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很多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西南大后方的人口也发生了巨大变迁,其变迁缘由包括战争、灾荒、经济、政策法规导向、婚姻、家庭、谋生、求学、国际迁移等等,其中战争是中国西南大后方人口变迁的最根本原因,灾荒、经济、政策法规导向、婚姻等原因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对西南地区现代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年抗战期间,内迁至西部的高校近百所.内迁高校给西南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新式的教学方式方法、受过西方文明熏陶的知识分子等思想资源与人才资源,直接参与了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工作,对西南地区人们思想观念、教育、经济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3.
由于战争的破坏,加上战时内迁高校教师群体的收入锐减、实际购买能力的低下,及迁入地房屋资源供应的相对不足,内迁高校教师群体住房困难、问题严重。虽然国民政府加强管理,采取补助措施,制定内迁高校教师的保障政策,教育部也拨巨款救助各级教员,但由于战时国内经济状况的恶化,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依旧杯水车薪,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内迁高校教师的住房问题,战时整体教育状况在退化。同时,内迁高校教师群体在艰苦环境下,延续了中华文明的火种,为改变东西部文化教育不平衡的状况和抗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迫于战争压力采取了一系列的“转移”政策,包括工业、人口、教育及其他各种社会要素的内迁,形成了一个现代化导向的西进运动,对西部不发达地区的社会发展起了极大的整合与促进作用。同时也对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格局作了相对调整。内迁运动尽管带有被动和暂时的特点,却在某种意义上造成了历史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6.
抗日战争时期工厂内迁与大后方工业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温贤美 《天府新论》1992,(3):77-81,26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重心的西移,西南大后方从文化边缘走向文化中心。抗日救亡的特殊历史环境使大后方文化发展呈现出救亡与启蒙的双重性、更大的包容性、中外文化的互动性。大后方抗战文化发展,保护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西南地区播下了文化种子,有力地推动了西南大后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人口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大后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兵工企业内迁,是上世纪30年代中国历史上那场空前规模内迁运动的重要部分。深入考察兵工企业内迁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我们发现,这场搬迁是有准备、有计划、有组织、有秩序的,不能与民用工业企业内迁组织混为一谈。可以说,一方面,它是中国人民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战火而被迫进行战略撤退的无奈之举;另一方面,它也是中国人民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侵略而主动进行战略转移的作为之举。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在工矿业内迁对云南产生影响的问题上,同样依据史料,但不同的作者得出了不同结论。有的作者认为:使“云南的工业发展也很快”;而有的作者却认为,内迁对云南“当地的工业发展影响不大”。本文认为:依据史料得出结论,不仅要看工矿业内迁云南的数量,更要看其产生的经济效益。抗战时期,云南人民也不遗余力地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抗战初期工厂内迁的剖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战初期,中国沿海部分工厂向内地迁移。南京政府对内迁缺乏周密规划,造成内迁中诸多困难,工厂内迁和科技人才内流重新造成了中国新工业的基础,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得以继续。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爱国救亡艺术家由沦陷区撤到西南大后方,使桂林成为大后方抗战文化活动中心之一,出现了文人荟萃、艺术繁荣、作品丰硕、出版兴盛、艺术活动频繁的繁盛景观。桂林抗战文艺的繁盛,促成了桂林"文化城"的美誉。  相似文献   

12.
抗战大后方歌谣调查研究是针对抗战大后方历史的一项基础性专题文献考察探索。一方面,用历史眼光来探析抗战大后方歌谣不断演化的历史概念;另一方面,从历史文献保护的视角来探讨抗战大后方歌谣文献整理的紧迫性、必要性及其开发利用的历史需要和时代需要。同时,论述了抗战大后方歌谣的政治威力、艺术魅力等历史影响,并揭示出抗战大后方歌谣搜集整理与研究探讨中出现的词曲分离、视野屏蔽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在职教领域锐意兴革,如增设国立职业学校,添办技艺专科学校,创设初级实用职校,增加中等技术科,举办各类短期职训班,推进建教合作,改进教学实习,分区辅导职业学校等等,中国的职业教育非但没有因战事而荒厥,反而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获较大发展。  相似文献   

14.
沈娟 《重庆社会科学》2013,(10):107-113
抗战全面爆发后,徐悲鸿随中央大学西迁重庆,足迹踏遍整个西南地区乃至东南亚诸国。经过八年抗战血与火的历练,他完成了他艺术思想的历史性嬗变从着眼历史到立足现实的创作实践,从而赋予他艺术具有革命时代意义的活力,以及给中国美术界人物画带来本质的变化。在抗日救亡的大时代和社会大动荡中,徐悲鸿通过艺术活动及艺术创作来完成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支持大后方如火如荼的抗战美术活动。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党的干部教育是顺应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干部队伍自身建设的需要而广泛兴起和发展的。《共产党人》是抗战时期中共中央主办的专门研究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党内刊物,刊登了大量党关于干部教育的决定和指示、研究性论文和干部教育通讯,有力地推进了党的干部教育的政策制定、理论解读和实践开展。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切实把社会各阶层青年纳入到中国共产党的战时轨道,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国统区、沦陷区展开了全面的青年动员工作。在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成立青年动员工作领导机构,建设、发展和巩固根据地;在国统区,发动了广大青年推动和支持国民政府坚决抗战,争取民主,促进抗日青年统一战线;在日占区,秘密发展抗日青年组织,动员青年与日本法西斯和汪伪政权展开英勇机智地斗争,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康小怀 《兰州学刊》2009,(5):207-210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公营工厂,边区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在对工人待遇方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改善劳工物质条件,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工资发放形式,适时调整工人的工资,使工资与物价水准基本平衡;同时,多方面为工人着想,对工人家属及女工实行优惠政策;加上工人具体待遇同中有异,对技术人员给予更高待遇等,安定了工人的生活。工人们的待遇得到了提高,生活有了保障,生产积极性也空前高涨,对缓解边区经济困难,发展边区工业,争取抗战胜利起到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8.
抗战初期国统区的妇女运动以抗日救亡为中心目标 ,以团体活动为主要特色 ,在中国妇女解放史上占有重要一页。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执政的国民党通过拉拢大学教授入党、在高校中设立党部及对出国教授进行政治集训等方式,加强对知识精英的操纵和控制。但大学教授在国民党化过程中种种表现只能看做是其拥护抗战的政治姿态,并不能说明教授已经成为国民党忠实的追随者,从结果来看,大学教授的国民党化也并不成功。  相似文献   

20.
抗战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现阶段有关抗战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战文化本体、抗战精神、中国共产党与抗战文化、区域战时文化、战时社会思潮与学术、战时文艺、战时教育与文化名人、抗战文化遗址保护和利用等多个方面。回顾这些成果,有助于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推动抗战文化研究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