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萧条期间美国妇女就业呈稳定上升趋势,其中已婚妇女就业增长显著。就业妇女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为家庭生存和社会发展贡献了力量,但由于大萧条所造成的特殊环境,歧视、失业和劳动力市场的性别隔离依然存在,对美国妇女的就业发展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镇妇女就业的困境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上两性不平等现象的加剧,使城镇妇女就业陷入了困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及其在中国的具体表现,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加强国家对妇女就业的干预的同时,城镇妇女也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按照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妇女自身共同努力的思路来解决我国城镇妇女就业问题,应该是我们的理性选择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文章着重研究不同的就业制度对妇女发展的深刻影响 ,阐述就业制度的选择与男女平等观念实现的关系 ,以期能为当前就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4.
妇女平等就业权利面临的困境及化解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张妇女应放弃平等的就业权利的观点是不可取的;主张妇女应拥有与男子在结果上平等的就业权利的观点符合社会公正的要求,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缺少有效的实现机制;主张妇女应拥有与男子在机会上平等的就业权利的观点符合市场经济的操作规程,但由于妇女劳动力存在性别成本等方面的原因,它必然会导致男女就业在结果上的不平等,有违社会公正.只有通过努力扩大社会经济规模,提高妇女的劳动素质,开发适合妇女就业的岗位,积极鼓励妇女自主创业,消除雇主的性别歧视,建立性别成本的社会分摊制度等途径,才能在坚持机会均等的原则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男女就业在结果上平等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就业是人民维持生活的一个基本途径,是劳动者与社会及他人之间相互沟通的平台。我国法律明文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妇女就业权被不公平对待的现象仍屡屡发生。从我国妇女就业权的法律现状入手,并具体分析了我国妇女就业权被限制的法学、经济学、社会学三个方面的因素,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我国妇女就业权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舟山市妇女就业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妇女劳动就业是妇女的基本权利,依法保障妇女劳动权益,使妇女通过参加劳动取得经济独立是保障妇女权益的物质基础。几年来舟山市妇女就业方面虽然取得可喜的成就,但仍须全力拓展妇女就业的空间,加强劳动权益保障。  相似文献   

7.
关于完善妇女平等就业权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等就业权是妇女的一项基本人权,是妇女生存权的基础,也是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实现男女平等的前提条件。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转型,已经对妇女的平等就业权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因此,完善我国保护妇女平等就业权的现行法律制度,加强对妇女平等就业权的法律保护,对于推动我国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分析了中国现代历史上“妇女回家”四次争论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导火线以及造成的社会影响。着重指出 ,在民族危难之际 ,妇女解放首先要求得民族解放 ,才有自身的解放 ,“妇女回家”则剥夺了妇女爱国救国的权利与义务 ,没有妇女的参与 ,就没有革命的成功 ;改革开放后 ,社会上出现的劳动力过剩以及就业压力问题 ,不是妇女就业造成的 ,也决不是“妇女回家”能够解决的 ,必须依赖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男性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农村社会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妇女。本文对济宁市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困境作了客观的描述,提出通过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探索农业转移人口的探亲制度、大力发展地方经济、丰富农村留守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综合素质、积极营造农村留守妇女更好的生存发展环境等方面来改善农村留守妇女的生产生活状况,促进济宁市农村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男性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农村社会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妇女。本文对济宁市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困境作了客观的描述,提出通过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探索农业转移人口的探亲制度、大力发展地方经济、丰富农村留守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综合素质、积极营造农村留守妇女更好的生存发展环境等方面来改善农村留守妇女的生产生活状况,促进济宁市农村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女研究生就业与构建和谐社会密切相关。传统社会性别规范制约着女研究生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合理配置。社会性别影响着女研究生个人和劳动力市场双向选择的过程和结果,女研究生就业个人选择受到传统社会性别约束,劳动力市场存在社会性别偏见。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女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的若干对策,目的在于提高女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打破“女性就业难”的性别怪圈。  相似文献   

12.
女性非正规就业: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阐述了女性在正规就业领域更易受排斥,公有和非公有企业存在雇用上的性别偏好等因素是导致女性劳动非正规化的成因,分析了这一就业趋向对女性经济参与方式和职业发展形成的影响,指出政府应加大对非正规就业的支持力度,改善非正规就业者的福利与完善保障政策,同时提出了建立反对歧视和排斥的平等就业法,对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群体进行必要的社会保护,为非正规就业人员提供必要的公共培训等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供求总量和结构的两种矛盾,伴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改革,这两种矛盾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尤其是在女大学生身上。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仅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问题,更重要的是社会性别问题,而且是累积性的社会性别问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在厦门市的调研发现,新时期城市女性非正规就业表现出年轻化、白领化、社会参与意识较强且有正规化预期等新特点。现行的就业和福利政策都未能关注到这个群体的成长和变化,对年轻女性非正规就业人员存在保障失灵的问题。同时,制度性的就业保护和非制度性的"职场规范"等原因导致的正规就业"高门槛",加速了年轻女性就业的非正规化趋势,且由于女性就业非正规化会形成一个自我加强的机制,从而可能将女性固化在非正规就业轨道。基于此,提出重塑职场文化,降低女性正规就业的门槛;改变非正规就业"低下"的标签,加大对非正规就业的保护力度;规避妇女福利对女性就业的负外部性,优先发展儿童福利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女性在就业竞争中已明显处于劣势,出现了边缘化的趋势。它表现在性别职业及部分女性职业下沉,女性就业和再就业困难,男女两性收入和社会保障差距的扩大。造成此局势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制度存在缺陷,男女雇佣成本和培训成本的差异,女性主体意识低下和就业动机的不足。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要改变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劣势,就必须促进劳动力市场性别平等意识社会决策主流化,完善保护妇女劳动权益的法律体系和劳动力市场监督机制,有针对性地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16.
从人力资源的性别视角看女大学生就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别视角的引入对传统人力资源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受传统思想影响,女大学生的择业面较窄,加之社会对女性人力资源的认识和开发力度不够,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女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要切实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系统的角度出发,调动包括企业在内的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7.
相关就业理论表明,女性就业符合U型的劳动供给曲线。基于我国女性就业现状,运用理论模型重点分析了低碳经济转型中女性就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并进一步指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低碳经济转型期女性就业率;针对女性的生理特点与家庭角色,政府主导、有效应对女性生育后的就业问题;推进家务劳动市场化,促进女性多元化就业。  相似文献   

18.
一般大学生就业问题仅仅是普通劳动就业问题,而女大学生就业问题除了劳动就业问题以外,还附带有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问题。男女享有平等就业权是法律的基本原则,当女大学生在就业中遭遇性别歧视时有权获得到法律救济。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比转轨前后女性劳动力参与率、就业率和失业率、女性就业结构与性别工资差距的变化,对转轨期前苏联东欧女性就业变迁进行分析,指出了转轨期这一地区妇女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及两性不平等的显性化。  相似文献   

20.
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女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影响和谐社会实现的问题之一。文章从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出发,首先对女毕业生就业难的客观、主观原因进行了剖析;其次对女毕业生就业难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女毕业生扶困的策略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