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张爱玲凭着自己的作品展现出了过人才华。而在张爱玲小说中,她擅长在各个方面用比喻来剖析人物微妙的心理,刻画人物的典型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也用比喻来渲染气氛,适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张爱玲的比喻与众不同,这些比喻向读者展现出一幅幅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的画面。在她笔下构筑起一个鲜活灵动的"动感世界",从而反映文章的深刻主旨并形成她小说独特、巧妙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
目前学术界对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理解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是把通俗小说基本上等同于白话小说 ;一是视通俗小说囊括全部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这就带来了概念和研究上的混乱。考察白话小说的文人化和文言小说的通俗化轨迹则发现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既不等同于白话小说 ,也非涵盖所有古代小说。判定小说的雅俗分野应考虑到作家的创作动机、作品的传播范围、读者的文化审美水平等综合因素。通俗小说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以娱人为目的 ,审美上追求世俗化 ,传播方式的商业化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不谐调,她的作品,尤其是小说备受关注.对这些小说的看法也是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应该是肯定的,张爱玲的小说一直到今天还在流行,肯定有它独特的、吸引读者的地方.而我认为,这一独特之处就在于她的作品把“俗“和“雅“这两个不同的层次非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对近现代通俗小说创作的超越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与近现代通俗小说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她对之又有全面的超越。她超越了近现代通俗小说的过度商品性、内容的存真性,并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她的成功对当代市场经济下的文学创作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抗战胜利后,张爱玲的个人感情生活出现坎坷,一度陷入"失语"状态.她努力改变自己的文学创作轨迹,寻求个人与社会相适应的契合点.新中国成立后,她在上海创作了<十八春>、<小艾>.这是两部非张爱玲式的作品,表明了作者力图与新中国合拍的努力.她一方面在努力保持自己对生活、对人性的基本理解,另一方面又在寻找自己的艺术个性与通俗小说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小说艺术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小说家,她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是如此的独特和成功,她的代表作《金锁记》,完全可以和鲁迅、茅盾、老舍等人的代表作比并,遗憾的是在我们内地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书中,对这样一位有艺术成就的女作家,却从未论及,以致今天大多数读者,甚至大学中文系的本科学生,对张爱玲和她的作品都很陌生,这无论是从研究还是审美的角度来说,都是一个损失。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小说的魅力,得益于她丰富的艺术联想.她喜欢联想到身边小事上去,能从平淡中发现新意,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写得饶有趣味.她小说中的艺术联想具有三重功能,一是制造一种类似于音乐主旋律那样的效果,为作品奠定基调;二是表示时间的流逝,简洁而富有诗意;三是表示空间的转换,通过空间转换所形成的反差,让人感到人生的无奈.与钱钟书艺术联想的博学机智不同,张爱玲的优势在于联想的细腻熨帖,具有女性的感知特色.但她又与一般女性有别,她静观世人的表演,怀着一种悲悯,其联想所及多呈现苍凉的色调,而要像她这样的看人之深,是需要丰富的阅历和不俗的文化修养的.  相似文献   

8.
都说张爱玲是一位海外华文作家。其实,张爱玲的主要作品,都创作于50年代之前,而且大多写中国大陆的社会生活,理当归人“中国作家”之列。可是,“张爱玲在一般中国文学史上是不列名的”。这也实在太过冷淡了这位颇有才华的女作家。台港及旅美作家倒是挺看重张爱玲,不但出版了她的主要作品,而且把她的创作成就摆在与鲁迅、茅盾、巴金、老舍等现代著名作家“等高”的位置上。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甚至称张爱玲为“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①;“中国当代文坛上独一无二的人物”o。他还认为,张爱玲的文学成就,堪与英美现代女文…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创作的雅俗方式视角分析张爱玲小说,认为张爱玲小说首先关注与市民大众的阅读沟通,其作品以写"世俗"生活为主,接近通俗文学文体和载体,流行于市民之中,即写俗近俗通于俗.但她并未沉湎于"俗",而是在"俗"的基础上,化入她独到的才情哲思,终于使作品能从俗中见雅,有时能以俗为雅,显示出独到的创作路子,也代表了现代高雅文学适应文化市场时所表现出的成熟姿态.张爱玲作品对当下文学文艺和文化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五四新文学运动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现代通俗小说与现代严肃小说一直处于对峙状态,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二者则处于融合衍生状态。通俗小说与严肃小说的对峙与互融,是20世纪中国小说发展的内在动因。现代通俗小说和现代严肃小说的互融表现在三个方面:现代通俗小说的雅化;现代严肃小说的俗化;张爱玲等人雅俗共赏的小说新类型。  相似文献   

11.
月与花:张爱玲小说的审美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峰 《人文杂志》2003,(5):106-109
月光和花色是张爱玲小说审美意象的重要内容。她笔下的这两种自然景象 ,感应着人物的特定情绪、瞬间感受和印象 ,成为人物心理现实的一部分。张爱玲把月光和花色写得慑人心魄 ,这种陌生的甚至“令人反感”的意象展现方式与人物的情感意绪和作家的文学风格达到了完美的契合 ,形成了一种创新意义上的“怪诞” ,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版画是明代后期书坊主推销通俗小说的重要手段.从创作主体看,版画是画工、刻工和书坊主共同创造的产物.从通俗小说版画"话语"功能的多声部特征看,一是辅助读者结合文本阅读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具有叙事功能;二是寓含着画工与刻工对小说文本的艺术理解和再创造,具有再现和隐喻的功能;三是体现着书坊主的商业意图,具有推销产品的广告功能.明代后期金陵版画结合建安派和徽派版画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金陵派版画,在刊印质量和艺术成就上与苏州、杭州等地小说版画一起代表了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版画黄金时代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13.
李新 《东岳论丛》2003,24(6):102-105
张爱玲和王安忆都写了世俗的上海。世俗的日常生活在张爱玲小说里是享乐主义的,在王安忆小说里是有历史感的。张爱玲和王安忆都写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张爱玲直指人生的虚无,是反英雄的,王安忆则写出人性的温暖和人性的希望,小人物也有英雄性格。她们的小说的人物命运都以悲剧结束,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感来自乱世以及由此产生的她对人性及人生的虚无绝望,王安忆小说的悲剧感来自她以积极的理性对耽于日常生活的人物命运进行关照,更多的是性格悲剧。  相似文献   

14.
40年代上海沦陷区女作家苏青写了一部叫《结婚十年》的书,从此声名鹊起,红极一时。苏青的创作擅于从个人经验出发,以世俗家庭生活为主要题材,大胆细腻地剖析红尘男女的生存状态,尤其关注现代女性如何争取真正平等解放的问题,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都具有浓厚的自传色彩。她性格爽直大胆甚至毫无顾忌,挥洒自如的风格中显出一种豪迈磊落的气度和独特的艺术个性。本文试图通过作品的解读探寻苏青创作中艺术特定的内在涵义。一、世俗化的审美情结。张爱玲这样描述苏青:“苏青是乱世里的盛世的人。她的本性是忠厚的,她愿意有所依阿,只…  相似文献   

15.
董广智 《理论界》2005,(10):166-167
悲剧意识是张爱玲生活中最重大的情感体验,这些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她的作品中。张爱玲的小说几乎无一例外地笼罩着悲剧的氛围,作品中的人物都生活在悲剧的阴影里。本文试从张爱玲悲剧意识的来源着手,通过对张爱玲创作的悲剧意识在作品中的体现,深层次地探析张爱玲创作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6.
在群星灿烂的当代文坛上 ,张洁并不是一颗最耀眼的星星 ,但她是独特的 ,因独特而存在 ,因独特而引人瞩目。这种独特一方面表现在她的创作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另一方面 ,更主要表现在她的小说创作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尤其是她的作品的审美风格一变再变 ,因此赢得了“最会变脸的作家”的称号。本文试图通过对她不同时期的作品分析 ,结合她的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 ,对其小说审美风格的“独特”及“变化”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的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着独特的魅力,传统文化的浸染和西文文学的影响如此深刻地集于一身,使众多读者对她的作品深感痴迷.其作品从创作题材、创作方法到表现技巧等诸多方面,都显示着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8.
人们之所以喜欢张爱玲,是因为她是特殊的. 她小说的底色是:苍凉. 张爱玲作品中苍凉的基调是建立在对于日常生活的描述上的,而且是对日常细节的不厌其烦的描述上的.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代末,张爱玲的出现犹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照亮了整个上海文坛,她的作品以小说为主,代表作有《红玫瑰和白玫瑰》、《金锁记》、《倾城之恋》等。本文从张爱玲的女性视角入手,探寻其小说都市民俗叙事的独特性,将张爱玲的小说放置于她所生活的上海都市空间中,在分析作品都市民俗叙事的女性视角时,也指出女性群体幽闭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有意将其小说创作置于戏剧形式中,无论是在编织故事、塑造人物还是设置场景方面都体现出自觉的戏剧化追求,挖掘生活本质,获得表现力度,形成了“苍凉”的美学风格。张爱玲小说的戏剧化追求给当代文学的启示是:作家应重视传承俗文化,保持精神的高度,张扬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