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产业集聚是地区经济规模形成与提升地区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动力,而城市的发展直接推动产业发展与产业集聚的形成。通过计量模型测算和检验城市化对产业集聚贡献度,探析各地市城市化带动产业集聚形成中存在的差异,为各地市城市化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天津市教育发展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发展区域差异是天津市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文章对天津市各区县教育经费投入及优质教育资源分配差异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教育发展区域差异原因的解释,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投入水平以及分级管理体制、教育政策偏差等几方面因素造成了各区县教育的发展差异。最后提出了解决教育发展区域差异的四项措施,一是强化政府责任,就是明确政府作为办学主体的地位和职责;二是增加教育投入,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以及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经费;三是实现教育资源区域共享,主要是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四是建立教育质量监测制度,为解决教育发展差异的决策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家庭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深入探讨公共教育投入影响居民收入以及收入不平等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公共教育投入的增加能够使低收入群体从人力资本投资中获益更多,进而从总体上降低收入的不平等。各级各类公共教育投入都能够促进居民收入增长,但是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方式不同,其中:基础教育投资能够有效促进社会公平,改善社会分配,特别是加大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不仅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还有助于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高等教育投资则通过提升人力资本质量、推进创新发展的方式,更有效地提高个体收入,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4.
探究消费升级与消费不平等问题对于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CHIP 2013年和CHIP 2018年数据,结合近乎理想需求系统(AIDS)模型等实证考察了我国居民消费升级与消费不平等状况。研究发现,样本期间中等收入及以下群体的消费处于升级状态;消费不平等呈现下降趋势,且主要源于高弹性商品消费不平等的下降。G·Fields分解结果表明,持久性收入差距是影响消费不平等的最主要因素,且对高弹性商品支出不平等和城镇地区消费不平等的贡献更大,暂时性收入差距对消费不平等的贡献度也相对较高;城乡差距、教育差距和家庭规模差异对于消费不平等同样具有较大的解释力度。因此,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教育差距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对降低消费不平等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探讨高等教育发展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高等教育发展和城市化可以减少收入不平等,而经济增长和失业会加剧收入不平等状况。为了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在缩小收入差距中的作用,高等教育资源应该向经济不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群倾斜;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入学率;降低高等教育入学门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6.
以教育基尼系数作为刻画教育不平等的指标,选取相关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对我国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关系进行动态研究发现:我国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分配差距显著正相关,教育不平等每上升1个百分点,收入分配差距将扩大0.412~0.618个百分点,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不平等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随着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延长,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不断扩大。因此,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发展高级人才市场,以缩小由于教育不平等导致的收分配差距扩大。  相似文献   

7.
学界对我国人口受教育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大多是通过衡量人力资本不平等的教育基尼系数,分析教育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途径和作用.这种方法不能准确地测度一地区人口受教育水平的离散程度或人力资本结构,而教育方差的研究方法则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基于中国1987-2008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可考察教育获得方差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生产函数是凸的;给定人口受教育平均年限,各种教育水平上的人口分布越离散越能推动经济增长.在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中,政府应在加大公共教育投入力度的同时,特别注重教育支出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8.
发展低碳型绿色流通是提升流通业发展质量的有效手段,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流通体系需要对流通业的真实运行效率进行客观评估。基于2005—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将碳排放指标纳入模型,在剔除了环境噪声和随机干扰后,利用三阶段DEA方法测度了我国流通业效率的真实水平,并基于此探讨了我国流通效率的区域差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流通业效率总体水平较低,规模无效是导致流通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各环境变量对流通效率有显著影响。其中,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地区开放程度与流通业效率正相关;城市化水平、教育投入水平和政府干预度与流通效率负相关。考察期内,流通业综合技术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流通效率表现为上升趋势,其他地区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流通效率存在显著的区域空间差异,地区内部差异大于地区间差异,西部地区内部差异最大,中部地区最小。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30多年持续保持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长,是与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密不可分的。城市化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产业发展对城镇化进程的支撑作用非常明显,而城镇化进程又会对产业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升级有着重要影响。从全国范围来看,新型城镇化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政府投资和环境规制等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显著;研发投入、居民消费等也均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分地区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变化影响不明显,而西部地区影响显著且结果为正。我国的人力资本优势不明显,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没有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人力资本支持。为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加快推进城镇化模式创新;尽快形成产业结构优化的城市结构;结合各地情况制定不同的环境政策;全面提高教育水平;以区域联动推动产业协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等。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我国各地区间学前教育的发展水平出现了极其不平衡的状况。其中主要的原因包括:省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在教育问题上的传统习惯和认识不同,地方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政策规划的具体性和前瞻性差异,各省区地理气候温度降水等生态环境条件的影响等。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会衍生出各地学童受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社会公平问题,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政府和社会要高度重视全国各地学前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国家要统一制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执行的学前教育规范标准,在东部沿海地区的落后区县试点免费学前教育,逐步免除全国各大师范院校教育类专业学费,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支持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等不失为可行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1997-2008年西部地区12个省际单位的面板数据对西部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西部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在整体增长的同时,区域内部存在显著性差异;二三产业发展水平、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及城镇化水平对西部农村居民整体工资性收入具有正向影响,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居民受教育程度、城镇化水平及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三因素对西部区域内部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性省际差异.  相似文献   

12.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层次最高、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受经济发展、国家非均衡发展政策及教育原有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我国不同区域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中西部研究生教育无论在发展规模上,还是在发展水平及质量上,都不及东部。为此,国家应该加大对中西部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同时继续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对口支援,实现高校与区域的自主互动。而中西部研究生教育应该通过教育理念的更新来促进制度的创新,同时还要合理调整学科结构,保持区域优势和增强地域特色,从而逐步缩小研究生教育的区域差异,改变研究生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后义务教育的空间格局和空间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2—2012年的面板数据,以观测值、变异系数(CV)和Moran指数为测算方法考察我国农村后义务教育的格局规模、强度及纹理,发现我国农村后义务教育空间格局存在整体偏低、空间聚集和区域间不均衡特点。运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分析表明,空间互动状态下农户收入对后义务教育影响弱化,耕地数量存在抑制作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化水平对农村后义务教育具有积极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应强化区域间的统筹协调以推动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后义务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教会教育是近代宁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阐述圣母圣心会在宁夏创办教育活动的基础上,从教会教育本地化、专业化、世俗化、城市化、多元化五个方面分析了圣母圣心会教育的变革,从地方发展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圣母圣心会教育对近代宁夏地区的影响,并对圣母圣心会教育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中国农村教育现状:农村教育普及水平、教育质量、教育保障水平和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但这显然不能适应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在探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策略: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农村教育结构、做好农村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妥善解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强化农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6.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区域社会与职业教育的发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通过资本、劳动力、技术和政策等要素产生互动关系。要转变职业教育区域失衡的发展现状,就必须立足二者的互动机理,建立健全能够激活互动、促进发展的体制、机制。因此,应以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社会结构优化、区域人力资源发展、区域政治民主法治化为基点,构建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与资源分配机制、招生与就业体制、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与管理体制等,以此推动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17.
产业结构升级是中国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研究型教育消费是在现有的知识存量基础上,通过研究学习、探索和创造新知识而进行的消费行为,是一种高层次的教育消费,但又不同于传统的高等教育消费,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研究型教育消费自身的消费属性、人力资本外部性以及技术创新性3个方面来体现。基于中国2005~2017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省际面板数据,从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角度构建产业结构升级指标,采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和动态GMM面板模型实证分析研究型教育消费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研究认为,2005~2017年中国的产业结构在不断的优化和升级,但地区之间发展差异较大;研究型教育消费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水平受其自身滞后一期的影响显著;由于区域差异性,不同地区研究型教育消费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方式各不相同。因此,应当重视研究型教育消费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采取差异化扶持方式推进各地区研究型教育消费。  相似文献   

18.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浪潮中,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越来越凸显其双赢功能。作者立足于当今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现实,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从政府宏观调控、高校定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与对策,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行性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中国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城镇化这一现实背景.文章选取2005-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模型系统广义矩估计(SGMM)方法分别就城镇化对全国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所做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全国层面上,城镇化水平对服务业发展有较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促进作用还比较小;在区域层面上,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城镇化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也较小,且存在较明显的地区差异.基于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从战略高度上重视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以促进中国服务业更好发展,同时根据各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以城镇化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进入大众阶段,高等教育发展面临许多新的课题。在大众化条件下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格局中,精英高等教育处于整个体系的顶端,标志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水平。作为后发国家,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表现出多样化特征超前显现、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区域不平衡、精英教育一些传统理念根植不深等特点。必须深入认识、正确理解、准确把握大众阶段精英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树立符合精英教育特点、适应大众阶段要求的功能观、对象观、质量观、办学观和发展观,实行高等学校的分层次、分类型管理,提高精英教育质量和区域均衡化发展水平,努力建设主要着眼于精英教育的高水平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