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综合性是音乐美学最基本的学科性质,它鲜明地体现在音乐美学的学科生成机制内,也深刻地贯穿于音乐美学的研究模式及其历史性的存在方式中。音乐美学的学科综合性要求音乐美学的学科发展必须保持恒久的开放性品格,音乐美学研究者必须具备宏阔的学术视野与合理的知识结构,在综合性与独立性的共生与互动关系中开拓音乐美学发展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2.
鲁涛 《云梦学刊》2014,(3):104-104
石峥嵘、吴广平著《土家族三千年音乐史考》一书,作为“湖南科技大学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学术丛书”之一种已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于2013年12月出版。全书由“土家族音乐史研究”、“先秦音乐史研究”、“谭盾音乐研究”和“音乐教育研究”四个版块组成,共收录音乐研究论文17篇,附录两篇。  相似文献   

3.
音乐史上的雅俗之变与汉代的乐府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代的乐府艺术是一个以娱乐为基本功能的俗乐艺术系统。从音乐史角度来看,汉乐府是战国至秦汉雅乐衰微、俗乐逐渐发展的产物。本文尽量联系音乐史的发展规律,从音乐的娱乐本质着眼来研究从周乐到汉乐的雅俗变化问题。文章主要分三部分一、周乐完成体系后俗乐的继续发展造成战国音乐的雅俗冲突;二、雅乐在汉代衰微的音乐本身的原因,汉代祭祀、典礼之乐的雅俗性质问题,雅乐在汉代的保留情况;三、汉乐府俗乐艺术的构成及其综合性娱乐艺术的性质。  相似文献   

4.
李涛 《理论界》2008,(9):174-175
美国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又称美国综合音乐素质教育或发掘创造力教学法,它包括音乐共同性因素原则、音乐实践性原则、综合性教学三大原则。该教学法的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作为目前世界范畴内颇具影响力的四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它为各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国综合音乐感教学法主要通过构成音乐共同性因素进行音乐教育,因而具有总体性、综合性的体系体系特征。在实施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这一方法体系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同时要求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结合音乐史、音乐理论进行音乐素质培养,并抓住五个要素,按十六个周期安排,使受教育者的音乐素质呈螺旋形上升和提高。美国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因此,对我国的钢琴教育,尤其是中学阶段音乐教育及其发展改革具有很大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郑欣淼于2003年提出了故宫学.故宫学的提出,是人们对故宫认识和研究进入自觉阶段的标志.故宫学的学科性质属于综合性学科,涉及到历史、政治、建筑、器物、文献、艺术、文学、宗教、民俗、科技等许多学科;故宫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六个方面;故宫学的综合性学科特点要求采取多学科(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故宫学研究是从故宫博物院成立开始并逐步发展的,回顾故宫博物院80多年的历程,故宫学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其第四个时期的最大特点是故宫学由自发阶段进入了自觉阶段.  相似文献   

6.
匡君  董冀平 《云梦学刊》2008,29(3):121-122,137
西方音乐史是高校音乐系学生的必修课程,在西方音乐史教学中,把音乐史各章节内容变成一个个研究性课题、把西方音乐史学习内容音响化,并结合姐妹艺术去比较学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积件技术作为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它的应用与研究涉及到教育技术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等相关学科。目前,积件技术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本研究概述分析了积件技术的基本元素和研究价值,并结合多媒体教学研究的实践,简述积件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洛阳学是研究洛阳城市发展的一个学科,在长达十年时间内,以河洛学或洛阳学为名开始被学术界所论述,国内学术界以河洛学为名主要是以洛阳历史文化、现在城市建设和未来发展战略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国内外以洛阳学为名主要是以洛阳历史文化的研究为研究重点,两者之间关注点不同。洛阳学研究既要关注学术热点,也要与洛阳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信息化、网络化背景下倡导教学e 模式改革,是促进高师音乐教师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引领21世纪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形成信息素养以及促进学科快速发展的强有力手段。因此,构建“网络学习库”+“课堂引领”+“自主建构”三边合力教学e 模式,探索适合当代信息化时代课堂教学的新方式与方法,为切实推进音乐教师教育类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实践经验。通过网络学习库、 MOOC 、翻转课堂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有效结合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建构性学习、生成性学习、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等现代教学理论和方式,改革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深化对当前教育教学信息化重要性及对教师教育类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作用的认识,形成“导学—助学—自学”三维互动的教学机制,促使学生独立积极思考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大大提高,课后学生自主建构学习,根据个人需求,拓宽学习视野,从而促使学生应用能力的稳步提高,使学生“能学”“想学”“乐学”“坚持学”。  相似文献   

10.
在新技术革命浪潮中,周期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应运而生。周期学是一门以各学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它被公认为是寻找、掌握和预测事物发展规律的一门战略性研究的新学科。在本世纪80年代美国和西欧各大学几乎都成立了专门的周期学研究机构。当前,在国际上对周期学的研究已经迅速推广到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11.
我国对传统音乐的研究已有百年之久,仅以21世纪初至今的十几年为界限,反观学界对传统音乐学科称谓的界定、学科内容的拓宽、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反思、学科新方法新理念的实践等诸多方面做出的研究,不仅是对学科现状的一个梳理,亦有利于学科未来发展的前瞻.  相似文献   

12.
张好音 《阴山学刊》2004,17(3):125-128
通过音乐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具体是: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其音乐鉴赏力以及艺术审美能力;通过领悟音乐作品中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育学生民族精神;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声乐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远鸿 《云梦学刊》2001,22(5):74-75
声乐是人"身"乐器制造的过程,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讲求"整体、动态、平衡"的观念及直觉体悟的方式在对声音的把握上正可以匡正西方思维方式的偏颇,对现代声乐发展有潜在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赵玉岩 《学术探索》2012,(10):174-176
我国在每个阶段开设的科目都非常全面,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再加上受许多学科自身特点的影响,素质教育、情感教育的功能并未得以彰显,但历史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德育功能,如何充分发挥该学科的情感教育的作用,在现时代的中国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及做法,和同仁们一起交流探讨,以期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科德育阵地的功效。  相似文献   

15.
高校综合素质教育中的音乐艺术教学应当充分考虑其特殊性,注重美学意识的建立,注意突出音乐基本知识的普及和审美欣赏能力的提高,坚持以审美为目标,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和以音乐欣赏为手段,以文化文明为依托,寻求审美主体综合素质全面、均衡发展的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16.
孙德俊 《阴山学刊》2003,16(4):106-108
声乐演唱技法课是艺术院校和高师音乐系(科)的主干课,而现行的“一对一”个别授课方式,不能规范、系统、科学地提高教学质量,改革声乐教学方法势在丛行,其内容为:将“一对一”的个别授课模式同集体课结合起来,探讨声乐教学语言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将机能训练量化同启发式教学方式相结合;将技能、技艺训练知识化、理论化。  相似文献   

17.
陈惜娜 《广州师院学报》2000,21(8):57-59,63
艺术体操教学课各部分音乐的选配要根据各部分的目的、要求、特点的不同而进行针对性的选择。音乐的选配关键要与动作性质配合,充分发挥动作表现音乐情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民主体思想则是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对人民主体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认识和践行人民主体思想。  相似文献   

19.
吴修林 《云梦学刊》2004,25(1):79-81
中国传统乐曲是千百年来中华音乐文化的精髓,钢琴则是西方音乐世界的乐器之王。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中西音乐文化融合进程中凸现出的一种重要形式就是将传统乐曲进行钢琴化改编。在这类改编作品中,既有能代表中国钢琴音乐早期萌芽的曲目,也有能体现中国钢琴音乐发展水平的经典曲目。  相似文献   

20.
古罗马文化在西方声乐艺术发展史上发挥了鲜明而独特的承上启下作用。诞生于古希腊的诸多声乐元素在古罗马时期得以传承并不断融合、提炼,从而导向新的发展趋势。脱离文学形式而存在的歌唱形态在古罗马时期形成,并且随着基督教的产生与发展,声乐发展的方向由娱乐性向思想性、由世俗性向宗教性发生着极富戏剧性的转折。古罗马时期所形成的声乐发展方向和结构框架为整个西方声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