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概述数字人文的概念、现状及趋势的基础上,探讨了数字人文理论对外国文学研究范式的影响,并从跨学科和交叉性的视角出发,建构了数字人文视阈下的外国文学研究范式,以期为外国文学研究方法与范式转换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当下的网络文学批评矩阵主要由网络作者批评、学院派批评、媒介批评和读者在线批评等几个方面构成,虽然批评主体多元、批评方法也日渐丰富,但由于网络文学体量巨大、增殖飞快,批评者无法及时有效地进入网络文学现场,致使批评结果时常出现迟滞、偏颇、言之无物等问题。数字人文研究法可有效解决批评主体“入场难”的问题,它在处理超长文本和海量文本方面具有智能优势,一叶·故事荟、文字云、图书语言分析器等智能软件可轻松提取出网络文学的质素特征,由此实现对单个或海量文本的“远读”。其中的计量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空间人文计算等方法可辅助研究者进入不断生长着的文学现场,在网络文学的本体研究、评价机制研究、文献数据库的建构上都能发挥重要作用,进而为网络文学批评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百年来,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随着科学技术与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传统人文研究的自限性逐渐显现。近年来,数字技术与人文研究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一方面,数字技术的渐臻成熟给予学术研究“整理——分析——呈现”等环节方法论的革新,促使女性文学研究由人力主导向人力与数字共同驱动的转变成为可能。另一方面,跨学科、定量化、关联性的数字分析不断刷新女性文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将推动女性文学研究在整体式把握、主观定性与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个体批评与多维关系等方面取得突破。然而,面对一种新兴的研究思维与研究方式,学界在肯定其价值的同时,仍要审视其内在的限度与应用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范式是科学研究的模型或模式,一种理论体系具有不同于其他理论体系的研究规范、研究方法,即理论体系的学术范式.中西文论具有不同的学术范式.近现代“西学东渐”导致中国文论被西方文论切换,传统断裂,学术范式转型.古今中外文论范式的差异体现在:总体上思维方式、思想基础、理论范畴、理论建构的不同与具体研究中研究视角、研究途径、研究方法、论述方式的不同.通过比较对照、辨明异同的方法辨析中西文论的通约性与特殊性,找到可以遵循、参照、借鉴、融合之处,是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学术范式的可循路径.而加强作为比较的前提和基础的中国古代文论学术范式的研究,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中国宗教学对数字人文领域特异性解读将问题导向及数据驱动范式研究纳入中国数字人文宗教三个标志性研究分支的体系,并引入“线上-线下二元结构中数据驱动下行动者中心范式”中国宗教学数字人文研究的适切思维,最后以互联网佛教舆情研究为例阐述中国宗教学数字人文研究需建立系统工程性的基础设施,进而希望打破中国宗教学传统思维对数字人文宗教研究分支的束缚,为中国宗教学数字人文发展铺垫基础性思维和研究范式,并以互联网宗教舆情为例阐释建构中国宗教学数字人文发展的基本要素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工程性建构。  相似文献   

6.
作为20世纪文艺理论中两个颇为核心的概念,文本与文本性从内涵和外延上都具有着异常的丰富性和开放性。无论是从语言学讨论作为语言人工物的文本,从新批评的角度来讨论作品与文本、文学性与文本性的关系,从新历史主义对历史与文本关系进行重新定义,还是从文本与书籍、文本性与互文性的角度来进行后结构主义的文本话语建构,亦或是从文化研究路径出发对社会阶级、文化现象、意义生产进行文本化反思与批判,文本与文本性在不同的思想与理论框架下具有着不尽相同的指涉意义与范围。尤其是在数字文化时代,作为电子文本的文本,其边界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被进一步打开,被作为信息而重构,被作为数据而被计算机处理。这也为我们研究文本及文本性提供了新的可能和契机。  相似文献   

7.
数字人文起源于人文运算,是数字化信息技术与人文学科交叉衍生的新兴学科,广阔的理论前景与实践空间使其成为国际高端科研领域的前沿热点和高等教育体制的固定专业。目前国内的数字人文研究主要集中在图书馆与情报信息学科,因此作为数字人文与文学研究的"新大陆",数字文学领域大有可为。从学科发展史角度理清数字人文在国际和国内的发展源流,有利于认清数字人文的演进脉络与发展方向,推动数字人文学科理论体系的宏观建构。中国数字人文应在同国际数字人文的对话中汲取学科发展的思想与经验,进而为世界数字人文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8.
数字人文是当今人文社科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采用数字工具、数字技术和数字媒介塑造、改变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从而出现了数字与人文结合、平台与远读联通、交叉与多元融合、项目与团队共生四个明显的新特征.伴随着这股热潮,欧美许多人文院系和专业组织都制定和发布了数字人文学术成果评价指南,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提供指导.我国数字人文研究起步较晚,学术成果评价更是任重道远.但我们要借鉴欧美经验,研究分类评价、同行评议,构建超越传统、跨越媒介的评价体系,为明天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9.
10.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扩展,数据技术与人文学科的深度交流催生数字人文的诞生。比较文学在长期发展中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较少使用定量方法。大数据技术支撑下,数字人文在比较文学中应用的可能性已得到充分的验证,数据分析、可视化等方法的引入将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鉴于此,可引入数字人文对比较文学领域展开研究,对研究主题、研究人员、研究机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并以可视化方法展示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比较文学领域研究主题呈现大致以文学翻译、现代主义、比较研究为三大核心领域扩展延伸;研究热点以比较文学这一主题为发轫,文本批评、互文性、民族主义、文学融合等系列新热点以时间线性方式逐步演化产生;领域作者之间关系紧密,具有明确的核心作者群;重要文献具有不断突破欧洲中心主义、侧重翻译与世界文学的特点;国际力量上,重镇仍在美国,同时波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等新兴国家也发展迅速;国际合作上,美国、中国、巴西国际合作态势明显,新兴研究国家仍主要以国内作者合作为主。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建筑与人文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古代建筑中蕴涵着深刻的人文教化理念。通过对其中诸如“天一合一”、“礼乐精神”、“适形便生”等精粹思想的抽象及对中西建筑文化差异的比较分析,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外来文化的兼容能力。   相似文献   

12.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古籍数字化建设已经有30余年的发展历史。一方面,随着科技,如OCR、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的进一步发展,古典文献数据库建设已渐成规模;另一方面,全球视野下数字人文研究趋势正在兴起,技术驱动研究、数据驱动研究已成为人文学科发展的一个方向。在这一学术背景下,充分利用古籍数字化的各方面成果,适时调整研究思路,改变研究方法,是我们进一步开展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探究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历程 ,特别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影响极为深远的“诗言志”、“诗缘情”的发展 ,可以发掘出中国古代文论中深厚的人文内涵 :天人合一 ,物我相融 ,强调人与自然契合无间的人生境界与精神状态 ;真情实感 ,丰盈个性 ,主张主体意识的张扬与自我解放的追求 ;遣兴抒怀 ,自足自信 ,表现对自身价值的深切关注与高度珍视  相似文献   

14.
多年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存在着两大误区,即漠视古文论独特的存在方式,失察古文论迥然相异的宗旨。而只有走出误区,还原古文论历史语境,才能开掘其现代价值,使其真正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创造的智慧源泉。中国古代文论的思想内核是"道"。"道"能够洗礼当今文人的人性和品格,能够使古代文论智慧参与现代社会的文化建构。  相似文献   

15.
16.
近年来,数字人文文本实验室(Chicago Text Lab-Textual Optics Lab)对东亚文化背景中的国际现代主义进行了一系列跨语言、跨学科、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通过几个关键案例的解析,本文力图展示该团队是如何通过"可伸缩阅读"(scalable reading)、跨语言建模和网络分析等方法,将弗朗科·莫莱蒂关于"世界文学"的概念模型发展成为可付诸生产性实践的计算批评的对象的。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进一步检视了"远读"和"莫莱蒂道路"的得失。  相似文献   

17.
本文借鉴库恩“科学范式”理论,揭示我国古代文本阐释的诸种形态,并根据当代哲学解释学的理论思路,分析“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两种主体文本阐释范式的理性特征,进而肯认古代文本阐释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早期人文计算的单纯量化研究,到数字人文背景下跨学科的研究视野,文学研究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不断呈现出新的态势。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数字人文在英语古典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中呈现出不同的发展倾向。在英语古典文学研究中,文学数据库的庞大与检索技术的成熟,使其研究方法突破传统的风格辨析与著作权判断,呈现出多样化与大跨度的特性,并能与读者接受结合,发展出互联网时代特色。中国古典文学也显现出跨学科(如GIS等)特性,但受制于语言契合度与技术发展,在研究方法上仍有待开拓。  相似文献   

19.
数字人文在当下中国,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和趋势。因此有必要对数字人文的“数字”组成部分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第一,“数字”是软件和算法,“数字”是技术和工具,“数字”是基础设施和研究范式。“数字”为人文学术研究带来机遇的同时,其技术困境和伦理困境也已显现。第二,从数字化生存到数据化发现,不仅带来新的思维模式和研究视角,而且实现了载体的转型进而导致意义的变迁。第三,从思辨式研究方法到数据驱动研究范式,实现了人文学术研究的“计算转向”。但问题在于“数字”一家独大,不能很好体现人文理念,影响了中国原创性学术成果的生产。如何突破数字人文的“数字困境”?加强问题导向、提升复合素养、跨界合作创新、提倡文化批评,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人文研究的经典性决定着人文编辑的经典性。人文学报作为人文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学报编辑中的论文精品意识出发 ,同时与人文研究的敏感性和先锋性结合起来 ,是以经典化手段提升学报品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