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女性教育的困惑与呼唤母系氏族社会以后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在社会政治中倍受歧视、没有地位,但在家庭伦理、社会道德方面却有着不容诋毁的地位和作用。社会付予了女性远远多于男性的道德礼仪,虽是对女性的束缚,但又表现了男性在道德上对女性的依赖。中国女性确实成为道德的表率和主导,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传承者。以礼乐文明为特质的民族精神的确立有着历代女性先辈们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古代的家庭伦理基本上是“男主外、女主内”,女性的主要责职在于“相夫教子”,历史上伟大人物的背后一定有一位伟大的母亲,作为母亲的女性素养直…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是由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构造的,其发展的动力是竞争规律在起作用。而竞争的焦点,则是各市场主体在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营销策略的较量。竞争的效应,是优胜劣汰,把科学技术、管理水平和营销手段推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社会生产力,由此,市场经济实质就是“能人经济”,是“能人”施展才干、发挥作用的场所,是“能人”之间较量科学技术、管理水平和营销策略的高低,从而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所谓“能人”,就是人才具体化,是某人在某方面具有出众的本领。在现实社会中,完整无缺的人才是不存在的,只是在某一群体中各种人才互补而发挥群体的优势。社会经济是  相似文献   

3.
茫茫宇宙,浩瀚天际,日月同辉,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阴阳和而发育万物,男女交才生长儿孙”。在人类漫长的发展长河中。女性和男性一起,用她们的智慧和勤劳缔结着文明,创造着财富,共同负荷着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的重担。从这个意义说,“没有女性,就不会有人类”,没有女性,也就不可能有历史。然而,中国的女性由于其民族、环境、社会以及自身的特殊性,使她们饱受了较之男性更多的苦难与屈辱。  相似文献   

4.
从性别文化的角度检视 1 95 0 - 1 970年代中国诗歌对女性形象的想象和期待 ,我们会发现 ,在这一想象和期待背后潜藏着的仍是传统的男性中心文化的性别立场。而这一性别立场最终导致中国社会的两性关系向无性化和一性化即男性化发展。所谓的“男女平等”只不过是抹杀了两性之间的性别差异 ,将女性变成男性的话语表达。由此可见 ,社会给予了女性同男性一样的政治地位 ,它也就用“平等”剥夺了男女各自的自我主体身份。  相似文献   

5.
德国有一位对女入怀有相当成见的哲学家尼来说:“男性为自己创造了女性的形象,女性则模仿这一形象创造了自己。”在他看来,女性在社会上的角色地位,是由男人给规定了的,女人只配做男性的奴婢和附庸,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价值;这是一种长期存在于男性文化里的女性观。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有文化的职业女性,她们对事业、前途、荣誉和成就,常表现出信心不足,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遇事怕出头,怕竞争,把自己的平庸无为归结到性别上,有一种女性性别的自我歧视和角色自卑的心理。对此笔者试谈几点粗浅看法。1.女性与…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习称女子为色始于先秦。女子称色的历程是与其从广泛活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到退缩于家庭狭小圈子的过程相一致的。女性由商代及西周初年以德、才见称退落到春秋时期以“妇德”和“色”分称,再到战国时期终至以“色”为称的次第变化,曲折地反映了男性逐步压迫、奴役女性的社会现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早期变迁。  相似文献   

7.
“文革”时期文学中的女性典型是女英雄(女铁人),①她们在行为模式上几乎与“文革”时期文学中的男性正面人物等齐划一.以此来论,似乎“文革”时期并没有真实表现女性世界的文本.这不足为奇,因为它不过是中国文学传统的延续及特定时期的极型.真正能“浮出历史地表”②的女性写作需要长久的时间去等待.男性权威对女性的压迫性渗透及女性为获得男性权威的社会指认所作的投降实质上仍然是现实,也仍然是女性文学无法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但是,历史文本是“把历史事件按照一种而不是另一种的情节结构或神话组合起来的作法”③,是以一种视点而不是另一种视点对历史事件的抽样选择,之后加以编排的叙事形式.因此,在既定的文本与历史真相之间并不能划上等号.以“文革”时期文学中的女性典型来论,文本典型得以产生不能不说是对现实中的女性有所抽绎和变异.当然,现实中女性的真实面貌因“历史已逝去不返”,我们所能作的只是从多种材料出发去尽量恢复和了解那种精神性的历史语境.  相似文献   

8.
大众传媒对女性的角色定位是“物”与“性”,女性在大众传媒中主要有幼稚型、性感型、妖女型、贤妻良母型四种形象类型。当今大众传媒并没有用均衡的方法描绘妇女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对社会的贡献,相反宣传报道的往往是妇女的传统角色。这表明了大众传媒在社会文化中扮演的仍是维护既有性别统治秩序、掩盖两性世界的不平等关系、麻痹和弱化女性的性别文化批判力,以使现存男性中心的文化和社会统治更为坚固和合理的角色,是对自由思想的最大限制。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马太效应”?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表述,就是:“名气越大优越性越多,名气越小优越性越小”。“马太效应”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默顿(R.Merton)的研究成果。典出《圣经、马太福音》第25章:“…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是一种“对已有相”当声誉的人才所做出和贡献给予越来越多的荣誉,而对未出名的人才的成绩则往往不予承认的社会现象”。在科学技术组织内部常常形成一种金字塔形的权威结构。原先平起平坐的科技人员伴随着各自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的变化,其权威性的差别也越来越大。一个科学技术人员,一旦登上“权威”的宝座,就会名气斐然,邀请他  相似文献   

10.
葛延峰 《晋阳学刊》2004,(6):109-110
女性是当今广告中几乎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广告中的女性“似于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生物,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1]。有一品牌内衣的广告词家喻户晓:“做女人挺好”。在这里,“挺”不是副词,而是动词,是昂首挺胸的“挺”。这一句简洁的双关语将女性置于被男性欣赏、注视的地位,男性和女性的关系被视为主/客不平等的关系。我们知道,男性在欣赏女性时,应尊重女性的独立的人格,而不能用传统文化来约束女性,将女性置于对象/被动地位。可见,今天女性主体地位依然缺失。西方女权主义者认为,男权社会规定的女性要么是“美貌、忠贞、温驯、富于…  相似文献   

11.
师爽 《理论界》2009,(4):174-176
20世纪初期风行于上海的旗袍不仅仅是一件衣着,它还是中国女权文化的一个表征。它通过在女性个人经验层面上对于身体的控制、自身的认同以及身份的确认,使新时期的“女性形象”得以建构;它在社会层面上,通过商品经济、文化层面、政治层面对于“女性形象”的认同与肯定,赋予旗袍以民族性和中国特色的文化意义。从个人经验层面和社会层面对于女性形象的建构可以看到男性目光和男性倡导的作用,可以说新的女性形象是在男性倡导下建构起来的。这使中国女权文化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的经济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要控制人才竞争的“制高点”,就要大抓狠抓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知识的大普及。群众文化是进行社会教育的大学校,是向全民普及文化科学技术知识的一条最有效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认真研究一下群众文化在经济建设中的助力功能作用。一、群众文化的社会价值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  相似文献   

13.
女性的社会属性是被男权社会所规定的,这就造成了男女两性之间在正义方面的天然不公平性.现代女性文学书写具有两重属性,一方面她们利用男权社会的理论工具,另一方面她们又强调自身的特质.只有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女性文学中的叙事,才能对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正义地位有清晰的认知.正义既关乎社会秩序,更牵涉女性权利.进入当代,女性的社会权利、经济地位有了很大改善,但女性文学在公共领域内的不在场导致其公共话语权的缺失.女性文学又过分强调自我而割裂同男性的联系,更加剧了社会伦理的二元对立.在社会思潮不断变幻的今天,女性只有书写自我、挖掘特质,同时善用人类价值体系进行宏大叙事,在公共领域内彰显自我并与男性一样“在场”,与男性构成“我们”的共同体一起对抗男权社会的侵袭,才能实现对女性正义观和正义地位的现实构建.  相似文献   

14.
女性形象的文化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燕 《社会科学》2005,(12):105-111
女性形象决非女性本身,它是男性的一种文化构想物,是男性塑造者根据自己的体验、理解和欲求创造出来的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语言符号”。所以,这种形象不再被看成是单纯对现实的复制式描写,而是特定的社会文化心理的投射。在这种意义上,形塑者的深层心理及其所属的社会文化便构成了女性形象研究的重要层面。  相似文献   

15.
《说文解字》“女”部字的构建和内涵折射出古代先民的审美情趣、道德传统和文化观念等社会信息。通过对出现在经典文献和字书中的“女”部字进行研究和考证,认为女性在古代社会是一个特殊的、非主导地位的和非正统的非主流群体。具体表现在古代女性的名字称谓具有特殊性,表示女性构件的“女”部与表示男性的构字部件具有不平衡性和非对称性,古代女性相对于男性而言有极其苛刻严格的审美标准等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评价20世纪女性文学在社会、自然、文化层面的女性自我意识嬗变历程,女性意识经历了两次成熟期、两次异化期。成熟期:(1)五四时期女性意识由反抗封建婚姻的“人”的觉醒的外在性呈现于社会层面;(2)新时期女性意识以独立人格、社会价值的自觉追求呈现于文化精神层面。异化期:(1)“十七年”间女性文学以否定自然生理特征的“无性”的男性化认同于时代;(2)“后现代”的女性身体写作又以绝对的自然生理特征——“性自恋”和排斥男性的在场来张扬其话语的前卫性。女性意识具有特定文化语境中的历史含义。对女性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上的不同认同,使女性文学由现代到当代的演变中出现种种分裂、冲撞与彼此消长的曲折和偏离。  相似文献   

17.
现代女性普遍兼顾职业妇女和家庭妇女两种性别角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女性为摆脱双重角色的压力,倾向于放弃职业角色,选择“回家”。这体现了现代女性对自己生活方式的多元选择。但也有一种声音主张通过政策引导妇女“回家”,这是男性社会的一种怀旧情结。这两种性质的态度都反映出,职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协调发展是女性必须面对和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网络化与社会性别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性别是人与生俱来的生理特征 ,但性别的角色意识和行为特征则主要是由社会所塑造的 ,“社会环境与文化对性别的影响要比自然与生物的影响更大”1 。因此 ,性别结构不仅是一种人口结构 ,也是一种社会结构。在日益普及的网络化社会中 ,两性关系以及性别结构是否会受到网络的影响 ,网络社会的技术特征能否彻底改变女性以往居于弱势的社会地位 ,是人们经常探讨与关心的话题。虽然女性进入网络的时间要略晚于男性 ,但是女性网民占网民总体的比例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根据在线者人数统计显示 ,女性网民已由最初不足 1 0 %上升到 2 0 0 3年的 40 …  相似文献   

19.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将女性置于与男性相对的非人的地位上 ,女性主要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和传宗接代的工具而存在。她们的生活空间也仅仅被限定在家庭、家族之内 ,因而传统妇女文学所表现的大多是女性对男性的“发乎情 ,止乎礼仪”的单方面相思 ,即或有对男性哀怨也是“温柔敦厚”、无伤大雅的。只有到了“五四”这一妇女解放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对女性作为“人”的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启蒙 ,伴随着个性解放热烈呼声的对女性独立、自觉意识的热切召唤 ,首先唤醒了一批最早从睡梦中醒过来的知识女性 ,因此在中国文学史上中国女作家才第一次以群…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世界的经济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说到底则是人才的竞争。缺乏足够的人才,科学技术是难以发展的,经济上的振兴也将是一句空话。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当前我们广东省在四化建设中面临着人才缺乏的突出问题。如何解决这个当务之急,是研究我省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解决人才不足的根本途径,当然必须抓紧各级各类教育,搞好智力开发。除此之外,我以为利用我省地处沿海,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的优势,积极地从海外引进人才,特别是从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广大华侨和港澳同胞中吸引各种我省急需的科技、经济人才,也应成为我省人才开发战略重点之一,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并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