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制订了称霸亚洲和世界的"大陆政策",其核心是"满蒙"政策.日本在基本实现"大陆政策"的第一期侵略目标(吞并朝鲜)后,立即着手为实现第二期侵略目标(独占"满蒙")进行各种准备."九·一八事变"和伪"满洲国"的建立,标志着日本大陆政策第二期目标的基本实现.事变的结果,不仅使日本实现了既定的侵略目标,而且又以"满洲"为基地,准备实现第三期侵略目标,即征服全中国乃至称霸亚洲.  相似文献   

2.
日俄战争之后,日本逐步获得了"满蒙利权".在此过程中,日本外相小村寿太郎的外交战略不容忽视."小村外交"通过对华软硬兼施、施展权术,以及日俄协商等一系列灵活举措,为日本攫取、拓展和维系"满蒙利权"奠定了坚实基础,并由此推动了日本"大陆政策"的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3.
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时期,美国对朝鲜的政策由"不干涉"政策转为"放弃"政策,即把朝鲜推给日本,使其任意践踏朝鲜的主权。其实质是一方面支持日本去对抗俄国,以防止其独占中国东北;另一方面让日本满足于独占朝鲜,以便保住美国自己在西南太平洋地区的既得利益,同时扩大自己在中国的利益。  相似文献   

4.
近代日本是一个侵略成性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兼并朝鲜,独占中国,鯨吞亚州,日本帝国主义曾经炮制了许多为其侵略扩张行径辩护的谬论,诸如所谓“脱亚论”、“兴亚论”、“人陆政策论”以及“大东亚共荣圈”等。这些侵略“理论”的问世,有其深刻的社会基础和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5.
日本“大陆政策”形成的指导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大陆政策”:是指做为岛国的日本向中国和朝鲜等大陆国家进行武力扩张,梦想称霸亚洲,征服全世界的侵略总方针。日本德川幕府末期出现的“海外雄飞论”奠定了“大陆政策”的最初理论基础。而明治初期的“征韩论”成为“大陆政策”形成的指导思想。朝鲜地处中国、俄国和日本之间,是俄国南进太平洋和日本北进中国的必争之地。中国与朝鲜存在悠久的亲藩关系,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甚密。明治政府初期,作为国家主要领导人物,如木户孝允、伊藤博文、井上馨和山县有朋等维新人物,继承和发展了“海外雄飞论”并将其具体化为“征韩论”…  相似文献   

6.
近代日本知识学人的"满蒙鲜观"是在日本帝国殖民扩张主义意识支配下,其"学术研究"与帝国政治相结合的产物,本质是为日本将东北地区由中国分裂出去的政治野心提供学理支撑.通过考察日本考古学家、人类学家鸟居龙藏的学术经历和研究结论,可以看出他对中国的认知带有帝国殖民性色彩.鸟居龙藏在中国和朝鲜开展了大量调查活动,以考古文物调查、田野调查、人类学调查为依据,提出"满蒙同源相亲""满鲜不可分".他以"满洲"为支点,将"满蒙鲜"三地相连,构建其对内的一致性,该理论与学术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近代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7.
关东军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我东北的产物。明治维新后,日本军国主义就妄图“并吞朝鲜中国及西伯利亚等地,而建大陆帝国”。甲午战争,满清政府失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日本将其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向前推进了一步。早就觊觎我国东北的沙俄,导演了一出“三国干涉还辽”的丑剧。日本也明白,“俄国有使满洲东北部直至南部海岸由其控制的企图。”但迫于形势,到口的“肥肉”只得吐出。对此,日本统治集团并不甘心。当时明治天皇说:“不要急于夺取半岛。在这次战争中,了解了地理和  相似文献   

8.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蓄谋已久,毗邻朝鲜的“东满”,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满蒙的栈桥。日本帝国主义在“满蒙拓植政策”中别有用心地扬言“延吉道是日本势力范围,为朝鲜的延长,作为新领土的获得,有保全的必要,……经由大连和安东,进入满州非通过沈阳不可,因此惹起中国人民的注意,有莫大的障碍,由延吉道进入是可免前项的不利。……”欲盖弥彰,不打自招,“东满”在日本帝国主义心目中,是个战略要地,因之,妄图夺取“东满”,把“东满”作为立脚点,进而鲸吞我国东北。为达到此目的,日本帝国主义在“东满”,早在二十世纪初便挑起了许多事端。1907年8月,他们借口“保护朝鲜人”,公然派遣侵略军进驻延吉县龙井镇,并在龙井设立“朝鲜统监府  相似文献   

9.
序言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将中国东北作为它南下进一步扩大对华侵略和北上图谋进攻苏联的战略基地。为了构筑对苏进攻的战略态势,做好对苏作战准备,日本关东军在当时的“满”苏国境战略要地设置了十余处国境阵地,并建立了14个国境守备队。日本战败投降后,这些军事设施遗迹成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永久霸占中国东北和企图北犯苏联的历史见证。 一、日本关东军“满”苏国境阵地构筑的历史背景及其概况 从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的演变和发展的历史角度分析,日本自“明治维新”后积极推行其大陆政策,奉行通过朝鲜向中国东北扩张的侵略政策。 “九·一八”事变本质上,不仅是日本实施其大陆政策,以武力吞并中国东北的具体步骤,而且具有极其鲜明的反苏战略意图,即意味日俄继续在东北亚的战略对抗。特别是在日本关东军卵翼下扶植建立的伪满洲国,将东北纳入日本帝国主义的战略防卫圈,确立了日本在东北亚的反苏战略态势。以“对付北方敌人”自居的日本关东军立即向“满”苏国境地区渗透,在中苏边界上形成了日苏双方军事上的直接对峙。 为防备日本帝国主义可能发动的侵苏战争,苏联将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重点置于远东地区,投资近80亿卢布,在加快远东经济发展的同时,加速向这一地区移民并  相似文献   

10.
日本的大陆政策和二十一条要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15年土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的对华二十一条要求,是中日关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它既总括了日本侵华已攫取的重要“利益”,又提出了足以使中国变成日本独占殖民地的新“要求”。中日双方围绕着这个问题进行了多次重大交涉,都由于日本坚持其侵略要求,不得解决,成了恶化中日关系的一大悬案。二十一条要求标志着日本大陆政策又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如果说,在这之前,日本的大陆政策所追求的目标是与西方列强共同瓜分中国,建立日本的在华势力范围;那么,在这之后,日本所追求的就是建立日本在中国的“优势”,独霸中国,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  相似文献   

11.
通常的说法,认为"九·一八"事变的原因有二一是日本推行"大陆政策"的必然性;二是日本国内经济危机使然.我们认为,上述两点固然言之有理,但尚不够全面和深刻.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为深层的原因,即日本为实现"大陆政策"最终目标,所采取的总体战略要求而发动的.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美国对华"和平"政策,是美国在纵观中外局势、汇集各方意见形成的.<望厦条约>的签订是这一政策的产物,这一政策为其日后推行"合作政策"、"门户开放"政策打下了基础.因此研究这一时期的"和平"政策,不仅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对研究19世纪下半叶美国对华政策也具有追根溯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日本海航路交通网络是由日本到朝鲜三港的水上航路及朝鲜三港到中国东北腹地的铁路交通构成。日本海航路开通后,日本帝国主义极力经营朝鲜三港,使朝鲜三港的贸易迅速发展。随着日本海交通网络的构建,东北亚逐步成为一个独立的新兴工业带,并形成了以牡丹江、佳木斯为中心的东北亚城市群。  相似文献   

14.
"圣之时者"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这一概念既是孟子对孔子推崇备至的体现,也是孟子对战国时代两种重要价值观念"圣人"与"时"的发展与提炼。孟子崇拜孔子,终其一生追随孔子精神,孔子自然是他心目中最完美、最伟大的与时俱进的圣人。同时,"圣之时者"也是孟子对自身际遇的一种反思与感悟,是他一直渴望却难以实现的美丽憧憬。成为与时俱进的圣人是孟子的理想人生;固守信念,执着理想,以一身"浩然之气"行走于用兵争强、以功利相高的战国乱世却是孟子的现实人生。这两种不同的人生志趣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斯密的“经济人”假设是建构在“自然秩序”和理性论哲学基础之上的,是斯密“自然秩序”伦理观在经济学中的运用和证明。“经济人”假设是对人的经济行为的一般性、本质性特征的理论抽象。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现实生活层面,无论是在经济学视野还是在伦理学视野,“经济人”假设都有其价值合理性和局限性。“经济人是理性的”,“经济人”还要受道德、法律的双重约束。  相似文献   

16.
斯密的“经济人”假设是建构在“自然秩序”和理性论哲学基础之上的,是斯密“自然秩序”伦理观在经济学中的运用和证明。“经济人”假设是对人的经济行为的一般性、本质性特征的理论抽象。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现实生活层面,无论是在经济学视野还是在伦理学视野,“经济人”假设都有其价值合理性和局限性。“经济人是理性的”,“经济人”还要受道德、法律的双重约束。  相似文献   

17.
孟子的政治理想是实行"仁政"。在孟子看来,"民"是实现"仁政"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仁政"理想的核心和检验标准。孟子认为,只有保证"民"的五项基本权利,才可以行"仁政"。孟子所主张的民所应该有的五种权利,已经部分包含了现代意义上的所谓公民权。在当时条件下,孟子重视"民"的权利与地位的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傣泰民族的"勐"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勐"的概念以及由"勐"所产生的政治制度、思想意识和宗教文化长期存在于西南泰之中,是这个族群所共有的,又是其区别于其他族群所特有的概念。从部落社会一直延续到近代,"勐制"与"勐文化"浓缩了西南泰的历史,从政治到经济、军事到思想、宗教到非宗教,"勐"的概念渗透傣泰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研究"勐文化"有助于我们更贴近西南泰生活的社会实际,从这个民族群体所固有的本质特征来认识和理解它。  相似文献   

19.
拾金者的故事起源于中国 14世纪中叶。世界各国各民族流传故事都是以产生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为基础 ,并各自加以本土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