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白朴词浅论     
白朴不仅是元代杰出的杂剧散曲作家,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词作家。唐圭璋《全金元词》收元代词人212家,词作3721首,其中白朴词104首,是元词的高产作家之一。白朴词内容较为丰富,艺术上很有自己的特色。由于历史的原因,元代戏曲作家生平事迹可考的很少,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对白朴生平思想有较多的了解,正是得力于他的词。因此,深入研究白朴的词,对我们研究白朴的生平,研究金元之际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研究元代词的思想艺术特色,都有一定的意义。本文试图对白朴词作一些粗浅的探讨,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元代是中国尚书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元代士人撰写的有关科举的著作中,王充耘《书义矜式》是价值较高的一种。该书系以《尚书》中的文句为题目而编纂的一部八股文范文集。该书所选范文具有五方面的具体特色,即论题范围广阔,题目筛选严格,文气与时俱进,运思推理严密,以及突出时代主旋律。该书所选范文还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即不少句段实际上是对《尚书》文句的复述乃至串讲。王充耘对《尚书·说命》的研究尤为深入。这反映了元代士人对天命观的兴趣,以及他们对天命的依存心态。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意考察元代回族作家在诗、词、曲等方面的独特成就,并初步分析元代回族文学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元代的乐府诗,无论是旧题乐府还是新题乐府,大都是可以配乐而唱的。在"乐府音节,自宋已失其传,生今之世,无复能辨之者"的文化背景下,元代乐府诗所具有的这一特点,成为了乐府诗史上的一个奇迹。元代乐府诗所配唱之乐,主要是诗人们(含坊间乐工)创制的"今曲"。因而,"今之曲歌于古,犹古之曲也,古之词歌于今,犹今之词也",就成为了当时诗人们的共识。在这种乐府观念的指导下,元代诗人们无论是于乐府诗还是古诗,大都称之为"歌",即认为其都是可配乐而唱的。于是,元代乐府诗可入乐而歌的现实,与盛行于当时的散曲、杂剧、词体艺术等互相融合,从而构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音乐文学王国"。  相似文献   

5.
白朴词浅论     
白朴不仅是元代杰出的杂剧散曲作家,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词作家.唐圭璋《全金元词》收元代词人212家,词作3721首,其中白朴词104首,是元词的高产作家之一.白朴词内容较为丰富,艺术上很有自己的特色.由于历史的原因,元代戏曲作家生平事迹可考的很少,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对白朴生平思想有较多的了解,正是得力于他的词.因此,深入研究白朴的词,对我们研究白朴的生平,研究金元之际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研究元代词的思想艺术特色,都有一定的意义.本文试图对白朴词作一些粗浅的探讨,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6.
南宋中期以来书坊编的词选集《草堂诗余》盛行。该集今存分类本与分调本两系,版本众多而复杂,涉及诸多词学问题。文章从幸存最早之明初分类本提供的线索,推测宋本之原貌实为歌本。明初增修笺注本,原出宋季书坊所编,已是纯文学读本。明代中期词学家据分类本重编的分调本,则具有词谱的性质,可供填词者之用;其所选词调大都为宋人常用之调,所选之词乃当时流行的通俗作品,尤其不杂入声诗及其他韵文诸体,故对促进词体文学创作的发展,具有重大的词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桃夭"一词来自《诗经.周南.桃夭》篇名,成词之初直到宋朝,其原型意义一直为"桃花繁盛美好的样子",而在元代到清代的典籍中"桃夭"一词的原型意义却演变为"女子嫁娶之事"。从认知图式的角度分析,可以看出这种意义流变是因为在人们反复体验中建立起来的"桃夭"一词的图式,通过隐喻机制,由原型意义发展出的边缘意义"女子嫁娶"逐渐转移到中心,取代了原来的原型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众多金陵怀古的词中挑选出炯、王安石、周邦彦的作品,从词句、结构、技法、意境、风格等方面,分作题,予以赏析。作者通过查阅文献,考订了所选作品的分片与断句。并依据语言结构原理,对这三首词中的一些语句作出了新的解释。文章还表述了作者对这三首词的内涵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元杂剧中的蒙古语词是元代多元文化背景的重要印记。蒙汉语言的互相渗透与影响是元代社会语言的重要特征。元杂剧中出现的蒙古语词汇共有一百多个,通过分类分析这些蒙古语词可以发现:元杂剧中的蒙古语作为一种外来语,具有其鲜明的草原游牧文化特征,一方面反映了蒙古游牧文化对中原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两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语言词汇体系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黄昇的词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构建的《花庵词选》体例及对所选词作进行评论和《中兴词话补遗》中.构建对所选之词进行精要评点的体例,在中国词学史上有筚路蓝缕的首创之功;对词人系以字号、里籍、事迹等简介,在校勘、辑佚、考证上皆具文献价值,亦属首开先河之举;其选词博观约取,不主一家,评词兼容并蓄,风格多样;对于词的体制、作法等进行甄别和考证,颇具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欧阳玄《渔家傲南词》中“褫帕”当为“递帕”之误。“递帕”礼俗是元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元代帕有多种实际的和象征性的用途,在礼俗中则用于新年贺礼、寿礼以及用于表达爱慕之情。元代递帕礼俗形成的原因,除继承汉地固有礼俗之外,还可能与蒙古草原游牧生活旧俗有关。  相似文献   

12.
宋词的词乐在元代逐渐散佚,元曲取代了宋词。二者同属于音乐文学,亦同为古典格律诗体的长短句形式,因而词与曲自元代以来在文体上出现混淆的现象。这种混淆主要源自词学内部,在词选集里混入了不少的元曲作品。清初王奕清等奉旨编纂的《词谱》一直成为词体格律的标准,编者们为备体而误收了元曲十七调。兹以曲调产生的时代、作品的文献来源、声韵的音系和体制特征作为区分词与曲的标准,对《词谱》误收之元曲进行考辨,以证实其非词调。这有助于重新编订词谱,亦有助于对词与曲体裁的区别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13.
张艳 《南都学坛》2015,(1):58-62
元代文学研究发展至今,要求我们必须对各体文学进行通观性研究。元代诗、文、词、曲(散曲、杂剧)等各体竞盛,它们之间的关联研究是推动元代文学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学界虽然已有文体关联的意识,如雅文学和杂剧的关联、雅文学和散曲的关联以及雅俗各体文学的关联,但真正进行通观研究尚需深入。站在元代文学研究新起点,面对元代文学通观性研究,首先,我们需要注重元代文学文献通观性的整理,将元代作家传统的诗文词和新兴的戏曲文献统一起来加以整体关联研究;其次,关注雅俗双栖作家,将各民族、各地域、各阶层所有雅俗双栖作家都纳入研究的视野,通过对他们的不同文体创作的对比,全面揭示他们的人格精神;再次,拓宽研究领域,关注诗文论和戏曲理论的关联,从批评角度加强雅俗不同文体的通观研究。  相似文献   

14.
秦简夫是元代后期杂剧作家。通过考察元代后期的社会实际生活 ,我们可以从作家编织的戏剧故事、塑造的戏剧人物、描绘的戏剧场景中 ,挖掘其深厚的社会内涵 ,领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5.
元代题名“诗学”相关著作出现在宋、金以来“诗学为专门”的学术背景中,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讨论诗歌学问之“诗学”概念的生成和使用情况。由于其主要的生成场域是在诗歌教习中,因此这些著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诗学”一词形成“有关诗歌所有学问”的内涵以及“开放性”的外延特征。同时,教习性质也促成元代这类著作采用汇编式的编撰形式,体现出综合性的诗学形态,不仅对明清此类著作影响甚大,也由此塑造了古代诗学服务面广,内容可以不断丰富,体系可以逐渐完备的品格。从这一角度来看,不能因这些著作内容和形式上的缺陷而忽视其实际的诗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汉语历史上,“忧虑”概念场主导词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先秦“患”、“忧”竞争,“患”占有优势;东汉始,“患”让位于“忧”;魏晋始,西汉后期进入本概念场的“虑”与“忧”展开角逐,直至宋代才取代“忧”成为主导词;元代后期,“虑”又让位于东汉始进入本概念场的“愁”.可以从先秦至西汉、东汉至五代、宋元、明清四个时段考察其间的这种历时更替过程.  相似文献   

17.
词是一种合乐文学,它的音乐性和文学性紧密结合在一起,原本披之管弦可以歌唱,为抒发人的情意感受,陶情冶性而作。故词又称“曲子词”,“曲”指音乐性部分,“词”捐文学性部分。词惟其合乐可歌唱,它的文学部分的语辞必须与音乐部分乐谱的富调节奏旋律相切合,这便形成了有固定格式的词调。每首词属于一个固定的词调,每个词调有一定的声情,也有一定的文情,二者和谐结合在一起。遗憾的是自元代以后,词的乐谱逐渐散佚,留传至今只能见到它的文学部分的语辞,无法歌唱,直接领  相似文献   

18.
类词组合是现代俄语语法研究中一个有意义的课题。本文对类词组合的特点、语法特征和句中功能进行了浅析,并着重描述了组合在形态、语义、语音三个方面的特点。同时对类词组合与词组和成语的异同作了适当对比。文中所选的例词、例句对正确理解使用类词组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共时和历时方面分析描述了"动词 个 非体词性成分"结构,共时方面,从语义和结构方面认为其中的"非体词性成分"在该结构中作补语,"个"为助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文章认为"动词 个 补语"结构大致产生在元代,并进而从历时方面对其发展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词学批评中的词气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典词学批评中的词气论,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萌芽阶段(宋代);成长阶段(元代、明代);兴盛阶段(清代前中期);深化阶段(清代后期).上述四个阶段,标示出了我国古典词气论不断拓展、充实、深化与完善的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