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闫璘 《青海社会科学》2009,(3):114-117,135
本文通过文献记载和实地考察,以大通县明代烽火台为主,论证了大通县明代烽火台的类型、建筑形制、功能等,总结了大通县明代烽火台的特征,对研究我国的筑城发展史以及古代的战防思想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有明一代是中国古代屯田史上最称发达的时期。自洪武至崇祯,历代屯田均以“九边为多,而九边屯田又以西北为最”。现将地处西北重地的宁夏屯田作一述论,既可了解宁夏屯田的状况,又可概观西北乃至全国屯田的一般状况。明代之宁夏屯田,就其分期与制度来讲,与全国各地的屯田无大区别,但又有其特殊点。就有明一代屯田的分期而言,史学界均奉王毓铨先生《明代的军屯》所提出的观点:“洪武、永乐间各种制度都比较严明,而且这个时期正在大兴屯田,也是明代军屯最盛的时期。”“宣德以后日趋隳坏,到万历年间,屯军逃亡,屯田抛荒。”这一分期法系针对全国军屯而言,是合理的和科学的。而宁夏屯田的分期是否也如此呢?我们认为,宁夏的屯田可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明代 ,宁夏镇生态恶化 ,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大规模屯垦、过度放牧、砍伐森林和焚烧草场。该文提出今后宁夏农牧业生产要以史为鉴 ,生产规模应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 ,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 ,国家和地方应加大对农牧业生产和生态治理的投入。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居住环境,是直接地(物理化学条件)和间接地(食物链港作用的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最错综复杂的结合。一方面人类居于主动的地位,不同的居住形态是不断地被认识、创造、利用、改建和保护的对象的反映。另一方面,居住环境又经常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性和地域差异。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通过社会和生物这两条途径进行的。原始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无论是穴居野处、采集狩猎、种植饲养,还是兽驮舟行,都与特定的地理环境有关,都是利用或适应一定的地理环境条件。由于人类所创建的人工居住环境能够减免自然因素对人的直接影响,所…  相似文献   

5.
明代的宁夏镇属九边重镇之一,军事地理位置颇为重要。由于明政府的财政严重依赖于盐政,这就使得宁夏的边储也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仰仗于盐政。有明一代盐法变化颇大,就边储而言,最成功的当属食盐开中制。随着盐法的变化,尤其是在余盐买补制确立及叶淇变法之后,明政府财政收入不断萎缩,直至赤字,而宁夏镇的边储亦随之日渐空虚,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明政府的边防力量。  相似文献   

6.
胡侍(1492—1554),明代中期诗文作家,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官至鸿胪寺右少卿。与“前七子”中的何景明、康海友善,有多部著述传世。前人关于其籍贯、字号的考订过于简单或存在偏颇,关于“夺秩编民”后的“诏复”问题多从古人之说,未进行深入辨析。通过考辨可以确定:胡侍籍贯宁夏;字承之;号蒙谿(溪)、蒙谿(溪)山人、蒙谿(溪)胡子、蒙谿(溪)子等;在34岁被夺秩编民后,再未复职。  相似文献   

7.
为了防御蒙古势力南下,明政府除采取设立“九边”、迁都北京、修筑长城(边墙)等措施以加强北部边防外,自永乐年间开始,明朝军队每年都要例行性地出边“烧荒”。“烧荒”的主要内容是烧草,但是烧荒的实施时机、实施范围、路线等都有一套完整的制度。本文试对“烧荒”在宁夏镇的实施作一考论。  相似文献   

8.
三关口,位于今宁夏永宁县西北,是贺兰山沿线贯穿山体并连接山体两侧的重要山口之一。明代为了抵御蒙古贵族扰掠,曾在此口内修葺、增筑三道关隘,故俗称三关口,也是明代宁夏西线重要的关口之一。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明朝灭亡,此处关隘失去原有的防御作用而日渐颓败,到今日其名称、位置等已有歧义,先前有学者认为此处仅有两道关墙。本文在立足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文献等对此关隘、长城作了梳证,证实此处三道关墙至今尚存,且位置、作用等与先前学者所识有异。  相似文献   

9.
春秋战国时期,宁夏境内分布着一种典型的考古文化遗存,即现在考古界和学术界所称的“北方系青铜器”。这种文化的发现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迄今为止,在宁夏南部和中部发现、发掘和清理的各型青铜文化墓葬一百多座,文化分布地点近40处,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各类质地的器物,其文化内涵既展示了“北方系青铜器”文化的一般特点,又显现出了独具一格的浓郁区域特征,从而使本地区一跃成为该文化分布、发现和研究不可逾越的区域,为中国北方青铜文化增添了新的类型。  相似文献   

10.
区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理环境基础上,居住其中的人口群体所具有的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典籍及相应的社会心理特征。文化融合则指:不同文化之间碰撞——冲突——理解——选择——适应乃至融合的过程。元代宁夏区域文化是一种具有混生特色的区域文化,它主要包括中原文化、漠北文化、西域文化及遗存的西夏文化;它们由各自的人口主体携带进入宁夏及周围区域。由于元代宁夏区域人口的大规模变动及政治、军事等原因,其文化载体常处于不稳定状态,导致不同文化在宁夏地域的碰撞、融合,从而产生具有混生特色的元代宁夏区域文化。  相似文献   

11.
作为明代九边重镇之一的宁夏镇 ,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在明代的西北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1978~ 2 0 0 3年间大批与此有关的学术论文问世。对明代宁夏的政治研究中 ,军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政策及其他所占比例较小。对明代宁夏经济的研究 ,涉及屯田、官牧、水利、马政马市、农牧业、土地、西北城市、粮食作物等 ,研究面较广。对明代宁夏文化的研究 ,则集中在佛教、方志、教育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有关明代宁夏镇屯田的几个问题刘菊湘屯田是明代宁夏镇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这种形式是以国家控制土地为前提的。明代宁夏镇屯田虽有专文论述,但值得商榷和探讨的问题还很多。笔者仅就明代宁夏镇电田的起始时间、类型、剥削量、屯田状况及其每况愈下的原因谈些浅见。不妥...  相似文献   

13.
14.
经济文化类型原系苏联民族学家托尔斯托夫·列文和切博克萨罗夫子本世纪50年代提出,强调地理环境对于物质文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本文将此概念引伸为史前时期特定区域人口群体在一定生态基础之上的生计方式和物质文化特征的总和,并以两种形式划分之:农耕文化、畜牧文化。新石器时代中后期在宁夏境内因区域生态环境不同而产生的两种经济文化类型是:南部黄土高原地带的以马家窑、齐家文化为特征的农耕文化,北部平原地区的以细石器文化为特征的畜牧文化。需要说明的是,在每个区域生态环境中所存在的仅为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15.
明代宁夏镇花马池守御千户所设置时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明代宁夏镇花马池守御千户所的设置时间,史料记载多有抵牾,分为成化十五年、弘治六年与弘治十五年三种情况,从而造成后人涉及到此问题时,引用多有不同,为此有对其进行考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
明代宁夏镇"哱拜之乱"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万历年间 ,作为“九边”重镇之一的宁夏镇与河套蒙古各部战事不断。拜之变就是明朝以镇压叛乱为核心 ,对河套、松山地区蒙古诸部犯边活动的反击。拜于万历二十年策划兵变 ,其间 ,因与河套蒙古相互勾结而导致战争性质的复杂化以及战争规模的扩大。明政府为此耗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历经 8个月 ,才平定了这场被称为“万历三大征”之始的“拜之乱”。虽然这场战争以明朝的胜利而告终 ,但在平定兵变的过程中 ,明政府的边政弊端和腐败明显地暴露了出来 ,战争极大地削弱了明朝西北边防的战略防御功能 ,同时也给宁夏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7.
台湾本明代《宁夏新志》伪作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成文出版社于一九六八年三月,影印出版了一部《宁夏新志》(“中国方志丛书·塞北地方第八号”,以下简称“台本”),并注明是根据明代抄本影印,撰修者为胡汝砺。众所周知,《宁夏新志》为宁夏地区现存第一部方志,成书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由宁夏巡抚王洵主修,乡儒进士胡汝砺总纂,明刻板现藏宁波天一阁(以下简称“阁本”),各家史志目录书均有收录。据清乾隆《宁夏府志》后序追述:《宁夏新志》系“弘治辛酉,巡抚工公珣修之,郡人胡大司马汝砺笔也”。今天一阁之《宁夏新志》刻本,前冠王珣序  相似文献   

18.
特定历史背景下人群的流动形成了流寓文学,尤其是文人谪戍与文人官员异地为官。流寓文学是地域历史与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梳理明代《宁夏志》、《嘉靖宁夏新志》、《嘉靖固原州志》、《万历宁夏志》关于流寓文学的记载,可理清明代宁夏流寓文化的类型有宗室群体、与宗室相关联的朝廷高层文化人、谪戍群体、从事管理的各类文化人群等,他们上自朝使,下至入幕文人。《嘉靖宁夏新志》里已专门罗列了流寓一类,明确记载了谪戍宁夏有代表性的文化人及其谪戍的原因。流寓人群与地方文化生成关系密切:一是移民生成地域文化,二是流寓人群带来地域文化之繁荣,三是留下了延生的文化根脉,四是体现了特殊的时代性,五是流寓人群直接彰显地域文化的特殊性,深层影响着地域历史与人群的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19.
一 谁说高墙深垒,只是海市蜃景天上有?人间奇迹的万里长城,就庄严肃穆、雄视八方地巍然屹立在咱们中国的大地上。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宦乡  相似文献   

20.
马桂英 《兰州学刊》2007,(12):177-180
长城是冷兵器时代人类发明的卓有成效的军事防御工程.文章通过对我国长城特点的分析及两千多年来长城位置的变动相关因素的探寻,揭示出长城位置变动所折射出的历史时间自然环境变化,以及社会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