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关于"物自体"的理论贯穿了康德的整个哲学体系,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大量谈及了"物自体"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康德关于"物自体"的理论既是其认识论止步的路标,也同时开启了其通往伦理学的通途。对康德而言,这个概念的界定最终也决定了形而上学的命运。本文试图阐明康德对"物自体"概念的界定,分析康德从何种意义上得出"物自体"的概念,并试着说明这一概念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被提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卷首语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25(1):J001-J001
本期为纪念康德逝世二百周年特约了一组文章,希望以此促进经典理论研究之深化。《〈判断力批判〉研究四题》由康德美学著作中的种种自相矛盾之处展开,探讨了《判断力批判》批判的对象、关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及无概念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等问题,分析了现今流行的关于鉴赏判断的四契机中两处误译,说明了误译的原因,并给出了正确的译句。《重新思量康德哲学的历史意义》侧重从康德后期的著作中阐明“伦理—道德”对于历史发展的重要性,重新考量了康德哲学的历史意义。《“援康德补孔孟”———一个新道德主义者的思路历程》提出以“先验逻辑”的内…  相似文献   

3.
“形而上学究竟是可能的吗?”康德的整部《纯粹理性批判》都在解答这个问题。《批判》的根本任务是判定形而上学是否可能并规定其源流、范围和界线。《批判》之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就在于通过对形而上学的本质、价值和功能的深刻考察,开拓了未来形而上学发展的方向。本文试图再现康德关于形而上学的反思,以期从中引出一些有现实意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康德批判哲学的整个构架于《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要素论部分得以初步完成。其中,先验范畴及其在具体应用时所对应的原理,都在先验逻辑与经验性的关系中给出,而时间图型又是先验性与经验性得以沟通的重要桥梁。于是以因果性为例,康德分别运用先天还原与经验投射的论证手法对之进行了充分地演绎。通过对其手法的分析可以认定,康德批判哲学的全部展开就是关于时间二重性的探索,即一般意义上的时间先天批判。  相似文献   

5.
人的意志自由问题是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中心议题之一.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关于自由的学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实践理性批判》是论述自由的专著,而问题的提出和关键性的说明,却是以《纯粹理性批判》中的"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一章开始的.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种形式.其中理性是"整理直观材料从而把它放在思维的最高统一之下的一种最高能力".理性的概念是理念,属于现象之外的物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直观、判断、逻辑三个层面对康德关于数学的形而上学基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于弗雷格、阿多诺在"直观"概念上的误解,对于弗雷格、卡尔纳普、蒯因关于康德"先天综合判断"的批判,对于蒯因立足于意义理论与形式逻辑而对康德"分析"概念的质疑,分别予以辨析与澄清。本文认为,要正确理解康德的数学哲学观,就必须立足于他的整个先验哲学,否则就极易造成误解。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刘为钦先生《“文学是人学”命题之反思》等文章对康德“自然”概念的误解,引用大量第一手资料,进行了多方面的补充和商榷.指出刘文对康德“自然”概念的阐述,没有区分康德在认识论与伦理学、自然科学哲学与道德形而上学两个大领域内对“自然”和“自然规律”问题完全不同的界说,从而将其认为属于“人学”范围的“心灵的自然”即“道德性的自然”仅仅归属于认识论,而脱离了伦理学范围;进而将只适合于认识论的“普遍规律”套用到伦理学领域,形成了对康德“自然”概念的极大误读;最后,对康德关于艺术创造的“另一个自然”的丰富含义作了较深入、全面的探讨和阐发.  相似文献   

8.
"先验的观念论"与"经验的实在论"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一对极其重要的概念,对它们的理解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对康德整个批判哲学体系的整体把握。牟宗三先生通过对康德这两个观念的辨析指出,康德的正面主张乃在于"经验的实在论",而非"先验的观念论",并指出"先验的"一词涵有双重意蕴。然而,邓晓芒教授在《牟宗三对康德之误读举要(之一)——关于"先验的"》一文中对牟宗三的解读进行了严厉的批评。通览全文,我们发现邓教授对牟宗三的批评存在着严重的误读与曲解,因此有必要加以澄清与辩解,并就教于邓教授与诸位方家。  相似文献   

9.
自我意识理论是康德哲学的核心和奥秘所在。康德哲学其实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自我意识理论。本文通过清理和分析第一版和第二版《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演绎”和“缪误推理”等章节,大致描绘出若干自我反思的线索。同时也揭示了贯串在康德哲学中的内在化倾向,以及由这种倾向所导致的种种矛盾和困惑。作者认为,要解决康德所提出的问题,就必须超越康德,即从内在化的困境中走出来,回到唯物主义和实践论的立场。  相似文献   

10.
康德哲学诠释史中有一个十分强大的传统是将其批判哲学整体上视为“先验人类学”或“哲学人类学”。支持者们基于《纯粹理性批判》写作与康德人类学兴趣的高度相关性以及康德自己对“人是什么?”这一根本哲学问题的发问而持有这一立场。近年来,学界对科学院版《康德全集》中讲义部分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这一诠释路径在康德本人的语境中难以充分证立。成熟时期的康德完全弃用了“先验人类学”这一称谓,并特别在其批判体系中指派了“实用人类学”的部分。康德的思想资源重新诠释人类学视角与先验哲学的关联与差异,对我们今天反思“人是什么”也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康德的哲学历来被称为批判哲学,《纯粹理性批判》是这个批判哲学的奠基石,而关于“纯粹数学如何可能”的论述又是《纯粹理性批判》所迈出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为此,了解康德“纯粹数学如何可能”的论述,对于我们弄懂康德哲学是十分必要的。 (一)“纯粹数学如何可能”是批判哲学中心论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必须了解康德所认为的批判哲学中心论题是什么,这个中心论题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12.
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和《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以不同的方式确立了自由概念的实在性,前者陷入了循环论证,后者则通过理性本实的确立,而得以避免。比较这两种不同的论述角度.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自由概念的内涵及在康德进德哲学中所处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启蒙运动又称“理性时代”.“理性”是启蒙运动三个核心概念之一,它不仅与启蒙运动如影随形,也与启蒙运动本身一样具有多重内涵.在一定意义上,对理性的认识与反思也就是对启蒙的认识与反思.《启蒙运动与现代性——18世纪与20世纪的对话》中所录康德《对这个问题的一个回答:什么是启蒙?》一文,以及康德的反对者哈曼的有关论文和福柯关于启蒙与理性问题的探讨会帮助人们了解西方学界对“启蒙”与“理性”的认知.  相似文献   

14.
分析与综合是哲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许多方法论问题,特别是辩证法中有关“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讨论,都要涉及综合,心理学中的统觉概念也与综合有关.在哲学史上系论述综合的鼻祖当推康德.经过黑格尔到马克思,关于综合的论述可谓臻于完善.我国学术界以往对康德先验综合的讨论,大都局限于指出其唯心主义实质,而康德在这一重大问题的论述中所表现出的丰富的辩证法乃至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内容,却往往被忽视甚至歪曲了.在我看来,造成这一现象的部分原因,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的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文字过于艰涩,容易引起误解.因此,深感有重译此书的必要.作为一次尝试,这里重译了康德有关综合问题的论述,希望得到专家和读者的指正.  相似文献   

15.
康德曾经阐释过关于上帝存在的存在论证明,在此中海德格尔发现了康德的存在论题.海德格尔对这一论题的探讨将会涉及模态范畴与直观,这样就形成了先验辩证论-先验分析论-先验感性论的追溯过程,这一过程贯穿了<纯粹理性批判>的主体部分,由此也就表明可以对康德及其<纯粹理性批判>进行存在论的阐释.而海德格尔这种追溯过程的内在动机与线索是为形而上学或存在论的奠基,其意图则是要指出我们必须通过时间才能追问存在的意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利科在《时间与叙事》中为建构其叙事时间理论而对康德的时间观作了批判性解读。利科通过深入考察《纯粹理性批判》,首先阐明了康德之“不可见的时间”是一种关于经验对象的先决(先天)条件,标明“时间”在康德那里开始了“本体”化的积极尝试;其次指出了康德的时间观所面临的理论疑难;最后还讨论到了康德的时间观与前康德哲学时间观的渊源关系。利科的上述“解读”充分彰显出康德时间观建构在西方哲学之时间性问题探讨上的特殊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7.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于纯直观和纯粹概念之间的关系论述较为复杂,并且分散于先验感性论、先验分析论和原理分析论中。在这三层论述的每一种中论述的层次又是不相同的,因而较难把握。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康德的先天直观和纯粹范畴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8.
哈贝马斯是按一种历史描述的方式把认识与人类兴趣的关系当作哲学思想史上的一个问题来处理的。在本文看来,哈贝马斯的理论立场以黑格尔的元批判为基础,却综合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费希特的自我行动理论。通过这种综合的立场,哈贝马斯重释了康德旨在统一理性兴趣的纯粹理性批判。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区分了认识导出的兴趣与自我反思的兴趣,并把这两种兴趣视为统一理性兴趣的不可或缺的环节。这样,在康德思想体系中仅仅与个体性的道德直觉连在一起的反思的概念,就真正成为一种以确定自身的最高原理为目的的交往理性的反思概念。  相似文献   

19.
康德所谓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经验的概念”和“先天的概念”二类。本文仅研究他的“经验概念”。(以下如无特别需要,皆以“概念”简称之)。康德所谓的“经验概念”,指的是“从感觉中产生,通过比较经验的对象,由知性获得的单纯普遍性形式”。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类概念。这种概念的现实性,依赖于它们被抽去其内容的实际经验。康德的概念理论,主要见于其在《逻辑讲义》和《纯粹理性批判》这二本书里,康德分别从形式逻辑和先验逻辑方面论述他的概念论。限于篇幅,本文仅探讨先验逻辑的概念论。  相似文献   

20.
康德自认,他的《纯粹理性批判》(简称《批判》)一书的根本意义在于:它证实了他关于“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的假设,从而在认识论领域中实现了一个哥白尼式的变革。在依据这个假设对人类认识问题进行的研究中,同时也就是在对这个假设本身的证实中,《批判》的范畴先验演绎部分占有决定全局的地位。这是因为范畴的先验演绎所要解决的是理智的先天概念——主观思维的范畴,何以对一切经验的和可能经验的对象具有普遍必然的客观有效性这个认识论的根本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又是解决“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即我们何以具有关于对象的先天综合知识这个《批判》的总问题的前提。再者,范畸的先验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