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直心 《学术探索》2001,2(1):87-88
本文历数70年前苏式辩证唯物论创作方法东渐之际,左翼理论家瞿秋白、冯雪峰以及茅盾等人的接受姿态.指出在"左联"言必称辩证唯物论创作方法的喧哗声中,鲁迅的沉默可视作一种拒绝.  相似文献   

2.
1917年白话文运动后,鲁迅成为白话小说创作第一人,但其随感留有明显的文白夹杂痕迹,学术著述更是只用文言;他批判文言晚,对汉字的反思和批判更晚。左联时期,鲁迅和瞿秋白交往密切、情谊日笃,受瞿秋白的感染和影响,鲁迅成为其汉语现代化事业的坚定支持者。1934年大众语运动后,鲁迅系统阐述了他在汉语规划建设方面的思考、探索和谋划,最终形成自己的汉语规划思想。  相似文献   

3.
蒋光慈与"左联"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文学与革命的现象。蒋光慈有一个"革命加恋爱"文学史创作模式的话题,更有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革命团体的主要发起人之一的重要角色,他又是提出退党被"左联"正式开除的作家。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很少谈蒋光慈与"左联"的关系,纪念"左联"时也都回避蒋光慈的特殊贡献。本文试图简略地厘清蒋光慈短暂的人生和革命经历及创作道路,尤其寻踪作家与"左联"同生共存的人与事点滴细节,还原历史既是社会的存在又是一种意识的存在。文学与革命的纠缠中的常态与非常态呈现了蒋光慈与"左联"之关系;无论是文学家的蒋光慈还是革命姿态阶级斗争的"左联",面对一个历史的过程都有着"是我、非我、真我"的身份认同和精神困惑。我如是观。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对左联的领导到怎样一个程度,这是一个问题.本文认为党对左联在政治活动上的领导是有一定实效的,但对左联是在党的直接领导下成立的这一通行说法表示怀疑.由于当时党并没有建立起领导和管理左联的强有力机制,党组织对左联作家的约束相对较弱,所以对左联的文学活动和作家的写作的领导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直接和严密,左联作家的写作在一个相对开放的场域中展开.  相似文献   

5.
瞿秋白是党幼年时期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占有重要历史地位,为宣传和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各种原因,瞿秋白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始终没有摆脱与生俱来的"绅士意识",始终没有摆脱对苏俄经验和共产国际决议的迷信,在其革命生涯后期,瞿秋白对革命产生了消沉情绪,对自己的革命生涯作了过度的自我否定.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及其在探索过程中的经验和失误,对我们今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大伟 《文史哲》2007,(4):103-110
在20世纪30年代的特殊文化语境中,"左联"组织机构上的缺陷是导致"左联"解体的体制因素,但长期以来被人所忽视。"左联"成立,是中共中央宣传政策调整的产物。"左联"成立之初,在机构设置上力图实现"集体领导",但在现实中却形成了两个领导核心:一是由组织保证的、直线式的领导机关;二是依靠片言只语对这个组织产生重要影响的"权威"。在两个领导核心之间,没有保障双方沟通的机制,而只是通过"联络人"进行有限的沟通。每个"联络人"事实上也是信息的"把关人",在信息的传达过程中,他们往往会根据"听者"的不同或者根据"信息发出者"的意思对信息进行增加或者删减,而信息传达之后的一两句劝告和建议往往会起到比信息更重要的作用。从组织传播学的角度看来,"左联"的组织更接近"直线参谋"的结构。它的缺点在于:由于包含了两种结构形式,如果内部信息流通不畅,两者间容易产生一些矛盾。"左联"的解体,正是没有避免这种组织结构缺陷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瞿秋白同志是一位出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也是一位很有才华的翻译家。自“五四”以来,特别是在三十年代初期,他对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提倡文艺大众化,建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以及参与“左联”的领导工作,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都做过许多重要的贡献,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相似文献   

8.
瞿秋白是早期中国共产党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探寻瞿秋白马克思主义观形成的心路历程,有助于把握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瞿秋白从厌世观到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观形成的心路历程,凸显其各个阶段思想的轨迹。从对社会主义思想的朦胧到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质的升华,再现瞿秋白马克思主义现形成的艰辛历程。  相似文献   

9.
瞿秋白是早期中国共产党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探寻瞿秋白马克思主义观形成的心路历程,有助于把握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瞿秋白从厌世观到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观形成的心路历程,凸显其各个阶段思想的轨迹。从对社会主义思想的朦胧到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质的升华,再现瞿秋白马克思主义观形成的艰辛历程。  相似文献   

10.
论瞿秋白的早期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秋白早期思想是瞿秋白研究的薄弱环节之一。学界对瞿秋白苏俄采访前的思想发展、思想特点、思想性质的一些研究尚待完善、深入或证伪。针对瞿秋白研究的上述薄弱环节,作者通过比较详细的文献资料,分析了世纪2020年代初瞿秋白苏俄采访前的以人生观为核心的思想发展阶段、思想特点、思想性质;并在比较细致的是非辨析中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11.
可以从五个方面探讨瞿秋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早期传播中的历史地位:(一)以确凿的史实纠正学界长期流行的瞿秋白是在中国传播辩证唯物主义第一人的错误说法。(二)瞿秋白比较系统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三)瞿秋白是我国第一个传播辩证法的矛盾运动、否定与否定、量变与质变等三个基本原则的人。(四)瞿秋白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主要奠基者。(五)瞿秋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之一。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提出文艺大众化的,恐怕就要算左联了。左联成立之后,就将文艺大众化作为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左联执委会认为:“只有通过大众化的路线,即实现了运动和组织的大众化,作品、批评以及其他一切的大众化,才能完成我们当前的反帝反国民党的苏维埃革命的任务,才能创造出真正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①因此.几乎与左联成立同时,左翼作家就在《大众文艺》上发表了一组文章,讨论文艺大众化问题,此后,又曾展开过第二次讨论。这是因为“大众化”与左联成立的目的,左联认为的艺术方向、服务对象等是紧密联系在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陆的文学史家,如王瑶和刘绶松,夸大了鲁迅在左联的领导权的重要性。实际上,左联的领导权是分裂的。鲁迅是左联的明星作家,也一度是左联的守护神及其幸存的象征。鲁迅对共产主义抱有坚定的信念,不过也仍葆有一个艺术家的品格。即使在与共产党有了多年的联系以后,他也丝毫没有丧失一个艺术家对于独立作为或独立不作为的敏感、习性和气质。在任何权威命令面前,他都能坚持个人的独立思考,以自己的良知说话。他的理想主义或许有点太过诚实,太过纯粹,以至于无法成为任何政党的优秀一员。左联的解散与两个口号的论争给鲁迅这位前领导者带来巨大的心灵伤痛。寒心,疲惫,愤懑,困惑,不满,所有这些都显示了鲁迅与左联在1934年后期与整个1935年间的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三五年下半年,左联驻莫斯科革命作家联盟代表肖三同志根据王明指令给左联写了关于解散左联、另组新团体的信。这是研究三十年代中期文艺战线两条路线斗争的一份重要资料。这封信原件没有保存下来,现在看到的是许广平同志的手抄件,落款日期为“一九三五年八月十一日”。长期以来,许多研究著作在提到这封信写于何时时都依据这个日期。其实,这个日期是搞错了的。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十二日,鲁迅给当时担任左联行政秘书的徐懋庸写了一封信(见《鲁  相似文献   

15.
瞿秋白顶嘴     
张君燕 《快乐青春》2014,(10):37-37
一次,瞿秋白跟随母亲到北门外贤庄去,快中午时,在外面玩的瞿秋白跑了回来。正在忙碌的母亲抬头一看,发现瞿秋白身上穿的褂子没有了,便问:“秋白,你的褂子呢?”“我……”瞿秋白支吾着,“我也不知道丢哪里了。”母亲疑惑了:“明明在身上穿着的,怎么会无缘无故地丢了呢?”瞿秋白低下头,说不出话来。最后,在母亲再三追问下,瞿秋白深吸一口气,终于鼓起勇气,理直气壮地说:“我看到村里一个小朋友光着背,在风里发抖,就脱下来给他穿上了。”母亲听了淡淡一笑,轻轻摇着头说:“这种事好是好,可是我们也不多呀!”  相似文献   

16.
范伟 《东岳论丛》2011,32(3):5-11
本文以"东京左联""广州左联"为参照,从组织关系、工作关系两个方面论证了"北方左联"的相对独立性,对"北方左联"与中共北方局的组织关系、与上海"左联"在办刊上的合作以及它"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北平分盟"这一名称的来历,做了符合历史的说明,从而从根本上否定了"北方左联"隶属于上海"中国左联"的流行观点。  相似文献   

17.
瞿秋白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由于自身的特殊经历和身世,使得他较早地开始关注农民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他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农民问题的正确观点和主张,形成了内涵比较丰富的农民观。对瞿秋白农民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不仅有利于加深对瞿秋白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历史地位的认识,而且也有利于加深对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历程艰辛程度的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8.
瞿秋白是一代伟人,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杰出领袖,是为祖国解放事业献出了鲜血和生命的烈士。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竟没有出版过一本瞿秋白传记,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80年代以来,瞿秋白研究、瞿秋白传记异彩纷呈,令人欣慰。叶楠同志的《瞿秋白评传》(以下简称“评传”),篇幅并不长,但却是一部很有特色的书,其中有深刻的见解,生动的史料,闪光的语言,是应当受到重视的。这部著作的主要特点是: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国文学史面对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这一特殊文学团体时,因习惯于社会政治学和纯文学两个极端的思维和认知,遮蔽了它许多丰富而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精神现象。它身上鲜明而强烈的意识形态化倾向,其特征也不是单纯的主流政治话语,它是一种整合的意识形态文化概念,是一种政治革命信仰体系依附文学精神主体幻象的特殊形态。本文旨在通过“左联”文学社群政治与文学胶合的意识形态信仰系统的构成分析,来贴近和认识“左联”这样一个繁杂群体真实的本体世界。  相似文献   

20.
1933年间,北平相继出现了两种大型文学杂志《文学杂志》和《文艺月报》。体裁与内容相似的这两种公开杂志之间有何关系?关于《文学杂志》,据当时左联负责人员陆万美的证言,它被当做了北方左联的机关刊物。但朱正以王志之在其《鲁迅印象记》里所描写的该杂志发刊筹备的情况为证据,主张它不是左联机关刊物。我再三慎重斟酌两种杂志的内容以及两位论者的主张,最后得出了如下结论:与朱正的主张相反,我认为《文学杂志》的产生是北方左联在纠正"关门主义"的过程中所做的实践之一。但这个富有重要意义的尝试也被文总(即指导左联的上级机关)视为"右倾化"的产物而拒绝了。负责开展左联活动的潘漠华、陆万美等人受到批判,左联又改变了方向。《文艺月报》是在文总的指导下以北平社联的负责人员为中心创办的刊物,它是在推动北方左联全体走上"左倾"路线起了很大作用的一种杂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