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重庆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庆市直辖以来,教育和经济都得到迅速发展.文章以人力资本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探讨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选择1997-2005年重庆市教育和经济发展相关数据,利用相关系数法和生产函数法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重庆市居民人均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教育投资的回报率较高;固定资产投资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测算为23%.  相似文献   

2.
在人力资本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生产性教育消费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通过应用ECM模型和Granger检验等方法对2001—2011年我国生产性教育消费和同期经济增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生产性教育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生产性教育消费增加对同期GDP的增加存在显著影响,且对劳动者就业产生了促进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要促进研究型教育消费和应用型教育消费均衡发展和促进生产性教育消费总量增长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陕西省1978—2008年的统计数据,应用Chenery在研究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中的测算方法,分析了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及其对总量生产率和实际GDP增长率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较显著,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总量生产率的贡献和实际GDP增长率的贡献均逐步增加。提出了实行城乡居民的居住地管理制度、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及农民工工资水平、建立农户承包土地使用权流转和农户宅基地流转制度、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障制度等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4.
从总量和产业结构两方面分析武汉市改革开放以来就业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1992年为时间分界,对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前后两个阶段的平均就业GDP弹性进行测算,验证了武汉市就业结构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向同步。目前,武汉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发挥着吸纳第一、第二产业剩余劳动力的重要作用。对第三产业2005-2008年的就业人数分析预测,为未来4年武汉市就业结构优化及经济发展提供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5.
该文以CD生产函数为基础构造回归模型,对广东、上海和浙江3省市自1978年至2001年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测算。研究发现,3个省市教育的产出弹性都显著为正,表明了教育对经济增长不容置疑的积极作用,其中,上海市的教育产出弹性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最后,该文提出了发展广东省教育和经济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依据《2007年江西省投入产出表》数据,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测算了2007—2008年林业产业对江西省GDP、居民收入、社会就业和财政收入等方面的直接贡献和完全贡献。结果表明,2008年江西省林业产业对全省GDP、居民收入、社会就业和财政收入的完全贡献度分别为6.32%、8.07%、8.16%和1.63%。2008年与2007年相比,林业产业对以上各方面的直接贡献和完全贡献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对社会就业的直接贡献度的增加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7.
中国财政教育投资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国际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财政教育支出配置规模的变化如何影响经济增长这一问题进行了定量分析,从中看出教育投入对国民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基于国际数据的面板定量分析,对总量指标建立的国际比较面板数据模型表明,在经济起飞阶段,中、韩、新三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财政教育支出对GDP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增长率指标建立的国际比较面板数据模型表明,财政教育支出对中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经济增长作用比较显著,对韩国和新加坡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为量化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通过对投入产出模型进行结构化分解,测算了2007和2012年我国信息产业的乘数效应、反馈效应和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溢出效应最为显著,这说明信息产业投入越高,对其他产业的贡献也越高。同时,基于2001—2012年29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和面板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了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效用机制,验证了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结果表明,信息产业和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双向相关性显著,经济增长是信息产业增长的同质Granger因,各省份GDP以相同的效用机制影响信息产业;信息产业是GDP的异质Granger因,各省份信息产业的增长以不同机制影响GDP增长。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影响已被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所证明.通过采用扩展的Cobb-Douglas 模型,基于安徽省1996-2007年的数据,构建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函数关系,分析了区域经济增长与教育投资的关系.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教育投资每增加1%,GDP增长0.295%.安徽省教育投资的贡献率为4.12%.  相似文献   

10.
采用ARCH模型测算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波动,基于ARDL-ECM模型和边限检验方法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及其波动对不同贸易方式出口的长期和短期影响,并采用状态空间模型分析了这种影响的动态变化过程。研究发现汇率及其波动对不同贸易方式的出口影响具有显著差异,动态分析发现自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对出口影响呈现增大趋势,但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这种增大趋势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11.
通货紧缩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一大矛盾,而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则是政府和众多经济学家都非常赞同的解决此矛盾的方略,例如在拉动需求上所采取的包括财政、金融、就业、收入分配、市场培育、教育投资等措施。从1999年高校普遍扩招以来,我们就把扩大教育消费作为扩大内需一重要方法,但是,某些人士却以扩招产生的一些问题来加以反对。笔者认为这是“一叶障目”,且不说对“科教兴国”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每年为GDP贡献近一个百分点也可见其重要性。因此,我们应该继续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作者主要从进一步增加教育投资对扩大内需的积极作用、增加教育投资的可行性及若干措施三方面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12.
从长期来看 ,教育投入所产生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增长对经济增长起着巨大的作用。但教育投入作为一种纯粹的资本投资 ,同样也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巨大影响。这将反映在一个不变替代的 (CES)模型当中。本文分别从这两个方面着手 ,对政府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分析方法进行评价 ,并对中国政府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估算。  相似文献   

13.
甘肃地处西北内陆 ,经济发展缓慢 ,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多年以来 ,由于条件所限 ,该省教育经费的投入十分有限 ,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义务教育的尽快普及、巩固与提高。本文就甘肃义务教育投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进一步提出了改善该省义务教育投资现状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从阐述人力资本投资中的教育投资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入手,结合我国目前教育投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就如何改善教育投资体制,平衡教育投资结构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利用贵州省毕节地区1988—2008年教育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分析中国西部贫困山区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奠定基础阶段,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没有显著作用;在初级发展阶段,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但是显著性水平不高。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以福建省1990年到2004年教科研投入与GDP之间的数据关系为依托,借助计量经济模型,运用OLS~2原理,说明科教投入在福建GDP增长过程中的重要贡献,并作比较分析,为加强科教兴省,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事实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使用1995—2008年数据,研究广东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研究显示,高等教育投资显著促进了经济增长,高等教育投资增加1%,GDP上升0.25%,但高等教育投资却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成因;高等教育人力资本积极促进了经济增长,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成因。短期而言,高等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明显,长期而言,高等教育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江苏省教师教育经费投入虽有增加,但是在整个教育经费投入中所占比例甚小,特别是用于职后教育的经费更少。其主要原因是全省的教育经费总量短缺,以及教师教育长期不受重视。江苏省实施“科教强省”战略,必须大力发展教师教育,提升师资水平,以优质的师资推动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江苏省应大幅增加教师教育的经费投入,逐步实行免费师范教育制度,进一步加大在职教师培训力度,完善经费投入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19.
教育投入要结合市场需求,形成高校内在投入约束力,面对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形式,如何使高等教育投入获取高效率显得日益重要。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个人教育投资的经济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个人教育投资近年来呈快速增长的趋势,但是投资的低效率性值得注意.由于中国高等教育的需求远大于供给,所以考试竞争的存在有其必然性,这就使得有相当一部分本来应该用于高等教育的个人教育投资却不得不用于应对考试竞争,从而降低了投资的效率,不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应该是扩大教育规模并利用资本市场为高等教育融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