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李水莲 《唐都学刊》2002,18(4):74-76
人类探知未知事物的强烈欲望以及永不满足对美好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追求 ,是创新活动永不枯竭的动力。作为创新主体的人 ,应该具有承担社会责任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多层次的文化素质和复合型智慧素质 ;恪守法律和原则规范的自律素质。创新的客体环境包括客观事物存在的实际、市场的需求实际及政府政策行为实际。创新思维力戒违背事物发展规律和否定一切 ,力戒浮躁不入和墨守成规 ,力戒刻意创新和花样翻新。  相似文献   

2.
创新思维是创新心理的核心,是部分;创新心理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础,是整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没有创新心理就没有创新思维;没有创新思维,创新心理是不完善的,是静止的。可以说,没有创新心理的撞击,就很难喷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就不可能有创新成果,就不可能加快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3.
任多伦 《创新》2012,6(3):9-16,126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从创新思想到目标的实现存在于各个环节,参与各环节的人以层级分明、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整体性强于个体的思想为出发点,所以创新就必须有组织地进行管理和分工协作,没有分工协作就缺少创新的系统性,而组织在分工协作的运行规则则是一种制度的支撑,而制度的支撑则是一个社会文化精神的体现。概括地讲,文化创新主要解决创新的精神层面的人文环境(思想力),组织创新解决创新方案的执行效率(执行力),制度创新解决创新行为的常规化和持续化(持续力),三者互为支持系统又互为表里,从而形成一个互为牵连、互相促进的创新系统。  相似文献   

4.
企业创新机制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玲  杨雪莲 《创新》2009,3(11):44-48
企业创新机制的完善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企业的创新成功,需要企业在发现创新机会、利用环境支持的基础上,合理配置企业的资源,选择创新模式,实现创新绩效。创新机制各构成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应在清楚地了解创新各个环节主要任务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优势,制定正确的创新决策。  相似文献   

5.
吴勇军 《唐都学刊》2005,21(5):116-118
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当代社会,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得到空前的尊重。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新世纪需要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需要创新教育,创新教育需要创新教育管理来保障。我国教育管理的创新需要从三大方面着力:其一是观念创新,其二是制度创新,其三是管理方法的创新。  相似文献   

6.
冯庆堂 《社科纵横》2009,24(2):104-106,111
《阿Q正传》作为世界文学名著,除了体现在高超的艺术水准和深刻的思想性之外,其独特魅力还在于突出的原创性。具体说,这篇小说的原创性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体例创新;笔法创新;思想创新;词汇创新。  相似文献   

7.
申玉梅 《社科纵横》2009,24(6):57-59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大学只有真正领会创新教育的实质,才能紧紧围绕创新教育的核心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本文阐述了创新人格的内涵,并且从当代中国杰出的创新人才"年度中国经济人物"性格分析中,探讨中国当代大学生创新人格的非智力影响因素,分析当代大学在学生事务管理过程中,怎样创设适合培养创新人才的环境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为培养创新型大学生提供可供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针对创新创业背景下地方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不足、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分级分类的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备、校外产学研基地建设亟待拓展及创新创业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具体指出了这些问题的表现形式,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方案.通过实践,检验了这些方案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朱广学 《社科纵横》2012,(10):4-5,8
邓小平创新思想集中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理论创新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变革已有的理论即革旧布新。二是拓展升华已有的理论即推陈出新。三是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理论即开拓创新。实践创新表现在两方面即在实践中的再创造和独特创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这两方面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0.
李仁武 《探求》2018,(2):21-28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硅谷的经验表明,创新文化建设是提升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州要建设国际创新枢纽,着力发展以IAB和NEM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迫切需要在创新文化建设上下工夫,大力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完善和优化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的制度体系,营造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1.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策略.立足我国职业教育现状,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从历史的角度考量中国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现职业教育创新的三维视阈在于:1.依据我国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及战略规划,认清职业教育的本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技术技能和能力本位的终身职业教育观,实现职业教育理念创新.2.通过深化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实行"大部制",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精准定位,规范适度,保证质量,实现强势发展;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扩大"双师型"教师数量,全面提高师资素质,实现职业教育管理创新.3.改变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学制单一状况,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导入项目教学,引入公司制,创建校内师训基地,实现职业教育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2.
科技创新理论、管理和政策的演变,逐渐透视出创新活动中有内在个性的价值、规范、制度等观念,它们把知识、信息、精神等共享性软要素融汇起来,贯穿着功利、工具、物质等排他性的硬性要件,进而整合科技创新的种种因素,生成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环境和场域,培育科技创新的文化自觉或文化习惯,促进科技创新的持久繁荣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杜建雄 《社科纵横》2012,(11):140-142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论文在分析目前中国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现状和不足的基础上,指出了高校在对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认识不足,大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弱,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不完善。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加强三支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制度保障体系,不断拓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应以知识之间的流动、共享、转化为中介,充分利用智力资本,以高质量的知识服务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基于此,该文以大学生知识共享与创新能力间的关系为研究的切入点,旨在探索以知识共享为基础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知识共享的视角出发,提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杨东德 《创新》2015,(6):15-20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关系到我国能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能否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世界上创新型国家都有一个符合本国国情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创新体系已经时不我待。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包括:促进创新的政策法律体系正在形成、创新投入步入稳定增长的健康发展轨道、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和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正在逐渐形成。而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目前存在着创新政策缺乏全局性和权威性、整体创新能力不强、缺乏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因此,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改善科技管理体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国家创新体系需要创新文化的支持,文化是创新精神的来源,是创新思想的来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创新文化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高校学报持续发展的不竭之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维栋 《唐都学刊》2003,19(4):116-119
高校学报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知识经济、市场经济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要想拓展发展空间,保持持续发展,就必须创新.创新是时代发展对学报工作的必然要求.创新体现在学报工作的诸多方面,如观念创新、选题创新、栏目创新和机制创新等等.只要学报工作者善于创新、勇于创新,无论哪一层次的高校学报都有无限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7.
完善科技创新法律环境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创新需要良好的法律环境。目前 ,制定科技创新基本法 ,加大科技创新相关法律的创制与修订力度 ,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和扶持科技创新的法律环境 ,是完善科技创新法律环境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19.
大学生作为未来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对象。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该文立足于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分析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路径,以期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提供一定的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