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末农民大起义中,李自成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 李自成自潼关原之战失败后,被困于商雒山、鱼腹山,休养生息,积蓄力量,总结革命经验,1640年(崇祯十三年)从巴西突围,第二年进入河南时提出了这个口号。这个口号一提出便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执香迎导,远近若狂”。农民起义军声威大  相似文献   

2.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革命,是我国封建社会规模最大的农民阶级推翻地主阶级权力的革命。在这场革命进程中,封建统治阶级在残酷镇压的同时,还利用糖衣炮弹腐蚀瓦解革命队伍,这是地主阶级反对革命的一个重要手段。李自成农民军与地主阶级的腐蚀与反腐蚀的斗争,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今天,我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李自成农民军反腐蚀的经验教训,对于深入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批判林彪“诱:以官、禄、德”,阴谋复辟资本主义的罪行,自觉抵制资产阶级的拉拢和腐蚀,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采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鼓动工作,来揭露封建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批判封建制度的黑暗统治,宣传农民军“割富济贫”、“均田免粮”的革命思想、主张和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它在中国农民革命  相似文献   

4.
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陕西米脂人。贫苦家庭出身,“幼牧羊于邑大姓芪氏,及长,充银川驿卒,善骑射……”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陕西北部“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农民无以为生,纷纷起义。李自成和伙伴一起参加了王嘉胤起义军,后来投奔“闯王”高迎祥,号称“闯将”,自率一军。他生活艰苦朴素,,作战勇敢,深得起义战士的爱戴。1635年1月,农民军十三家七十二营的领导人聚会河南荥阳,商讨打破明朝围攻农民军的对策。李自成提出了“分兵定所向”的战略计划。他说:“一夫犹奋,况十万众乎?官兵  相似文献   

5.
李来亨,陕西清涧人。少年时在陕北参加明末农民大起义,跟随李自成转战南北,英勇杀敌。李自成牺牲后,作为大顺军主力部队的重要将领和后期的统帅,李来亨继续高举农民起义的大旗,坚持武装反抗满族贵族集团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奴役政策,反对清王朝的军事镇压和“招抚”阴谋,勇敢战斗,宁死不屈,表现了起义农民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成长为一位杰出的农民革命领袖。  相似文献   

6.
李来亨,陕西清涧人。少年时在陕北参加明末农民大起义,跟随李自成转战南北,英勇杀敌。李自成牺牲后,作为大顺军主力部队的重要将领和后期的统帅,李来亨继续高举农民起义的大旗,坚持武装反抗满族贵族集团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奴役政策,反对清王朝的军事镇压和“招抚”阴谋,勇敢战斗,宁死不屈,表现了起义农民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成长为一位杰出的农民革命领袖。  相似文献   

7.
《明史》卷三○九列传一九七谓: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打偃师,“屠城而去”,百姓“死难者众”。至今洛阳偃师一带民间仍流传着一种异乎平常的说法:“屠城那回(按指公元1642年即明朝祟祯十五年李自成最后攻占偃师县城之时),偃师可惨,县城十字街头丢下元宝也没人拾……。”言下之意是说李闯王领导的起义军把人都杀光了。本文据一份地志史料专为此事作辨,以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编撰的《偃师县志》,关于李自成农民军多次围攻和占领偃师的情  相似文献   

8.
“均贫富”是宋代农民起义军提出的一个纲领口号。农民提出这个口号,标志着农民战争的反封建性更加深入了一步。认真研究这个口号,对于了解我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是很有意义的。在我省所编中学历史课本中,也把这个口号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进行了讲述,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课本限于篇幅,对这个问題不可能详尽的阐述,在此我作一些补充,望同志们指正。公元993年(淳化四年)春,王小波在四川青城(成都西北)领导农民发动了武装起义,并响亮地提出“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辈均之”(《隆平集》卷二十)的口号。这个口号得  相似文献   

9.
宋献策是李自成农民军的重要领导成员之一。谈迁《国榷》卷100、彭孙贻《流寇志》卷9等都载: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国大顺时,以宋献策为军师。《国榷》卷102记崇祯十七年七月事又云:“是月,李自成大封贼党,开国大军师宋献策□□侯。”(中华书局标点本,页6134) 关于宋献策的下落,清初几种专门记述明末农民起义的史书里,没有明确记载。在近人的有关撰著里,目前流行的一种说法,说他是被清军俘虏后不屈遇害的。  相似文献   

10.
李自成农民军何时占领河南全省?现在中小学通用教材历史编写组编写的《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教学参考书》所附录的《明末农民战争大事年表》中说: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起义军占领襄阳。河南全省及湖北大部地区归农民军控制”。 (第119页)。此种说法,还见于解放后以及近几年来的一些论著之中。  相似文献   

11.
襄城战役是李自成农民军几个著名战役之一,它继项城战役之后“再破秦师,获马二万,降秦兵数万,威震河、洛。”(《明史纪事本末·李自成之乱》) 但是,诸有关史籍中对于襄城战役日期的记载很不一致。大致上有两种不同说法:一为崇祯十四年十一月说;一为崇祯十五年二月说。现将有关记载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2.
史籍中的纷歧记载与当前的不同看法 关于李自成农民军于崇祯十三年(一六四○)何月突入河南的问题,在清代有关的诸史籍中,往往根据传闻或推测从事,因而记述纷纭,莫衷一是。 一说李自成军于崇祯十三年九月间进入河南。此说在清代官私诸史册中最为盛行。顺治十五年刊印的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记载:“十二年(按当为十三年)九月,  相似文献   

13.
康熙初年清朝政府对“更名田”的立法是清朝前期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对于这一立法的评价,史学界历来持肯定态度,有些同志认为“可以作为废除皇有或官有的土地所有制去看待,……是经过明末李自成等农民反对大地产的斗争的趋势”,因而“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对此,我们的意见不尽相同,兹试论如下。  相似文献   

14.
弘光政权是明崇祯朝被李自成农民军推翻之后第一个南明朝廷,它与清朝和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并存,最终为清朝所灭。为什么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胜于对手以及据长江之险的南明弘光政权在短短的一年就灭亡了,而清朝为何战胜了比自己强大的对手?经过对双方的用人政策、吏治和惩贪政策、赋税政策以及治军措施,进行比较分析,不难看出,弘光政权的政策具有腐朽性,清朝的政策具有进步性。  相似文献   

15.
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大起义,是我国古代农民战争史上一次具有空前规模的农民革命运动。这次起义几经挫折,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由郧、均进入“大旱荒,人相食”,“土寇蜂起”的河南地区后,使节节走向胜利,由豫入陕,由陕入晋。终于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攻入北京,取得了推翻统治达二百七十六年之久的明王朝的伟大胜利。其所以能胜利,就在于李自成当时能根据大起义的形势,救民于水火,提出了“均田免粮”、“平  相似文献   

16.
史书里所述李自成农民军中李岩,吸引着不少人的注意。近几年来,我国有关明末农民起义的著书、论文以及历史教材、《辞海》(历史分册),对于李岩,大都有所评述。尽管,在对李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评价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分歧,但是,论者大都说李岩是河南杞县人,是明朝兵部尚书、魏忠贤党羽李精白之子,说他在加入李自成农民军前,曾在杞  相似文献   

17.
对明宗室采取以诛杀为主要内容的打击政策,是李自成起义军的一项重要举措。起义军在所到之 地,怀着对明宗室的深化大恨,给予明宗室以严厉打击,并使这一社会阶层由此而衰落下去。李自成对于 明宗室的政策,反映了当时广大农民的心愿,对于铲除腐朽的明宗室势力,动员民众起来进行反抗明王朝 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加区别的诛杀政策,在策略上也有所失。  相似文献   

18.
《水浒》问世以来,被许多人看作“军事教科书”,对农民义军的作用尤为明显。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中,就有数十人袭用《水浒》人名和浑名。李自成“奉天倡义大元帅”称号,即由《水浒》“替天行道”蜕变而来。明末农民军中的“三十六营”、“七十二营”,便是仿效《水浒》中“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的组织形式。清人刘銮在《五石瓠》中说:“张献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话语中,“赶考”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概念。毛泽东在总结李自成所领导的农民革命的兴衰成败中提出赶考话语,并提出“我们决不当李自成”,坚持“两个务必”。习近平高度重视毛泽东提出的赶考话语,提出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坚持“三个务必”,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习近平以史为鉴,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赶考话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结合”。  相似文献   

20.
16 4 4年是中国历史上天翻地覆的一年 ,清八旗军与李自成大顺军几经交战 ,终于问鼎中原。大顺军之所以不敌八旗军 ,除了李自成决策层综合素质欠缺与大战略失误以外 ,也与其不注重军器作战方式的变革 ,如包括红夷大炮在内的火器的制造和大规模的使用有关。而清统治者的军事政策却恰恰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