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程宗璋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将诉讼文书送交给案件当事人或诉讼参与人 ,是人民法院的基本职责之一。通过对现行的《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五种送达方式的分析 ,指出了现行送达方式所存在的不足 ,并就如何改进送达方式 ,提高送达效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送达作为民事诉讼中的一项基础性诉讼制度,贯穿于整个诉讼程序,送达制度能否有效得到实施关乎着民事程序是否能够流畅运行。审判实践中"送达难"是困扰法院工作的一大难题,影响着当事人实体权利的实现并制约着法院工作效率的发展。本文得益于诉前调解等工作的灵感,从诉前调解机制设立的现实意义、可行性分析以及相关的制度设计等三方面进行简要论证,以期为和谐社会法治环境的构建、审判公正效率指标的提高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3.
我国民事诉讼电子送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春雷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电子送达是民事司法制度的创新,其高效、即时、实用等特征满足了司法实践中法院案多人少,司法资源不足的现实需求,也符合了信息化时代送达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作为一种新型的送达方式,民事诉讼电子送达存在确认收悉、信息安全、程序风险和技术障碍等方面的缺陷.为了确保民事诉讼电子送达效率和公正价值的实现,需要在立法和实践中通过落实明确收悉方式、保障信息安全、完善送达程序和建立送达平台等一系列措施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4.
安晨曦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1)
现代科技的辐射性与渗透性影响着我国从立法、司法到执法的整个法制体系.契合诉讼理念与信息时代民事司法变革之需,民事诉讼法确立了包括电子邮件送达在内的电子送达制度.该制度体现了“权利本位”的民事诉讼理念,折射出送达制度保障诉讼行为有效性的价值功能.但目前该制度的运作并无明晰的刚性规范指引,而且电子邮件的递送率尚不能达到无漏洞送达的程度.需要以法律规范之优化弥补技术规则之不足.电子邮件送达原则上应经受送达人书面同意;由书记员与技术人员共同完成文书送达;需引入即时回复即时送达制度、阻碍送达的法律责任制度;法院对是否采取电子邮件送达享有相对决定权、应履行适度审查与风险告知等义务. 相似文献
5.
2001年12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01次会议通过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这标志着我国的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已经初步体系化。文章对现行的民事诉讼证据规则体系作了一个简明的阐述,从宏观上表达了对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宏观发展方向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6.
7.
周鸿飞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4):39-46
作为一种新型送达方式,电子送达突破了传统送达方式的地域局限,在保障“通知”功能的同时,提升了送达效率。虽然当前全国各地法院都在探索适用电子送达,但其仍存在排除适用规定空白、送达方式不一、适用顺位不明等困境。对此,应以电子送达的法律适用要件为基础,增设电子送达的排除适用规定,对于受送达人不同意、不具备网络操作能力、电子送达地址不明确的不应适用电子送达。以诉讼类型为区分试点,明确电子送达的适用方式,对于在线诉讼应统一适用新型电子送达平台,而线下诉讼则应以受送达人的同意模式予以类型化区分。以法院类型为基准,厘清电子送达的适用顺位。在互联网法院中应优先适用电子送达,在普通法院中除受送达人明示同意适用电子送达外,一般应遵循“传统送达方式为主、电子送达为辅”的适用顺位。 相似文献
8.
王萱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4):120-122
涉外送达耗时长、成功率低的问题一直以来都困扰着各国的涉外民商事诉讼,在诉讼中选择哪种送达方式以及时、成功完成送达,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其从理论与实务层面进行分析,引进了送达方式的层级体制与双轨体制的概念,重新定位其应用范围;对英美法系国家存在在场送达进行介绍,希望可以吸收到我国法律体系中;对公告送达重新定位,使其从补充地位提高到附加地位。 相似文献
9.
论民事诉讼中的送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建国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2):120-122
送达是民事诉讼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送达难”的原因是职权主义的送达模式、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送达程序不完善。解决“送达难”的对策是改革送达模式、增加当事人的送达义务、完善送达程序、建立诚实信用制度。 相似文献
10.
民事诉讼程序转换制度的确立体现了立法对当事人程序利益的尊重和保护,是对诉讼公正和诉讼效率两大价值平衡追求的结果,也是对当事人诉权及法院审判权行使的制约与平衡.但是现行立法仍在诸多方面存在不足和亟待完善之处,实践中民事诉讼程序转换制度亦呈现随意性和虚无性.完善我国民事诉讼程序转换制度,充分发挥程序转换制度的功能与效用,需要进一步规范程序转换的条件、当事人程序选择权行使的时间、方式和效力,进一步规范程序转换的具体程序,规范法院依职权转换制度、法院对程序转换审查的方式及其处理.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公正与效率并举的司法观念的深入人心,民事简易程序的改革成为我国司法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虽已在立法中规定了民事诉讼简易程序,但是现行民事简易程序仍存在若干问题应对其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2.
任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27-30
辩论主义原则是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之一 ,也是我国辩论原则的法律依据。我国的辩论原则与真正的辩论主义原则尚有很大的距离 :程序的独立价值被否定 ,程序公正不能实现。这需要从加快立法进程和加大执法力度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民事诉讼费用负担的立法缺陷与完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诉讼费用制度是民事诉讼法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制度 ,而诉讼费用的负担又是诉讼费用制度中的核心内容。民事诉讼费用原则上由败诉方负担 ,但由于现代生活和法律的复杂性 ,当事人越来越难于预计案件的结局 ,因此 ,有必要借鉴大陆法系的作法 ,明确规定某些限制和例外。同时 ,还有必要引进英国民事诉讼规则中的“向法院付款的程序” ,以此鼓励当事人和解并部分转移当事人之间诉讼费用负担的风险。此外 ,对于因审判人员违反法定程序或因审判人员的违法行为导致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错误而引起上诉或再审的 ,法院应当免收案件受理费 ,以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4.
郭亚红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1):111-114
诉权是民事诉讼法赋予公民寻求司法救济的一种权利,保障公民实现诉权和防止滥用诉权是我们设置民事司法制度的一种价值目标,民事诉讼费用制度在实现这一目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目前民事诉讼费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影响了当事人诉权的正常行使,鉴于此,在分析我国民事诉讼费用制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改革方案,以实现民事主体的程序基本权,建设良性的诉讼费用制度。 相似文献
15.
张志英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2):60-63
证明标准是证据法领域乃至诉讼法领域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无论是对于当事人还是对于人民法院都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在民事证明标准的立法上存在着严重的冲突,而"优势证据"的证明标准乃是我国民事证明标准的理性选择,因此需要尽快通过立法修改等方式予以协调解决. 相似文献
16.
中国消费者保护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益灯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1):88-91
我国消费者保护立法在产品责任保护水平、消费信用法律制度、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消费者教育制度、消费者诉讼制度及消费环境等方面存在许多弊端,不能适应WTO下的多边贸易体系。作者从比较法的角度,在借鉴外国消费者保护立法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对如何发展和完善我国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保护消费者的最大合法权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霍富强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6,(2)
按照英美法系的合同理论,合同违约包括实际违约和期前违约两种形态。期前违约的本质在于期前违约方侵害了对方的期待利益,对此合同相对方有权获得法律救济。我国《合同法》在继承不安抗辩权制度的同时也引进了期前违约制度,但对期前违约制度的规定却存在很多不足特别是在与不安抗辩权制度的协调上出现很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合同法》做出适当的修改。 相似文献
18.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及其在我国的确立和完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建斌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0,(1)
世界各国公司法大多确认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它对公司股东尤其是小股东监督公司营运,防止内部人控制,保障股东权益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我国《公司法》对此未作明文规定,但是我国的司法解释实际上已经认可了此项制度,只是还不够规范和全面,有必要不断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19.
船舶碰撞引起的海损事故纠纷是船舶在海上民事纠纷中最重要的类型.涉外船舶碰撞民事司法管辖权立法具有复杂性、国家主权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加强涉外船舶碰撞民事司法管辖权立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涉外船舶碰撞民事司法管辖权立法存在船舶碰撞概念不清、连接点建立不当、《民事诉讼法》关于涉外船舶碰撞民事司法管辖权的立法不健全等问题.完善我国涉外船舶碰撞民事司法管辖权立法应当在“主权维护与风险共担平衡”的总体思路之下,统一船舶碰撞概念、优化连接点建立、重视涉外民事管辖立法、健全我国涉外船舶碰撞民事司法管辖权的立法体系. 相似文献
20.
陈荣卓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4):47-49,8
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具有紧密的联系,同时也有较大的差别,应当正确区分,并建 立合同成立制度和合同生效制度,同时需对《合同法》作必要的相关完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