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并且明确指出,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支撑的科学内涵是: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支撑的理论逻辑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历史逻辑是对党的百年人才工作经验的总结和规律的揭示;现实逻辑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支撑的实践路径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加强人才国际交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系统化一体化统筹部署,体现了三者相辅相成、协同发力、强劲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为我们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制定了行动纲领。新时代新征程赋予高校新的历史责任和战略使命,西藏民族大学将牢牢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机遇,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区域一流、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学,为推动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是全面建设教育强国的主旋律、最强音,更是展望2035教育现代化美好未来至关重要的推进引擎。近年来,受优绩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实践征途中出现了诸多阻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壁垒。为此,从本体论、系统论、协同论维度深掘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内涵,进而构建起以造就英才为人本遵循、以赓续创新文脉为历史指向、以共聚责任为价值追求、以协同创新为实践理路的逻辑链条。在此基础上,从着力育强拔尖创新人才、持续增强服务国家能力、不断优化协同治理模式、有效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出发,形塑高等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推进路径,力求为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供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4.
康秀云  梁志勇 《学术探索》2023,(11):133-140
建设教育强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新任务和新要求。把握从“教育救国”“教育建国”“科教兴国”到“教育强国”的演化轨迹和历史面相,厘清建设教育强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关联,益于规划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路径。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必须解答核心课题,搭建思想铸魂、课程贯通、载体拓宽的实践框架;扭住关键维度,守住质量底线,以基础教育为基点、高等教育为龙头;激活内生动力,嵌入新思维观念,促进系统性的跃升和质变;贯通内外循环,统筹做好“引进来”与“走出去”,增强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5.
<正>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奋斗主题。经过长期艰辛探索,党带领人民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始终强调对世界的责任与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我国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李冉 《社会科学》2023,(4):5-12
党的二十大将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一体谋划、一体部署,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历史进程走向了“合流”之势。走通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事关党的事业、民族事业、国家事业的前途命运。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深入把握一般规律与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与战略布局、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徐玲 《社会科学家》2023,(10):155-16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命题,对师范大学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师范大学必须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以人民满意为目标追求、着力以高质量发展为内驱动力。致力于找回失去的“人”、塑造“真正的人”、培育“大国良师”。坚持中国特色师范教育发展道路,奋力实现育人兴邦教育理想;构建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全面提升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立足新时代基础教育振兴发展,自觉服务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高度重视创新发展问题,提出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抢抓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的时代背景下,全面理解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本质和内涵,正确处理科技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创新型国家建设与经济发展、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改革开放和加强党的领导几者之间的关系,必将确保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加快实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9.
连通  刘会强 《南方论刊》2023,(1):14-16+19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革命、建设、改革中实践创新得出的重要成果。在历史逻辑方面,我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百年求索,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在基本内涵方面,党带领人民推进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协同发展,坚持文明发展整体性的同时也注重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在现实要求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需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砥砺前行。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吹响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号角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同志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新表述、新思想、新论断,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新的教育内容并提出了新的教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学习理解,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实质,努力在工作中加强贯彻落实,积极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极做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立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以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提出应当立足于问题导向,以系统论、整体论、协同论等辩证思维统筹协同推进绿色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形成,把维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持续性与重点展开对人民群众关切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二十大报告中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进一步继承和深化了十八大以来党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提供了基础和前提,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2.
纵观社会历史发展,现代化关涉“人的现代化”“物的现代化”和“制度的现代化”,这三个方面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缩影。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新的使命和中心任务,并高度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在新形势和新变局中,厘清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联系,不仅是二者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党中央提出的人才强国战略是新世纪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 ,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和根本大计。全党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 ,深刻领会 ,充分认识 ,坚定实施这一战略 ,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 ,走出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强国之路。  相似文献   

14.
《东岳论丛》2016,(5):49-5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党治国理政新的实践发表系列重要讲话,形成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由大到强"历史跨越的思想指针。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基于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承担的历史使命、所处的时代背景和面临的现实挑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实现路径、发展阶段、战略布局、总体布局、发展理念、保障条件、外部条件、领导力量及其科学方法论,初步回答了什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怎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互相关联的基本问题,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高到新境界、新水平,形成了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重视和加强共产党政治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坚持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要重视和加强共产党政治建设的这一重要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为什么要重视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什么是党的政治建设”和“怎样推进党的政治建设”为主旨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政治论断,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重视和加强共产党政治建设思想升华到新的境界。我们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深入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断,使中国共产党成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  相似文献   

16.
正教育系统正在积极地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牢固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意识,坚持科学发展观、质量观及教学观,全面推进高校教育发展,努力构建教育强国的氛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1])。质量观是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学观是以加强实践育人为目标,发展观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7.
彭玮 《江汉论坛》2023,(4):19-26
粮食安全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新时代粮食安全观、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为我国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粮食安全战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农业强国建设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战略体系,强调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从历史维度来看,粮食安全是贯穿历朝历代政治经济生活的重大命题,在“变”与“不变”中传承创新,中国粮食安全的内涵不断拓展丰富。从价值维度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针对不同历史阶段的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道路,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价值。从策略维度来看,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夯实粮食安全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根基地位。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重大工作部署,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在于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逻辑展演中对文化的价值与地位、使命与任务、战略与举措等层面作出论述与部署,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在文化的地位与作用层面,提出“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能够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文化支持和保障、为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丰厚的文化资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文化引领和支撑。在文化使命与任务层面,提出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之需,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之要,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时代之责。在文化战略与举措层面,指出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坚持人民立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以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定文化自信,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基础与精神力量;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统筹推进“七个着力”工作,系统把握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发展起来的。文化自信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始终重视文化自信、文化繁荣和文化建设工作,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文化篇。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必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20.
<正>在中共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国式现代化”立刻得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也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中共二十大开幕后仅仅24小时世界各地500多家媒体用40多种语言对“中国式现代化”加以报道和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