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知税”实际上是一种隐喻,用以表述穷人受贫困情境的影响而在决策过程中所产生的短视化行为、被蒙昧的渴望和被错失的良机,以及缺乏物质条件、社会支持和个人能力而消耗的额外认知资源。“认知税”引发持续贫困的作用机理在于其会导致穷人过度关注稀缺资源,产生注意力偏向;过多不当认知,造成贫困户的思维偏差,使其错失脱贫致富良机;教育重视不足,引发贫困代际传递。由此,丰富贫困户的认知资源,是摆脱贫困的首要选择,这就要求转变思维认知,实现认知消耗最小化;重视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抛弃贫困思维模式,简化服务流程。  相似文献   

2.
论法官认知中民间规范的影响及其规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法官认知是司法过程中,法官认知案件事实和法律,然后作出裁决的综合的逻辑思维过程.能够对法官认知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如法官的学习情况、认知环境,以及情绪和动机等.民间规范在司法审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对法官认知和裁判会产生诸多影响,如民间规范作为法官的一种知识构成或经验法则,影响着法官的思维和行动等.对此,一方面要承认民间规范在司法审判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某些制度或机制的建立与改进来规制民间规范在司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修辞中的隐喻、隐喻性思维和相似性思维是人们解释语言、思维和世界的关系的三个层次。修辞上的隐喻认为隐喻是对不同的客观事物所存在的相似点的揭示和创造;隐喻性思维借用了修辞隐喻的相似理论,认为隐喻是认知世界的手段,它充满了我们的日常语言中,并对语义的衍生和发展起作用;相似性思维理论也是从认知的角度,认为人们总是以特定的认知模型把新的知识和体验与大脑中的相似块相耦合,相似性思维的过程就是对知识和体验的概念分类和综合过程;“相似性思维”理论比“隐喻性思维”理论能从更广泛的范围上解释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4.
司法认知是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制度,也是证据学上一个重要问题。许多国家对之均有较为详尽的、科学的规定。相形之下,我国对之研究不够。在厘清司法认知的要领和考察一些国家对之的立法规定的基础上,对司法认知的理论基础、效力、适用条件、对象及程序规则等一些基本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一直受到认知学习理论的影响,学者们主要关注的是个体获取信息的心理认知过程。然而,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往往是两种学习方式(即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共同作用的结果。情境认知理论能够同时兼顾学习者的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该理论认为,知识不仅存在于个体的内部心理表征,同时也存在于个体与社会、真实情境的交互过程之中。在真实情境的认知活动中,还要注意对关键知识的选择和把握。以思维经济原则为前提条件,才能达到“高效”且“省力”的效果。因此,基于情境认知理论与思维经济原则的“高效汉语情境认知学习策略”是促进学习者“高效”汉语学习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关联理论(RT)为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并为“翻译的认知取向研究”开辟了道路。RT关照下的译者主体性具有“多元”认知变际和“有限理性”的建构主义本质;译者主体性的“度”是由译者认知成本与语境效果来确定的。基于关联认知范式并且通过分析和借鉴国内外现有译者主体性的认知模式,提出了“双重认知体验-推理交际模式”。此模式具有自主性、交往性、体验性、动态性等特征,这些区别性特征不仅使之有别于其他同类模式,而且使之具备较强的心理现实性。  相似文献   

7.
写作是外语教学中公认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提高写作创新能力更是写作研究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利器,是指挥人类行为、思维和语言背后的无形之手。本文主要从隐喻认知创新入手,揭示写作过程中思维创新和语言创新的机理。  相似文献   

8.
司法认知是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制度,也是证据学上一个重要问题。许多国家对之均有较为详尽的、科学的规定。相形之下,我国对之研究不够。在厘清司法认知的要领和考察一些国家对之的立法规定的基础上,对司法认知的理论基础、效力、适用条件、对象及程序规则等一些基本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重构翻译研究的认知图景 开创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概述认知语言学在翻译研究的作用和影响的基础上,提出翻译研究正在发生“认知转向”。通过探讨翻译中“认知转向”的基本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作者从“格式塔”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认知的隐喻与翻译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认知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的作用。这给提倡重视“过程”,而不是“产品”的当代翻译研究提供了资源和拓展自身空间的契机。通过重构翻译的认知图景,作者认为,国内翻译研究正在发生“认知转向”。  相似文献   

10.
英汉关系从句认知模式的对比在英汉句法结构转换的对比性研究中极具代表性。英汉语言思维的认知模式差异表现在英汉句法结构的认知差异上,则有“形合”和“意合”之分,反映在语言形态和结构上,则有“树型结构”与“竹型结构”的认知对比。不同的英汉认知模式影响着同一客观事实的语言逻辑的表达顺序,进而影响关系从句的句法结构的转换,即英语关系从句与汉语的偏正复合结构的定语转换关系和非定语转换关系。进而从认知心理反映的角度出发,对限制性定语和非限制定语的认知心理空间的影响进行阐述,以解决非定语转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论司法认知模式——以帕卡的诉讼模式理论为切入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认知是一种特殊的审判职权行为.这要求法官进行司法认知时,应该是中立、排除情感、价值无涉.而法官是人而非神,法官司法认知时的经验思维,形成了两个相互对立的司法认知模式:犯罪控制模式和警察控制模式.法官无论是选择哪一种模式,都是基于法官固有的价值观念和个人偏好,属于法官的经验思维.最有效的方法是给法官司法认知时确定一些必须遵守的原则,以预防和抵制其在司法认知时受自身经验思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文化认知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特征,认知主体已有的文化认知及其结构即“认知图式”在认知中起着决定作用。社区治理作为人类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文化活动,同样受到文化认知及其认知图式的影响。文化认知构成了社区治理价值选择、工具选择和主体态度指向的依据。当前我国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着明显的文化认知困境,即基层政府的“全能政府”认知偏误、社区组织的“行政导向”认知偏误和社区居民的“搭便车”认知偏误。破解这种文化认知困境的出路在于更新社区治理文化认知的知识基础、优化社区治理文化认知的经验基础和重建社区治理文化认知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3.
军队暴力、黑社会暴力、家庭暴力、校园暴力等为世界公认的“硬暴力”,日本也不例外。但是,日本国内对于有组织的硬暴力行为在罪与非罪的文化界定上存在着相当程度的认知混淆;对于个体硬暴力行为的论罪存在着司法与社会认知的混淆;硬暴力犯罪存在着国内与国外定罪认知上的混乱。深入分析日本国内存在的对于“硬暴力”的认知混淆状况,探索其深层次原因,将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了解日本民族的特性。  相似文献   

14.
司法认知作为一项证据规则,在世界各国被广泛运用。司法认知对于免除当事人举证负担、节约诉讼时间和成本、提高诉讼效率等有重要意义。我国三大诉讼法没有明确规定这一规则,法学界对该规则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我国在将来的立法中应当建立司法认知规则,明确司法认知事项,设立科学的司法认知程序,并以开放的心态将其纳入我国的三大诉讼法中。  相似文献   

15.
心理逻辑作为认知逻辑的一个分支,反映了认知科学与现代逻辑的交叉特征.由于认知科学的经验性质,认知逻辑能够更好地说明人类认知过程中心理过程与逻辑过程的统一.用心理逻辑可以表征溯因推理、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的创新思维特征.科学发现是一个创造性思维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心理逻辑过程.科学发现的心理逻辑模型从心理直觉和逻辑推理两种加工方式来说明科学发现的规律,揭示了创造性思维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语言认知、逻辑认知、文化、进化和认知都是认知逻辑的题中应有之义,其中有很多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有些事事实不需要证据证明,法官依职权直接确定为真实,这就是司法认知。司法认知规则的确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我国法官职权强甚至超强,当事人主体地位弱甚至超弱的情况下,更需要划清法官的职权范围,理清当事人承担证明责任的界限,司法认知的现实意义凸现。司法认知的主要现实意义是影响证明责任的分配和提高诉讼效率、促使职权主义和当事人主义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17.
作为认知科学和符号学相结合的年轻学科,认知符号学在形成之初就确定从认知角度研究一切文化符号,破解意义生成的认知结构和过程。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符号学被影视、文学、广告等不同领域的学者们运用,以解决学科的认知问题,拓展着学术领域。而认知心理学中,符号表征的认知规律、认知图示和社会认知等理论,可以为这个学科的理论建构提供更多的开放空间。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认知症疾病发病率呈上涨趋势,而疾病“污名化”对认知症患者带来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文章通过梳理认知症“污名化”的概念、类型和现状,归纳总结了认知症“污名化”从知识、态度、行为三个方面表现出的特征,认知症的“污名化”对老年人社会参与、就医行为和健康产生的影响,以及目前国际上关于认知症“去污名化”的干预措施、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认知友好社区开展“去污名化”干预时的注意事项,同时关注“污名化”产生的卫生服务利用和健康不公平,以及认知友好社区建设的文化包容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相异所致人们思维差异之维入手,文章就东西方人们的思维模式以语言符号物质化同、异性表证进行了的分析和探讨:认为认识精神和思维模式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而思维模式的相异导致了语言符号逻辑组合的异性和审美意趣价值观的异性。但对某个意指对象认知共识奠定了跨文化跨、跨语际人类交际活动的基础,故建立在“和而不同”认识关照的翻译原则是跨越由文化不同而产生的差异思维模式,实现成功交际的思维认知转换的“一般原则”,它有助于译者在具体的译文活动能从“形而下”的思维过程升华至“形而上”的思维转换过程,再从“形而上”的一般认知回到“形而下”的微观操作。  相似文献   

20.
温度词是描述人类感官的词汇之一,对其认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对汉英基本温度词“热”/“hot”和“冷”/“cold”进行认知探索,重点分析认知的具体过程,得出投射分析的基本情况、 三个结论和一条基本规律。认知主客体的一致性和语言接触是共性产生的原因,而语言本身、地理人文和风俗习惯因素是差异产生的主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