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謇论会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党是一种秘密社会的组织,源远流长,至晚清已经发展到全国各地,江苏自然也不例外。张謇作为地方知名人士,在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和北洋军阀时期,均对会党及会党人物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概而言之,他在对外关系紧张期间利用会党是为了攘外安内。在国内政治斗争中则以安定地方确保治安为准绳,符合这一标准的就肯定,不符合这一标准的就否定,而不管当事人是否具有会党身份或经历。这一基本态度反映了张謇民族资本家的阶级属性。  相似文献   

2.
张謇慈善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末20世纪初,张謇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慈善思想:在救济时间上要“久”,救助范围上要“遍”,救助方式上要“次第举办”。他的慈善思想融合了儒、道、释三家慈善思想,融通了古今中外的慈善理念,充满了理想色彩,在清末民初的转折时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现代慈善事业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謇的南通慈善事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是改造了的南通传统慈善机构。其二,是采纳了的近代慈善机构。其三,是服务特殊对象的慈善机构。张謇从事地方慈善事业的动机不是单一的,而是存在变化过程,即由绅士职责向“通于政”的嬗变。张謇的慈善事业特点鲜明,既带有明显的时代色彩,又凸显了张謇的个性特征。他兴办的慈善事业直接造福于南通社会底层百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得到时人的肯定。  相似文献   

4.
张謇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对教育经费问题十分重视,认识到经费奇缺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因此,主张广开门路,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同时还十分注重节流,提高有限经费的使用效率,提倡勤俭办学,力争少花钱多办事,不仅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而且也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教育思想的宝库。  相似文献   

5.
张謇和陈炽都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水利思想家,他们提出了类似的主张:改革政治,整顿吏治,设立专门机构,履行管水职能;顺应时代潮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采用机器治水,做到因地制宜,疏蓄并举;官民结合,聚合多方治水力量,多渠道筹措治水经费;植树造林,保持水土,防止或减少水患等。但由于个人经历、表达习惯、气质性格等方面的原因,二人在关注水利事业的出发点和侧重点、水利人才的培养以及水利思想内容的丰富性、实践性和操作性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的状元实业家张謇,学识渊博、历练丰富,有着比较全面的涉外经济法思想,涉及外贸法、外债法、外资法以及外国技术引进法等。他对引进外资作国家安全审查的思想以及对合资、代办等引进外资的方式所作的制度设计,直到今天仍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謇与张之洞是晚清政治和经济舞台上的重要人物 ,对于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共同思考 ,使他们走上了兴办实业的共同道路。他们两人的实业实践 ,实际上是我国工业发展的缩影。他们既殊途同归 ,又命运各异。没有他们的早期探索 ,就不会有今天我国民族工业的快速腾飞  相似文献   

8.
张謇研究近期的学术目标是建立“张謇学”。“张謇学”是张謇研究到一定阶段的标志。一、问题的提出张謇研究,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是从上世纪的60年代初开始的。当时,在全国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的学术讨论中,涉及到对张謇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从此报刊上有了评价张謇的文章。这引起时任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长曹从坡的重视,开始组织力量从事研究和搜集有关资料等学术活动。1962年,曹从坡发表了《张謇的悲剧》一文。同年,有不少外地学者来通访问,章开沅、祁龙威等都是在这一时期来通查阅资料、进行研究的。研究张謇开始热了起来。但好景不长。是年…  相似文献   

9.
作为身处同一时代,但背景和经历却有所不同的两名教育家,严复和张謇的实业教育思想在大方向上颇为一致,而于细节处却又不尽相同。两人都认为应当革新人们关于实业教育的观念,并提高实业教育的普及程度,又都各自提出过相似的实业教育教学理念。但当具体到以何种方式改变人们的教育观念,以何种途径提高实业教育的普及程度,以及教学理念的细微之处时,严复和张謇的看法其实是有分歧的。比较两人的实业教育思想也可以为当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张謇的义利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謇的义利思想可概括为"义利双行,辩证统一".其理论层面主要表现为"义字为本,以义取利"、"义利兼顾,公(利)私(利)结合"、"义利统一,以利辅义";其实践层面主要表现为"以实业生利,以事业行义"、"实业与事业相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荣".  相似文献   

11.
张謇立志教育救国,热心近代教育事业;借鉴外国教育经验,规划出中国发展近代化教育的蓝图;致力教育三十年,建立起中国近代化的教育体系;注重教育方法,实施近代化教育方针;积极培养近代化人才。他是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直接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张謇中状元后,毅然辞职还乡.原因在于更名之辱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仇恨下层贪官的种子;群臣雨中跪迎太后,使他对上层封建官僚集团大失所望;弹劾李鸿章未果,使他坚定了弃政从业的决心.经过三十年呕心沥血,惨淡经营,张謇办实业,除大生纱厂外,还有冶铁、机器、日用品、食品、运输、银行、码头等行业的34个大小企业及20个盐垦公司,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大生民族资本集团.张謇办教育,自通州师范学校始,共建小学370余所,中等学校6所,高等学校3所,特殊教育学校3所,职业学校4所.张謇值得后人学习的地方很多,但最令人称道的是他与众不同的人生观.学以致用,读书为做实事;勤俭一生,造福家乡百万人.  相似文献   

13.
论辛亥革命前张謇的政治思想及其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謇于20世纪初跳出地方实业与教育的圈限,开始以实业政治家的身份积极投身于改造中国政治的激流之中。他试图以君主立宪来重构中国的政治制度。为此目的,他不仅毫无畏惧地奔走呼号,而且脚踏实地地从多个方面推进他的政治计划。或著文立说,或游说清廷;或策动权贵,或抗论议坛,或组织请愿,其韧性的“准革命”的奋斗精神足以表明他是20世纪初中国政治舞台上最有勇气且最具品格的民主斗士,而非所谓的改良主义者或保皇主义者。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里,儒家思想文化占据着核心地位。张謇的主体性文化性格特征是忠、信、笃、敬、仁、义、礼、俭、忍、慎。长期的读书、科考生涯使他饱览了儒家经典著作,经史子集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传统的思维模式、儒家的思想教化和伦理纲常,对张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因而张謇的文化性格被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同时,他丰富的阅历也是他文化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师范教育,是张謇创办教育事业的起点和基点,又为他心力所注。张謇在长期的师范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在通州师范学校创办过程中,形成了富有个性的师范教育思想。对张謇师范教育思想的研究实际上从他在世时已经开始,尤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张謇在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史上的地位、张謇创办师范教育的原因、张謇师范教育思想主要内容、张謇师范教育思想评价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张謇一生经历了江岸坍塌、海潮肆虐、淮河水涌、数灾齐发和疫情夺命等多种灾情。张謇为抗灾救灾采取了呼号请命、筹措经费、培养人才、吁请协同、综合施治等举措。张謇抗灾救灾的诸多认知、理念及做法,对当下和将来的抗灾防疫富有借鉴和启迪意义:必须坚持以民为天、人民至上;坚持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坚持信息公开、准确透明;坚持化危为机、增强信心。张謇的抗灾救灾精神值得弘扬。  相似文献   

17.
张謇一生的坎坷经历,证明他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他所表现出来的“傲骨热肠”精神,就是爱国主义精神。我们从三个方面择例来探索,张謇是如何爱国家、爱家乡、爱百姓的。张謇兴办第一个中国的“托拉斯”张謇的“实业救国”是从1895年筹建大生纱厂开始,1901年筹办通海垦牧公司,1907年成立大生实业总公司,在国际大都市上海设大生纱厂“驻沪事务所”,开展进出口业务,成为大生企业集团的神经中枢。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为了扩大生产,合理使用资源。张謇又建广生油厂、办大生通沪轮船公司、建天生港大达外江轮公司、大达内河小轮公司;创设翰墨林…  相似文献   

18.
张謇是近代儒商的杰出代表 ,他的儒商精神以义利并重的价值观为基础 ,以经世济民的商业理想为核心 ,以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诚信为本的商业道德、坚忍不拔的敬业精神和勤俭的工作与生活作风为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 ,张謇的儒商精神仍然具有不容忽视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謇廉政思想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謇作为清末民初政坛的重要人物,在其本身深厚的儒学背景及近代化思潮的冲击下形成了他具有时代特征的义利观、诚信观、俭奢观。以此为基础,张謇终其一生,重德、勤政、选贤任能、积极改革吏治。虽然一己之力并不能改变当时社会的贪腐状况,但他的所思所为对我们当前的廉政建设却不失为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张謇在长期的政治、社会活动和从事实业经营的过程中,形成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经济思想。本文将张謇经济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主要论述了他在各个不同时期为发展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所提出的主张、建议、规划、措施等,并对张 謇经济思想的基本特点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