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时代的文学,一定会有在观念上甚至文体方面的基本取向,以致构成该时代的主潮文学和主潮性文体.三十年代中国文学就其主流部分而言,文学都是作为工具的存在而服膺于政治使命.左翼文学以其强烈的意识形态化倾向和政治化倾向显现出与"五四"文学截然不同的品格.如果说,"五四"是人的自觉和文学的自觉的时代,三十年代是阶级的觉醒和政治意识觉醒的时代."五四"文学主潮是人的文学、三十年代文学主潮则是阶级的文学求救治化的文学.由此也决定了左翼作家进行创作时,社会阶级分析和政治判断被当成了创作的前提,以革命的功利主义去看待文艺,倾向于将文艺完全意识形成化.于是,政治式写作便诞生了.  相似文献   

2.
由"小资产阶级作家"之类词语引发的"词"--"人"--"经济"--"政治"--"文学"的联想程序,其中隐藏着一个个阶级宿命论的思维逻辑,这样的逻辑不是基于我们的生活实际与文学实际,然而它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我们的生活实际与文学实际中强制推行,给我们的作家与文学带来了严重伤害.因此,"小资产阶级作家"之类说法的合法性依据,值得怀疑.  相似文献   

3.
讨论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大陆诗歌,或许是基于以时间向度构建文学史断代的惯常思维,即对"十年一代"的文学史分期和分界的某种确信;或许是对历史事件断裂与整合后同步切分文学的经典思路,显然也体现着某种整体文学观的研究实践.近年来在文学断代史表述和当代文学史的谱系研究中,"十七年"与"文革"文学被重新挖掘,1980年代文学正被"重返"与反思,"新世纪文学"被随时追踪跟进热点频现.  相似文献   

4.
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是一个不可绕过的存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将现实主义文学观念推向深入,从另一个侧面给"人的文学"观以有力补充;他突破传统文学批评重情绪感悟轻逻辑思辨的局限,提倡并实践了以理性思维见长的"社会—历史"批评;他尝试过多种多样的批评体式,并以独树一帜的作家论批评文体享誉文坛;他更以内在的思想矛盾与外显的繁复理论表述体现了整整一代知识分子共有的心理困惑,并以其高贵的内心挣扎展示了知识分子应有的社会担当。  相似文献   

5.
在文学中国,"乡土"是文学叙事的永恒话题,与其时主流文学的"乡土"叙事意在拆解和批判不同,京派作家则在母语写作这一体现生命存在意义的行为中重构"乡土"叙事的逻辑,"乡土"这一审美时空、人文环境在京派文学中被开发并拓展,有关"乡土"的叙事行为被转换为诗意的抒写。作家们借此从容地传递着母语文学的血脉,为现代中国文学提供了一种可供遵循的创作方式和文学样态。  相似文献   

6.
左联,作为党领导下的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团体,在腥风血雨的三十年代,高张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大旗,积极传播马列主义文艺思想,热情培养年轻作家,并以丰硕的创作成果,显示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实绩,使左翼文学成为那个时代文学的主潮,从而促进了工农革命运动的高涨,有力配合和支持了红军的革命斗争。  相似文献   

7.
嘉庆、道光之际 ,中国正处在鸦片战争的前夜。即使没有后来的外敌入侵所引发的鸦片战争 ,清王朝所面临的诸种危机 ,也必然会诱发巨大的社会动荡。其中消息 ,最先为生活在这一时期具有敏感触觉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群体所窥知。生活在嘉道之际的知识群体 ,一方面像惊秋之落叶 ,向社会预告危机 ;另一方面 ,则上下求索、寻求补救弥缝之良方。本文在对嘉道之际士林与学术风气转换历史背景考察的基础上 ,着重描述了这一历史时期议论军国、臧否政事、慷慨论天下事的文学主潮的形成及其发展。文章认为 :在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近代历史中 ,嘉道之际一代士人所开创的学风、士风、文学精神被继承延续下来。嘉道文学的主潮 ,为中国近代文学作了一个气势不凡的开场白  相似文献   

8.
90年代以来 ,文学的边缘化已成为不争之实 ,文学既无力创建社会共同的想象关系 ,也不再有统一的理论规范 ,但作家依然在某种程度上保持着叙事的热情和写作的欢娱。一方面是作家、批评家的分离与同构 ,另一方面是创作现状的贫血与凋敝。一方面是写作空间的顺延与扩展 ,另一方面是文学创作的日趋世俗化、庸常化。分析这些现象及其根源 ,找寻文学存在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这也许是当前每一个作家和批评家义不容辞的职责。  相似文献   

9.
三段论的规则(五)符合逻辑“必然地得出”的性质。倪荫林先生一方面认为“规则(五)是缺乏逻辑根据的或违背逻辑的,应该摈弃”;另一方面又认定“规则(五)应直接表述为由两个肯定前提(零否定)必然得出肯定结论”。倪先生在这里违背了思维的同一律。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文学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生活"是一个颇有深意的词汇,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文学中的生活也经历着一番变化:从最初带有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表现到后来平面化的客观再现,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而宗璞的创作则提供了文学表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散文化的结构、优美典雅的生活化语言和细腻感性、节制内敛、从容恬淡的叙述节奏使她的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宗璞的创作既反拨了长期以来革命现实主义规范之下对人性、人情书写的禁锢、对个性的漠视,又纠正了进入转型期后新写实小说等对于日常生活图景仅仅作平面化的客观呈现的偏差,彰显出作家主体的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中,"传统"与"现代化"相互抵牾、碰撞,成为文学史中一个重要的母题."五四"新文学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反传统"的历史印记,但"重估"是现代作家对待传统文化的根本态度.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现代化"再次遭遇"传统"的挑战,文化和传统问题随着‘寻根文学'的勃兴而进入作家、批评家视野.90年代,"现代化"遭到质疑,文学发生了转型.面对挑战,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国当代文学家们仍充满信心,在世界文学格局中创造独具特色的文学图景.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对社会价值观所带来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价值观代际共同体的形成。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而言,价值观代际共同体形成的一个最主要标志就是青年代和青年价值观的形成。价值观代际共同体的形成,一方面使代意识日渐清晰,另一方面对代及代际关系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同时,社会转型使价值观的代际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价值观由成年一代单向主导向成年价值观与青年价值观互动转化;由现代性价值观向后现代性价值观转变。  相似文献   

13.
林峥(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以下简称林):陈老师好,很荣幸能在110周年系庆之际,与陈老师作一个代际之间的对话.陈老师是上世纪80年代来到北大读书、任教的,那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一方面作为"风景"的老先生们还在,另一方面你们又开启了一个生气淋漓的80年代,所以我今天就想从这里谈起.首先我想问陈老...  相似文献   

14.
在<论语>思想体系当中,"己"是"仁"的逻辑起点,"敬"、"信"等构成了逻辑过渡性的范畴.目前存在的对<论语>当中的"己"的解释,带有主客体思维和对象思维的倾向,"己"进一步被分裂为"公心"和"私心",并成为一个需要加以限制或否定的对象.这一对<论语>中"己"的解释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补充了<论语>未曾明确说明的哲学内容,揭示了"己"包含的深层的哲学义理.但在另一个方面也忽视了"己"所包含的超越他人和自我二元对立性的规定性.孔子追求一种超越主体问矛盾的主体性道路.  相似文献   

15.
如何认识新中国三十年文学走过的艰难历程?怎样评判这三十年文学发展的是是非非?虽然有关这方面的专著、教材已有不少,但陈墨不囿已有成果,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看法,《扭曲、变态的三十年文学》即是他对当代文学史研究方面作出的独特判断(该文认为,这三十年文学一方面表现在“历史的扭曲和变态”在客观上必然导致文学的扭曲和变态,另一方面,文学家心灵的扭曲和变态则是它的主观上的原因)。尽管作者持论远非称得上全面,不过该文的思路和一些观点,却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6.
五四新文学是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中产生的,传统文化因素一方面促成了新的文化文学思想在中国的生根、发芽、成长,另一方面,也使新的文化、文学思想深深地打上了中国文化的鲜明烙印,亦即实现了西方文化的中国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现代性":功利主义文学观消解了新文学对纯文学的超越性;个性解放的追求最终从关心个体的"立人"转向关心"群体"的觉悟和整个社会的"立国".这样一来,"个人本位"就不知不觉地转向了"社会本位";民主诉求同样遭遇了本质变异的命运,最终被民粹主义所淹没.鲜明的"中国因素",使中国现代文学循着自身的逻辑由极具"现代意味"的启蒙文学逐步呈现出革命文学-普罗文学-左翼文学-工农兵文学等多种形态.  相似文献   

17.
正雷达先生作为一位出色的当代文学评论家,正如作家朱向前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所说的那样,他始终"旋转在当代文学的天空中",他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也是检测者。他在文学发展的每一个重要时期都能发出情理俱佳、科学公正的批评声音。比如,1987年《文学评论》第一期发表了雷达先生的一篇"具有划阶段意义的论文",名为《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新时期文学主潮论纲》,编者言:"雷达的文章认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灵魂的发现和重铸,才是贯穿新时期文学的主潮,这可作一家之言。"这篇文章中,雷达先生  相似文献   

18.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百年孤独》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中国文坛产生了较大影响。《百年孤独》的成功也使作家们受到鼓舞和启发,直接引发了"寻根文学"的热潮。但是"寻根文学"并没有取得人们预料中的成就.表面看来这是由于作家们没有真正学到魔幻现实主义的精髓,实际上从作家的心态、作家对文学之"根"的理解、作家对自身定位这三个角度看,"寻根文学"的失败是必然的。这种结果,给人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正主持人语海外华文文学的存在,如果从1910年美国华工刻写在加州天使岛木屋墙壁上的汉语诗歌算起,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百年来,世界上各个国家、地区一代又一代的华人作家创作了许许多多的文学作品,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出现过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名作,已经引起了居住国主流社会的关注和世界文坛的瞩目,也为世界性的汉语文学开拓了新的篇章。海外华文文学是中华文化向世界各地移动,与各种不同文化相遇之后开出的文学奇葩,有本民族的基因,也有"世界性"的因素,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和文学特质。作为一个近百年来新兴的文学领域,其在发展中已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传统。近三十年来,中国学者通过与各地区、国家华文作家、学者的"对话"、交流、互动,从多个方面对其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蒋海怒 《东南学术》2006,(5):110-115
"本觉"逻辑是中国宗教哲学的主导范式(心性学)的本质架构和理念预设,是儒佛道哲学的"公共模型",儒佛道哲学的发展史因此呈现为"本觉逻辑"共时态建构史.孟子"良知本心说"及<大乘起信论>的"真如缘起论"是"本觉"逻辑的典范理论.在现代性视域中,"本觉"逻辑被持续重建,并在观念生态学意义上由古典样态向现代样态转变:它一方面被改造为激进的现代性"革命"话语,另一方面则酿就了"西方中心主义"知识体系下的"反转式"现代中国宗教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