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红楼梦》中的“风月宝鉴”故事已经深入人心,“风月宝鉴”就是借用了佛学白骨观的思想,它源自佛学思想,而作为佛学经典的《俱舍论》,则十分形象地传达了“风月宝鉴”里面蕴含的深刻的思想。《俱舍论》第六品详细介绍了“白骨观”(《俱舍论》用的是“骨锁观”)的修法和作用,专门用来对治各类贪欲的方法。今天,这种方法对我们依然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
太虚《真现实论》依唯识学理,剖析、探究理性,并对康德的理性批判进行了分散但较全面的批评。康德所谓先天感性形式及知性范畴,为色心分位假法;物自体为第八识相分。意识相应分别我执似先验统觉将感性杂多摄持为"总聚假相";灵魂、神、宇宙等先验理念统一内外经验,它们起自六、七识于八识执实之俱生及分别我执;第八识总摄诸法归于见分、相分、自证分;七识缘八识见分为我是真带质境,六识分别我执的"妄相"运用只适于经验的名言来分别"人我"常、一主体;分别共相的理智能运用于经验而不能运用于物自体,但"二相"是理智本性;众缘集现之摄持力归与法相唯识;缘起性空故因果律与自由一致。  相似文献   

3.
刘远来 《源流》2015,(3):64
春回大地品《源流》,篇篇精彩"卷首语";窗外佳景无意赏,内容丰富吸眼球;"老区风采"特色浓,"专题"鲜明意味长;根植老区底蕴厚,八方文明齐颂扬。夏日炎炎品《源流》,"特稿"高雅引瞩目;似火热浪悄然去,淡淡墨香扑面来;能祛虚火"小言论",新知让我眼大开;甘苦滋味数"人物",怡情益智美名扬。秋高气爽品《源流》,无限风光任君赏;"老促会园地"闪亮,  相似文献   

4.
《孔子家语》和《周礼》是中国文化中的两部重要元典。但在疑古思潮盛行时期,这两部典籍的作者、成书乃至真伪问题都引起过极大争议。近年来,随着新出土文献的参照,《孔子家语》的真实性与文献价值越来越为学界所重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家语》中的不少材料,往往会提示其他古文献的真伪、成书年代等信息。其中《执辔》一篇,就透露出关于《周礼》成书年代及可靠性的重要信息。该篇以执辔驾车作譬喻,形象地阐述了孔子德主刑辅思想。特别是关于"古之御天下者,以六官总治"的论述,更与《周礼》六官的设置密切相应,可以视为孔子对后者的总结、阐释。由此可以推证,《周礼》具有极高的可靠性,其成书一定远在孔子之前,极有可能为周公所作。  相似文献   

5.
褒斜道自汉以后长期成为秦岭南北重要的一条通道。它不仅促进了秦、蜀地区经济、文化的频繁交流,而且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千百年来,在陡峭的石门一带,人们有的为开通或修复褒斜道而建立功绩者刻石纪功;有的刻石描写褒谷自然胜景;有的则留名题记……。经过漫长岁月的积淀,这些摩崖刻石虽然仅存百余种,但它们不仅是研究褒斜道的重要历史资料,而且也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奇葩。其电汉魏摩崖刻石十三种世称“汉中全汉”,更是驰誉中外。在十三品中,汉刻摩崖八品,曹魏和北魏摩崖各一品,宋刻隶书摩崖三品,而尤以《石门颂》和《石门铭》对书法艺术界影晌深远。本文试就《石门颂》作一探讨,不妥之处,敬请赐教。  相似文献   

6.
“十二缘起”是佛教的核心概念之一,《俱舍论》对此做出两个方面的梳理:一是从生命观的角度阐述十二缘起的含义,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三世因果说的宗教理论;二是从缘起观的层面,论述十二缘起中所蕴涵的支撑因果理论的哲学思考,以及不同学派对缘起思想的认知差异。《俱舍论》对十二缘起理论的分析和建构,为佛学研究指向生命与哲理两个向度提供了必备的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7.
《文心雕龙》创作论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勰结合列于《文心雕龙》总论的《辨骚》篇及其有关篇章,以屈原《离骚》等楚辞为典范,提出了文学创作中"执正驭奇"的"奇正"美学观,"酌奇而不失其正,玩华而不坠其实"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观,以及"取熔经意,自铸伟辞"的继承与创新的结合观,确立了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与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朱绍侯 《南都学坛》2008,28(4):41-45
三国曹魏学者刘劭所著《爵制》,是保存至今最早的研究军功爵制的论著。文中所提出的"商君为政,备其法品为十八级"说和《商君书.境内篇》所说的秦国早期军功爵制的级别基本吻合。刘劭在《爵制》中还提出二十级军功爵制四大等级说,与《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所记军功爵制有四大等级基本一致。《爵制》对二十级军功爵各个爵名的解释,也优于东汉学者卫宏和唐代注释家颜师古。然而刘劭的《爵制》也有缺点,如把军功爵制与夏、周的旧爵制相附会,忽视了军功爵制与五等爵制的本质区别,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刘劭《爵制》的学本价值。  相似文献   

9.
"名"思想是解读黄老道家政治哲学一条重要线索,《黄帝四经》为此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黄帝四经》称统治者为"执道者","执道者"首要的政治任务是审名察形,确定对象究竟处于"正名"还是"倚名"。"执道者"在审察事情名形时要保持"无名"、"无形"的姿态,目的是为了保障君主在政治上的垄断权。  相似文献   

10.
方以智的撰述宗旨在《药地炮庄·逍遥游》中体现得尤为充分。他将《逍遥游》的宗旨概括为"见独"和"寓诸庸"。他赞大而不执大,谅小亦不执小,主张超越大小而又能大能小;有名而不应执名,居实亦不应执实,应当超越名实而又能示现为有名有实;真正的智者不执著于有用,不执著于无用,在超越有用与无用的同时,又能示现为有用,从而实现真正的逍遥游。很显然,方以智在诠释《逍遥游》时,运用中医制药的办法、般若学的无执观念和天台宗的本迹思维,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诠释特色。  相似文献   

11.
西晋赋税不入"律"、"令",视作"常事",制订有"品式章程"。"式"即"样",一种制度的标准模式,用作"比",与"品"制结合,谓之"品式"。《户调式》是西晋赋税品式中"式"方面的规定,与"户品"等配套,作为划分户等、按等纳税时"比照"和"折算"的基样,包括"户样"和"调样"两项内容。杜佑写《通典》,不知"品式"为何物,把西晋《户调式》中"占田"、"课田"规定误为土地制度,从"式"中抽出,放在其《田制》篇中,剩下的内容生硬缝缀,当作赋税的"令",归入《赋税》篇。《通考》沿袭杜佑的错误观点,仍视"占田"为国家授田,虽认为"课田"系"租税",按户缴纳,有一些进步,但无法解释"式"。现今治史者或是遵从杜佑的思路和方法,或是遵从马端临的思路和方法,也有进步,却未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2.
杨慎《词品》录有"晓星明灭,白露点、秋风落叶"一词,未具调名,《古今词话》、《古今词统》诸书录此词多题作《柳梢青》;但《全唐诗》、《历代诗余》录此词题作《贺圣朝》,且前两句倒置作"白露点、晓星明灭";《鸣鹤余音》、《花草稡编》录此词作《柳梢青》,起句多"依稀"二字。在全面比较了此词的异文和体格后指出此词是《柳梢青》而非《贺圣朝》,《全唐诗》调名题《贺圣朝》为误抄所致,《历代诗余》据此孤例定出《贺圣朝》之"又一体"不足为训。  相似文献   

13.
约在六朝后期至唐初,在吸取《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等古灵宝经内容的基础上,"十戒"与"十四持身之品"相互结合,并最终形成《十戒经》.道教灵宝派尊崇老子与《道德经》的传统、《十戒经》自身所呈现出的儒家色彩、动荡的社会环境以及现实的需要等,是促成《十戒经》与《道德经》相互结合并广泛流传的主要原因.《十戒经》与《道德经》的结合流传带有儒、释、道三教融合的痕迹.  相似文献   

14.
法海本《坛经》的美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海本《坛经》的基本佛学思想之一,是佛性说而非般若义。以"空"为执、追摄佛性圆成或倡言"空空"、无所执着,是佛性说与般若义在"终极"问题上的一大基本分野。"无念",作为《坛经》美学意蕴的中心"话题",在世间即出世间的人生领悟中,即指佛性,它是被颠倒、夸大的完美人性。将佛降格为人,等于将人与人性提高到佛与佛性的高度,这是《坛经》审美理想的曲折体现。"见性成佛"、"即心是佛"、自救"自度"、"自心"顿悟、"本性"回归,实际是以佛禅方式所表述的人的一种精神性解放。而"自度"("真度")说,不啻宣告"他佛"的"死亡",这在中国佛教史、思想史与美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坛经》所主张的无生无死、无染无净、无悲无喜的禅悟(顿悟)境界,有如王维禅诗的禅悟与诗悟同一,是一种"元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5.
北宋时,有一天在京城街头,一人手执画卷,高声叫卖:"珍藏名贵古画《百马图》,识货者请莫错过良机!"行人一听是《百马图》这幅名画,立刻围拢过来,只见画面上群马嬉戏,踢腿昂首,千姿百态,无不栩栩如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一匹红鬃烈马,它圆睁着双  相似文献   

16.
同一问题,《文镜秘府论》西卷《文笔十病得失》前半和《文二十八种病》前"八病"引刘善经说有不同,《文笔十病得失》前半论蜂腰和日本《省试诗论》所引《文笔式》一致,"文笔十病得失"的标题可能就指《文笔式》之十病得失,因此,《文笔十病得失》前半当出典《文笔式》。北卷《论对属》应该是初唐时的理论,第二段起的正文可能出《笔札华梁》,但注文的作者可能是《文笔式》。  相似文献   

17.
明万历间吕天成的《曲品》在中国文学批评史特别是中国戏曲批评史方面有它一定的重要地位.过去梁钟嵘有《诗品》,唐司空图有《二十四诗品》,为世所知.但词也有清郭麐、杨夔生、江顺诒的正续补《词品》,赋也有清魏谦升的《二十四赋品》.曲有明代吕天成的《曲品》,应该也是值得注意的.同时,《曲品》还保存了一些明代传奇杂剧的剧目,为后世所引用.我这篇短文所要谈的,主要还是关于一些剧目的问题.至于戏曲批评问题,当另写专文.《曲品》常见的本子都出自曾习经所见的旧钞本,经刘世珩、王国维、吴梅等各据己  相似文献   

18.
论《周易》休闲哲学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三个维度讨论《周易》的休闲哲学:从本体论的维度出发的“得休忘闲观”是《周易》休闲哲学的形上之思;着眼于功夫论的“执休用闲观”体现为《周易》休闲哲学的日常生活方式;而生存论的《周易》休闲哲学则破体用,破形上与形下之区别,谓之本然状态的“休闲正命观”。《周易》休闲哲学的这三个维度同时也是中国休闲哲学的普适维度。通过这三个维度来探讨《周易》的休闲哲学,不仅对于把握《周易》哲学之底蕴,而且对于洞悉中国休闲哲学之奥秘与发展脉络都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关于《墨经》作者问题,胡适和冯友兰都认为是"后期墨家"的作品,所谓墨辩六篇大致出于后期墨家之手,这为学界较普遍认同。但反对之声,即坚执《墨经》为墨翟自著的文章时或见到。其原因之一,没有就《墨经》所述内容与撰写体例两个方面加以研究和论说。《墨经》所述内容、撰写体例与《墨子》的兼爱、非攻等十大主张的有关篇章的内容论述形式和撰写体例是完全不同的。《墨经》应为后期墨家所作。  相似文献   

20.
脂本《红楼梦》第二十一回,有一大段回前总批;有雾题《红楼梦》一律,失其姓氏,惟见其诗意骇警,故录于斯:“自执金矛又执戈,白相戕戮自张罗。;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是幻是真空历遍,闲风闲月枉吟哦。情机转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凡是书题者,不可不以此为绝调。诗句警拔,且深知拟书底里,惜乎失名矣……(《新编石头记脂砚斋评语辑校》──以下简称《辑校》,第384页)此诗确实非同凡响;“诗意骇警”、“诗句警技”不说,其作者还“深知”雪芹创作《红偻梦》的“底里”。然而可惜,作者已失名了。但转念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