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58年中苏军事合作的失败是20世纪50年代影响中苏关系的标志性事件。但若笼统地把这一军事合作的失败归因于国家主权问题,则显武断。本文认为,造成中苏军事合作失败及其中苏关系恶化的根本因素有二:第一,随着中国革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中共领导人日益要求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探寻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第二,由于中苏两国处于不同的国际环境和国际地位,以及中苏两党处于历史进程的不同发展阶段,从而导致了两国对国际政治现实截然不同的理解与认识。以及中国革命哲学核心地位的确立和苏联“三和”路线的推行。表现在实践中则是自1957年以来中苏两国在内外政策上的分道扬镳。可以说,这些内在因素又通过赫鲁晓夫在执行对华政策时的不谨慎和毛泽东对主权问题的高度敏感之间形成的巨大反差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发展中苏两国的经济贸易关系,对双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89年5月,苏联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访华,标志着中苏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新的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发展两国经济贸易关系,以利于两国的经济发展,引起了普遍的关注,也成为世界各国中苏问题学者极为重视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3.
四十年代中苏关于苏联势力撤出新疆问题的交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论述了中苏关于苏联在新势力撤退问题的谈判经过及其原因和后果.1942年新苏关系恶化后,中苏开始就新疆问题进行交涉,新疆方面和中国中央政府各有分工.1944年春苏联势力全面退出新疆,新疆自民国以来第一次完整地纳入中国中央行政管理的范围.但却给新疆经济带来了严重困难,同时也使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4.
50年代的中苏关系可谓风云多变。建国之初,在中苏两国总体战略一致原则的指引下,双方均能够在利益冲突中做出相应的妥协与让步,从而使中苏关系得以平稳发展。然而,50年代中后期,由于中共领导人逐渐背离了建国初期较为稳健的国家发展战略,随之推行了一条激进的国家发展路线,最终导致中苏两国总体战略的背道而驰和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由此可见,中苏两国总体发展战略由协调走向对抗,是影响中苏同盟裂变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5.
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学术界历来见解不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中国在这一双边关系的巨大裂变中扮演着积极而主动的角色。中苏同盟曾为中国的安全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帮助,然而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经济建设成就的初步显现,为了彻底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为了创立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领导人不惜与昔日盟友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6.
论中苏同盟的起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考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中共与苏联关系的发展及新中国领导人与斯大林谈判的历史过程。作者认为,中苏结盟是在双方不断协调战略利益关系并解决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中完成的。1950年2月14日《中苏同盟友好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苏双方正式结盟,为尔后十余年中苏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苏联领导人在中苏结盟过程中的行为也为后来同盟的破裂埋下了种子。  相似文献   

7.
抗战前期,苏联基于自身国家安全的考虑,决定秘密军事援华,援助中国兴办各类航校,为中国空军培训人才,坐落于中国中苏西北国际通道与苏联交界处的伊宁航校就是其中的典型。该校从训练物资、教官、行政管理,到教学计划和内容完全依赖苏联援助。然而,由于伊宁航校位置的特殊性,以及全方位对苏联援助的依赖,航校兴办困难重重。伊宁航校的遭遇反映了当时中苏关系的微妙变化。不过,苏联教官在航校兴办过程中,对教学训练尽心尽职,苏联驻华空军顾问也从空军训练的专业角度提出了许多改善航校教学管理的建议。最终,伊宁航校在中苏(航委会和苏联教官)的共同努力下,为中国空军培训了一部分人才,为中国的抗日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8.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筹划从苏联手中接收东北,并作了一定的行政与军事准备与部署,但蒋介石等官员囿于私心自用,在人员任命上用人不当,军事部署上没有灵活调整,各种政策不能根据形势的发展而改变,结果恶化了中苏关系,使中苏的东北接收谈判障碍重重。  相似文献   

9.
关于“冷战思维”对中苏关系发展影响的历史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苏关系发展的曲折历程 ,史学界多数论者将其看作是中苏双方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解问题产生分歧 ,最终导致双方关系的紧张。本文从二战后国际关系结构变化及中苏双方对此所持的态度入手 ,深刻地反思了中苏关系的曲折进程。认为 :“冷战思维”的安全模式是苏联想控制中国的内外政策并导致中苏关系曲折发展的关键 ;而中国未能及时摆脱“冷战思维”安全观也是原因之一。以此警诫世人 ,在处理国家间关系问题时 ,必须摈弃“冷战思维”,反对集团政治 ,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或争端  相似文献   

10.
自1928年国民党统治开始,中国第一次进入了其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合作关系时期,寻求国际伙伴关系首次成为中国内政与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早期的中德、中俄和中美关系各自具有鲜明的特性.中德关系建立在两国领导人互相信任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之上,某些意识形态上的类似是其得以发展的主要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互补的经济利益使国民党可以实现平等的合作.中苏关系和中美关系一开始就是为了增强双方对付共同敌人的力量而形成结盟的,之前都不具有恰当的合作机制,而意识形态是一个复杂的、不利于结盟的因素.在中苏关系中,结盟意味着从直接敌对状态转向谨慎的合作.而中美之间非国家层面上的合作既没有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这些合作也不会自动强化双方的官方关系.当结盟机制仓促建立起来时,却缺乏坚实的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史上,沙俄曾严重侵犯了我国主权。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连续三次发布对华宣言,声明无条件放弃帝俄时代在中国取得的一切特权。1924年,中苏建立外交关系。同时,苏联大力援助中国的国民革命。北京政府崩溃后,苏联对华外交便以国民政府为主体。但是,蒋介石背叛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宣布苏驻华各地领事,一律撤销承认,并勒令苏联在华商业机构停止营业,又以武力接收中东铁路。中苏矛盾激化,苏联正式向华宣布绝交。“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经双方商谈,中苏于1932年12月12日正式恢复外交。不过,此时的中苏关系,形若有无。“七·七”事变爆发后,中苏关系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水资源在当前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属于较为凸出的战略资源.伊犁河和额尔齐斯河是中哈之间的两大跨界河流,由于河流流经地区的地理因素、两国发展的各自需求以及西方大国的介入,中哈两国在水分配、水保护以及生态问题方面产生争端并引发水威胁一说.水资源的发展走向在两国间处于重要而敏感的位置.面对争端,中国应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力量缓解,并严格遵守国际上的跨界河流规则.此外,中哈两国还应建立双方水合作机制以及发展模式,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在1949到1969年中美全面对抗的20年里,英美之间在对华政策的诸多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分歧和矛盾,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两国在华利益差异较大;两国对华认知以及对中苏关系的认知极为相左;两国决策过程中的国内、国际制约因素存在很大不同;两国外交理念和外交决策传统具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4.
王楠  樊明方 《中州学刊》2006,3(2):15-18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采取了正确的对苏(俄)外交政策,使中苏两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并由中苏关系平稳过渡到中俄关系。邓小平对中苏关系的改善及中俄关系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中共进攻台湾战役的决策变化及其制约因素(1949-1950)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共关于解放台湾战役的最初想法比较简单,1949年夏天的计划是一年后攻占台湾,毛泽东甚至一度考虑在1949年冬季占领台湾;金门、登步岛作战失利后决定分两步走,先解决沿海诸岛问题,同时为攻台做准备,进攻时间推迟到1950年9-10月;1950年3-4月确定的计划是,金门战役推迟到8月开始,而攻打台湾则延至1951年夏.影响和改变中共决策的三个主要因素是国民党军队的抵抗能力、苏联对中共进攻台湾的援助力度以及美国对援助蒋介石防守台湾的政策取向.其中的基本条件是国共军力对比,而核心问题为中苏同盟条约的签订.中共欲观固政权,统一全国,只能与苏联结盟.中苏同盟建立后,苏联减缓了对中共军事援助的力度,而美国则逐步改变了对台政策,准备大力援蒋.朝鲜战争的爆发不过是为白宫宣布其新政策提供了机会和借口.在中苏关系、苏美关系、美台关系相互交错和影响的冷战格局中,武力攻占台湾是一个中共无法解开的死结.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战略中,中苏经贸关系占有重要地位。中苏经贸关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丝绸之路。时至现代两国经贸合作关系经历了50年代中苏两党“蜜月期”所致的大发展,60年代关系恶化的急骤跌落、70年代的双边关系解冻的缓慢回升和80年代的迅速恢复与发展时期。从1981年到1988年的8年中,中苏贸易额累计达220亿瑞士法郞,是70年代两国贸易总和的2倍多。 从历史看,我国西部地区同苏联中亚各加盟共和国的经贸往来由来已久。十月革命后,苏联塔什干地方政府同伊犁当局于1920年5月在边城伊宁举行会谈,达成了《伊宁会议议定书》共10款。50年代西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加强中国和苏联哲学工作者的交流,由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等单位发起的“中苏学者哲学研讨会”1989年10月21日至24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这次研讨会是中苏两国哲学学  相似文献   

18.
1945年8月14日,中国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和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在莫斯科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其附件.如何评述这一条约,它对战后中国政局和中苏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至今仍是史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拟对这一条约作一些评析,求教于学界同仁.一、中苏条约是雅尔塔协定的翻板,是一个不平等条约1945年2月上旬,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罗斯福、邱吉尔和斯大林“三巨头”就最后打败德国、战后欧洲的重建和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等问题进行了会谈.在雅尔塔会议上,远东问题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当时苏联是掌握很大的主动权,正如美国历史学家约翰·斯内尔所说:“1945年春夏各种道路都向斯大林开放着:他可以与日本打交道,以在满洲和朝鲜的让步作报酬;他可以仍旧在远东中立,直到美国遭到重大牺牲,然后以最大的力量进入太平洋战争.”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当时就认为:“俄国在军事上能够击败日本和占领萨哈林、满洲、朝鲜和华北,在美国军队可能占领这些地区之前.”美国政府的决策者是清楚地看到了这种形势的,在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主要考虑的是如何取得苏联在政治上对  相似文献   

19.
日韩两国建交后,关注的焦点从"政治逻辑"转向"经济逻辑",并执意将历史问题与经济问题脱钩,努力发展和扩大政治经济关系和军事交流,以建立"新型伙伴关系".但是,历史问题和领土问题始终是横亘在日韩之间的最大障碍,两国在历史问题和领土问题上摩擦丛生、龃龉不断.每当两国出现历史纷争和领土争端,首当其冲的便是作为两国合作最为敏感的军事交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大会(1924年)前后,孙文等国民党领导为了对抗英美日,明确了与苏联、德国合作的姿态(反凡尔赛体系即华盛顿体制).但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为与日本对抗,求助于英美及苏联的合作.反过来,日本为对抗英美,与德国联合,对苏联保持中立,与中国一边进行战争,一边摸索和平的道路.本文从日德中苏关系的框架来考察这段时期内国际政治的联合关系的复杂推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