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孔子创立“以人为本”的儒家学说,主要体现在他编辑成书的“六经”及其弟子们编辑的《论语》等媒介体系中。孔子通过编创一系列媒介结构,促使其人文主义思想整体地、广远而持久地传播开来。在两千多年的时空里“人以文传、文以人传”,不断开发人文力量,在一代又一代的人文继承与创新过程中,推动着社会文化与时俱进。孔子开创的儒学传播之道及其开发的人文力量,是富有中国特色的软力量。在现代世界多元多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总体结构中,儒学与其媒介开发之力,更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轻视的一种软实力。  相似文献   

2.
学术集刊是学术研究机构或学术团体与出版社相互合作过程中创造生成的一种具有较高学术品位的连续性或不连续性的刊物,是出版传播行为在学术依托过程中的一种自我创新和学术研究领域的有效延伸,也是一种具有双赢内涵的出版传播。这类刊物具有的编辑特色是:编选论文篇幅大,学术水平和学术质量高;专业特色突出,学术影响大;刊风端正,以研究内容的学术质量决定稿件取舍。学术集刊形态出版传媒的创构在为文化创新增添新的媒介元素的同时,也生成了一种既有别于书籍也不同于期刊的具有交叉性的出版传播新形态和新类型。把学术集刊与期刊两种文化传媒并重建设,有利于出版传播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创造了新的生长点和增长点,从而丰富了编辑出版文化的内涵和创新了编辑出版文化的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3.
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作为传播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的学术媒介,在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上与社会公共生活密切相关。在以数字化逻辑为基础的融媒时代,从媒介生态的系统视域出发,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可通过作为交互式主体保持"学者"与知识分子之间的身份张力、作为理性化主体促进"学界"与跨界之间的社会能量流通、作为话语性主体提升从"学术"研究到社会实践的综合效应来参与公共性建构;人文社科期刊公共性建构的强化路径是以学理性批判来介入社会公共议题,发挥编辑的媒介间性作用,并在社会系统中引入期刊评价的媒介生态维度。  相似文献   

4.
模因理论重点强调了文化在传播中的"变异、进化",突出文化的变异性特点。从口语传播、拼音文字、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和网络等媒介形式,总是随着满足社会文化传播需求而不断发生变异。文化模因是通过保存、模仿的方式得到辐射性传播,而媒介是文化得以扩大传播的载体工具。编辑通过构建各种符号模式,创造出新媒介,从根本上推动着媒介的传播、变异和进化,为传播"大文化"提供必要的承载工具。  相似文献   

5.
学术期刊编辑只有具备深厚的人文意识,才能在工作中以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对学术作品加以审视,对时代精神加以把握,发挥好明是非、求真理、弘扬学术、传播先进文化的积极功能,担负起营造健康人文生态的责任。学术期刊编辑应具备的人文意识包括:关怀意识、求真意识、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等。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的编辑学研究,60年来学科理论不断深化,媒介视野逐渐开阔,从学术理论到方法技术均有不少新的发现。主要是发现了编辑学的专业普遍性与媒介贯通性、编辑活动的主体和主体性、编辑活动的"主体间性"特征与编辑科学的学理、编辑活动早于出版活动并大于出版活动。编辑建构的"媒介间性"特征、编辑学与出版学的学科链,及与新闻学、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及其技术控制之间的相互关系,初步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编辑媒介学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7.
朱熹是继孔子编创"六经"图书结构之后,出现于南宋的又一位编辑大师。他通过编创《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近思录》等,开创了双重的"四书"图书结构。他将中国传统儒学体系推进到一个新的理学高峰,并影响其后880多年。这个图书结构的缔造成功,一是得力于嵩伊河洛大量"中原文献之传",二是得力于北宋众多学子特别是北宋"四子"理学研究的创新。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上,形成了儒学"中兴"与文化"转型"的局面。但因宋代"变法"与"守持"、复兴统一与抱残独撑的朋党权力斗争,绑架了学术论著的编辑出版,特别是南宋庆元年间政坛引发的对程朱理学的攻讦挞伐,造成了宋元明清以来史上精神焚坑式的编辑出版学案。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中国的传播学和传媒学领域里,"泛媒体论"是一个司空见惯的学术思潮。在学术著述和高校教材中,"泛媒体论"就是将技术性的信息栽体或者将互联网的技术衍生物泛化为"体制性、机构性的媒体"的一种学术话语现象。中文学术话语体系中出现的"泛媒体论","跨语传播"是其文化背景,西方传播学是其理论根源,互联网扩张是其技术根源。在"新技术革命"的语境下,"新媒体"是"泛媒体论"对媒介形态和信息方式的一种误读,正是这种误读却加深了"媒体"概念被泛化的程度;在"新媒体革命"的语境下,"自媒体"则是"泛媒体论"转译"wemedia"或"wethemedia"等学术命题所生发出的一种"零概念"性"伪媒体",旨在夺取"媒体话语权",进而危及合法的"传播体制"和稳定的"传播秩序"。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传播技术及其传播理念的发展,可以在国际传播和媒介融合背景下对“媒介事件”进行理论申发——升华为“全球媒介事件”。全球媒介事件是指通过新媒体、电视、报刊等各种技术媒介,在国际主要媒体有持续重要报道的全球性事件。伴随现代媒介的变迁,全球媒介事件表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议题充分世界化,各种技术媒介相互联合,与国家形象密切相关等等。全球媒介事件可以分为重大突发事件和提前策划两个类型,其对国家形象一般分别会产生消极或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基于媒介融合视角阐明提升统战文化传播效度的实施之维。从媒介多元化削弱了统战文化信息传播的"中心性"、弱化了统战文化信息传播的"主流性"、降低了统战文化信息传播的"稳定性"、减少了统战文化信息传播的"权威性"等方面分析媒介融合环境下统战文化信息传播面临的挑战,进一步阐述了媒介融合环境下统战文化信息传播面临的优化传播内容,实现信息登载与阅读的"零时差";消除时空限制,拓宽信息传播与影响的覆盖面;创新阅读体验,提升受众的信息获取质量;顺应发展需求,提高统战文化工作的效果等机遇。在此基础上提出统战文化工作新思维培育、统战文化工作队伍新媒介素养培养、统战文化工作载体创新、统战文化工作媒介生态环境优化等路径,以有效提升媒体融合环境下统战文化传播效度。  相似文献   

11.
编辑素养问题是出版界和传媒界一直都在探讨的问题,时代在不断地发展,编辑的素质也在不断地提高。编辑是传承文化的关键角色,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编辑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功夫"。文章从编辑的选择、智化、创新、把关及角色转型等几个方面分析论证编辑"功夫"。  相似文献   

12.
晚清翻译小说的修辞策略有着较明显的"后现代"色彩。作为作者—译者与读者之间进行交流的中介,当时的书刊发行对这种"后现代"修辞的兴起产生了直接影响。书刊编辑的视野决定了晚清翻译小说对原著及原作者的关注程度,书刊定位使翻译小说经常成为"可写文本",而书刊读者接受水平的差异性则使翻译小说的意义不断"延异"。晚清书刊成为翻译小说实现"双重解构"的重要推手,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直接相关。随着时代语境的变化,这种"后现代"修辞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逐渐被"现代性"规训。  相似文献   

13.
从本质上说,编辑实践即是编辑主体对编辑对象的一种审美活动,一种审美体验,学术期刊编辑也不例外,其审美活动可说是一种综合性的创造性劳动,构成一个多因素、多维度、多层次的系统的编辑审美机制。  相似文献   

14.
高校学报学术质量与学报青年编辑学者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学术编辑 ,高校学报青年编辑应该努力培养学者所具有的主体意识与能力。学报青年编辑学者化培养一定的学术涵养 ,有助于促进高校学报学术质量的提高。编辑理论与编辑工作既有统一性亦有分离性 ,而且学术研究亦不排斥多学科研究的可能 ,学报青年编辑学者化应首先培养某一学科专业的学术涵养并兼及编辑学涵养 ,这与做编辑“杂家”并不相同。学报青年编辑学者化的实现需要编辑之于学术研究付诸更大的努力 ,同时在青年编辑的进修、科研等方面应力求制度化。  相似文献   

15.
"四经二纬说"中的"四经"指六书中能够造字的前四书(象形、象事、象意、象声),"二纬"指不造字的后二书(假借和转注),这是第一次对传统六书的科学分类."四经二纬说"是受宋明"转声说"和班固"四象"之名的启发提出的,它对清代戴震"四体二用说"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林强 《东方论坛》2008,(5):36-42
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文学的生成是在读者、编者、作者三者交互作用中形成的。施蛰存平民化的编辑理念形成了《现代》杂志的读者批评空间。这个独立平等的读者空间养成了读者的文化认同,并挑战着作者和编者的权威。在与编者、作者的交流中,读者参与了现代派文学的话语建构。  相似文献   

17.
刘勰《辨骚篇》列于《文心雕龙》“文之枢纽”之总论 ,是第一篇全面而高度评价《楚辞》之专论。然龙学界却普遍认为“博徒”与“异乎经典”之“四异”皆为贬词。其实不然。它们恰恰是充满感情色彩的褒美之词。《楚辞》之所以能够博得“《雅》、《颂》之博徒、词赋之英杰”之美誉 ,关键是因为它“取熔经意 ,自铸伟辞”的通变创新精神。刘勰由此而归纳出“执正驭奇”的文学创作原则 ,迄今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编辑工作可以用"为他人作嫁衣裳"为其精神指导,但这不应该被视为编辑工作的性质,也不能涵盖编辑工作的全部内涵。学术期刊编辑要积极提高工作的自主性,开发自身的创造力,更好地实现自身独特的价值,为推进并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尽一己之力。  相似文献   

19.
计算机的全面介入已经带来了出版界的一次革命。对于社科期刊而言,计算机给作者以新的研究技巧,给编者以新的编辑模式,给出版者以新的发行渠道,给读者以新的阅读媒体,这一切都正在赋予期刊一个全新的面貌。这些革新虽然大多表现在方法和形式的层面上,但它们必将带来期刊编辑、出版观念的变革。  相似文献   

20.
策划:现代编辑活动的全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策划是编辑活动中的重要环节 ,其重要性在出版事业产业化过程及高新技术手段的应用中日益凸现出来。做为现代编辑活动的全新模式 ,它具有特定的本质特征和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编辑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 ,转变观念并提高自己的素质 ,适应这种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