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从2004年开始,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部署,在“三集中”、“三大重点工程”、“六句话”等一系列政策推动下,成都市启动了旨在实现农村居民向城市居民转变、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管理体制转变的“撤村并组”的农村村组管理体制改革和“新居工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区治理工作,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和五中全会就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和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作出重要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创新社区治理方式,持续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大大提高了我国社区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来,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最前线和主战场,社区治理更是引起大众热议和各方关注。 相似文献
4.
在地统计和社区建设是广州市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两项重大举措,这两项改革充分体现了城市管理体制“重心下移,立足基层”的发展趋势,是城市管理新精神的具体体现。由于这两项改革在改革出发点、执行机构人员和服务对象上有很大程度的重叠,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将在地统计纳入社区建设的范畴,将两项工作共同推进。 相似文献
5.
6.
一、当前社区体育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体育活动缺乏指导者和组织管理者 现实生活中,居民由于工作和学习的压力,多采用一些安静的休闲方式.市民选择休闲方式主要也是为了满足消遗、娱乐享受需要的恢复型活动.据全国百县市国情问卷调查,我国城市居民在闲暇时间里所从事的业余活动居前三位的分别是:看电视、读书报、教育辅导子女,而选择闲暇时间里参与体育活动的居民较少.同时,大量调查表明,目前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多数是一种自发行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是个人独自活动.由于社区体育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独立性,所以加强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也就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攀枝花市因矿建厂、因厂设市的历史,使攀枝花市企业驻地与居民区交杂在一起,城市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社区居民活动的设施和场所严重匮乏,由此造成了社区居民生活方式封闭、社区管理困难等诸多问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社区体制改革为动力,以社区基础建设为根本,以共建为纽带,把构建民主法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治安良好、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作为构建和谐攀枝花的主要抓手,动员各方力量,真抓实干,使城市社区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新型社区建设取得的新成就创建“功能型”社区,构筑社区发展新平…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居民社区大量产生,社区文化也随之发展起来。追溯过去,社区文化的研究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理论界对社区文化含义的界定不甚相同,但相关专家学者对社区文化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达成 相似文献
9.
从2004年开始,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部署,在三集中、三大重点工程1、六句话2等一系列政策推动下,成都市启动了旨在实现农村居民向城市居民转变、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管理体制转变的撤村并组的农村村组管理体制改革和新居工程。 相似文献
10.
一、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管理体制落后 ,管理水平不高。一是居委会职能行使的范围和水平都还处于初级阶段。二是街道办事处在城市管理中所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 ,基层政府的综合性管理与上级政府职能部门的专业管理得不到有机的结合 ,缺乏统一协调 ,加上有些职能部门在处理问题时大多还是采用罚款、处罚等强制手段 ,或只收费不管理 ,很少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很少与辖区的街道、居委会沟通衔接 ,出现了“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等怪现象 ,管理上的漏洞十分明显。如 ,在社区中 ,居民改变房屋用途、破墙开店、发生纠纷…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研究了1988-2013年间我国城镇居民的贫困问题。以利用“马丁法”计算的各省历年贫困线作为贫困识别标准,发现25年间城镇地区的贫困率下降明显,尤其暂时性贫困和持久性贫困的贫困率已经很低,贫困人口以选择性贫困为主,即消费不足成为我国城镇人口贫困的主要特征。家庭人口多、有未成年子女会有更大概率陷入贫困,而教育和稳定的就业则可以有效缓解贫困。当前我国城镇地区的贫困人口认定和救助主要以收入为标准,本文认为应充分重视贫困人口消费不足的问题,拓展专项救助的范围,同时增大对教育、卫生、住房等基本民生保障的投入,减少低收入群体的过度储蓄,并特别关注贫困青少年的精神和物质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服务业发展差异的空间经济计量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一、引言古典经济学至后来的新古典经济学、新经济增长理论,都忽视了空间因素对地区经济差异的影响。没有纳入空间因素的经济理论在解释现实世界中地区经济差别时有些力不从心。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和空间经济计量从理论和实证方法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Krugman(1991)把空间观念引入了经济学,将0维分析变成2维分析。Paelinck(1974)对传统计量经济模型假设不足进行修正,提出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概念和思想。结合新经济地理学和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一批学者如Cliff、Anselin、Fujita、Krugman在区域经济学的分析中引入空间因素,运用空间自回…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熵值法构建城市民生发展指数,利用Dagum基尼系数和方差分解方法首次从空间和结构两个视角考察我国城市民生发展的差异大小及来源,并运用关系数据分析范式研究其形成机理。研究发现:我国城市民生发展水平持续向好,但2010年之后民生发展不均衡现象显著;民生发展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其中东部和中部区域间差异贡献最大,东部区域内差异贡献显著高于中部、西部地区;社会发展差异和生态建设差异是民生发展差异的主要结构来源;人民生活差异、科技创新差异对民生发展差异的影响均从东向西依次减弱,社会发展差异的作用则依次增强,生态建设差异的影响在中部地区最为突出,经济发展差异对东部地区的影响较弱;人民生活差异、科技创新差异上升是导致2010年之后民生发展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丰富了城市民生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案,为揭示我国城市民生发展差异状况、探索协同提升对策提供了重要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生成省级层面的数据,以此分析教育与我国城镇职工工资不平等的关系。研究发现职工教育水平的分布和教育收益率的分布都对工资不平等产生显著影响:一方面,职工平均受教育水平越高和职工受教育水平分布越平等的省市工资差距越小;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上的教育收益率越高、不同群体之间教育收益率的差异越大,则工资不平等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基于人口普查数据,首次对全国和城市层面城镇地区住房拆除规模进行定量测算。结果显示2001-2010年间全国层面城镇住房累计拆除规模达到0.33亿套,由此引发的被动需求对同期中国城镇新增住房需求的贡献度高达41.10%,成为推动该时期住房市场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此基础上,由283个地级以上城市住房拆除率的差异切入,对影响城镇住房拆除规模的主因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住房建筑质量、土地开发强度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城镇住房拆除规模的关键因素。预测显示,由于整体建筑质量及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提升,2011-2020年间全国范围内城镇住房拆除规模将呈稳中趋降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将降低未来的新增住房需求,成为住房市场转入“新常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18.
在具有内生增长的交叠世代模型框架内,本文考察中国的部分积累制养老保险对人口出生率、经济增长和家庭养老保障的影响。假设个人为拥有孩子和老年期得到孩子的物质支持而感到满足,子女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的默契总起作用。证明了提高企业缴费率会导致人口出生率和代际转移率下降、经济增长率上升,而个人缴费对这三者没有影响。进而求解了能合理控制人口规模、促进经济适度增长并鼓励适当家庭养老保障的理想的企业缴费率区间。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我国各地区恩格尔系数水平更多地受到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状况的影响,因而在利用其对地区间居民生活消费水平进行衡量时存在一定的缺陷。为此,文章采用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的历年统计数据资料,从实证的角度出发,对我国各地区居民生活消费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0.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地区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针对各省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31个省市划分为6类地区,并对各类地区消费结构的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