿透迷雾,客观评价求真知。作者穿透了性描写的迷雾,超越了道德评价和伦理观念的取向,摆脱了应用理性审美思想的影响,将《金瓶梅》放到中国小说史发展嬗变的长河中,置于明清文化的框架内,进而推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上,从文学、美学、哲学、人学、政治学、经济学、义化学等全方位的角度,深入剖析其多方面的价值,客观评价其卓异成就与应有地位。从而论断出《金瓶梅》是一部“真正的政治小说、经济小说、文化小说,一部全面描写人的生命现象的小说,也…  相似文献   

20.
孙丘克 《阅江学刊》2014,(6):109-119
《金瓶梅》以五大意象群为其叙事结构的基础:宗教意象群具有形而上的地位,统摄了小说劝世意图与叙事结构的对称效应;心理意象群具有张本作用,预示了人物命运的大体走向;时间意象群具有推进作用,形成了人物和家庭命运发展的大致时序;空间意象群具有写实意义,呈现了人物关系和场景发生的典型环境;人物意象群具有核心地位,承载了主人公及其家庭由暴发至没落的完整过程。《金瓶梅》的叙事完全打破了此前中国长篇小说的单线型结构模式,构建了《金瓶梅》的综合立体叙事结构,充分表现了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人物性格的生成和发展,成为《红楼梦》的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