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世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但清朝建立以后,为巩固异族统治,对经世思想进行百般摧锄,致使知识分子的思维指向和学术作风走进了驳杂细碎、与世无补的逆流中。鸦片战争前后,魏源异军突起,高扬经学经世、史学经世、学术经世的大旗,并究心现实问题,拉开了经世思想复兴的契机。从此,一股生机勃勃的经世思潮蔚然兴起.魏源的经世思想既是鸦片战争前后经世思潮中的一排巨浪,也对经世思想的复兴具有启动之功.  相似文献   

2.
魏源是晚清经世学风的倡导者,他以编选《皇朝经世文编》的学术实践开创了晚清经世致用的学术风气,在清末民初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极大影响。《皇朝经世文编》的编纂,不仅使魏源掌握了倡导改革的理论上和史料上的依据,同时也反映出他所具备的改革家和思想家的基本素质,标志着其经世思想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3.
道咸经世派的先驱——严如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乾嘉之际 ,考据学仍占据思想、学术界之主流地位 ,但已有一批学者开始关注经世之学 ,他们是道咸经世思想的先驱 ,严如即为其代表之一。严氏之经世思想主要体现为 :以经世致用为著述之主旨 ;充分发挥史学的经世功能 ;以舆地之学为经世之具 ;关心民生疾苦 ,探求解决之道。严氏之思想言行 ,对当时的学术思想界特别是魏源、陶澍等人 ,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林则徐和魏源分别作为官员经世和学者经世的不同代表人物 ,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经世致用学风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其共同特点是主张学习与实践的结合 ,提倡经世思想中的“力行”观 ,在河工、漕运、盐政经世三大政方面各有建树 ,进而由传统的经世思想向近代思想转型 ,开中国近代化思潮之先河。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传统史学的经世功能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中国古代独特的政治环境和知识分子的性格是史学经世功能产生的根源。阻碍中国传统史学发展的障碍不是因为史学具有经世功能,经世致用作为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今后仍将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6.
史学经世宗旨是中国传统史学理论中的重要内容,这种以史经世的精神在南宋遗民史学中亦有继承和凸显。经历鼎革之痛的他们在反思宋末空疏学风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以经邦济世,撰写了《文献通考》、《资治通鉴音注》等史学巨著,凸显了史学经世精神,为元初史学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7.
《元史新编》是继《圣武记》、《海国图志》之后,魏源自觉把对西北边疆史地的研究与反侵略斗争联系起来的又一重要成果。该著的问世,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其编撰思想中强烈的近代“经世”意识、体例创新的可贵探索、寓褒贬于“求真”的“春秋”笔法及自觉探求社会历史发展大势以突出元代社会特点的努力,从历史编撰的层面为传统史学注入近代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章学诚对清初浙东学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管窥方祖猷章学诚在其《原道》篇里继承了黄宗羲唯物主义道器论的观点,进而从道和器的质的规定性、道因器而显及六经皆器等三方面予以发展,章氏又继承了黄宗羲和万斯同史学经世的现点,并从通器论、经的本义和经世必须联系当代三点,对史学经世作了初步的理论分析。在史德上,章氏从万斯同史家必须“平心”的思想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史德”的概念,并从治史的原则、治史的困难和治史的主现要求三方面对史德问题作了透彻的分析。由此可知,章学诚是清初浙东史学在理论上的集大成者。不过,由于世迁时移,他的史学思想与其前辈相比,也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传统史学的经世之功,既使史学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极强的生命力,也是我国传统史学长盛不衰的根基所在;当今史学脱离现实的远因是乾嘉考据学派遣风的熏染,近因则是“文革”时期大批“影射史学”的影响;欲使史学渡过危机,关键在于克服当今史学严重脱离现实的弊端,弘扬经世传统,使史学“知有今务”。  相似文献   

10.
魏源与近代经世思想的复兴董剑平所谓“经世”就是济世利民、经邦安国、建功立业。经世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具体说来,在内涵上它包括以下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一是积极入世的价值观,二是政治本位的人生观,三是佐君教民...  相似文献   

11.
邵廷采是清初浙东学派重要成员,毕生兼治经学、史学、理学与文学,其学术具有会通儒学诸门的意识。这种学术会通意识的着力点,最终向内归于躬行践履,向外归于经世致用。邵廷采的古文理论与写作实践均基于其浓厚的学术会通意识,这使得他的古文自然具备强烈的经世导向,分别体现在其文集中经世之文的数量繁多、史传文中的褒贬意识和古文写作的学问色彩与知识化倾向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读《通鉴胡注表微》--兼谈经世史学的现代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鉴胡注表微》是陈垣先生继承"经世史学"传统的代表作。其学术主题是阐明"经世史学"的基本形式,精神主题是爱国主义,为"经世史学"提供了现代范本。陈垣先生以"考据"为基础的"陈古证今"之作与"影射史学"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经世思潮的盛行,源于乾嘉年间常州学派的提倡,而至龚魏时则大为显耀,成为学术界的翘楚。传统观点认为.今文经学在常州学派的提倡下,转变为经世思想,后被龚自珍、魏源等接收,演变为道光年间的显学。然而,学术界对两者之间的承接却讳莫如深,或者牵强。事实上,包世臣扮演着中间者的角色,将常州学派的思想传递给龚自珍、魏源等,进而导致了鸦片战争前后经世思潮的盛行。  相似文献   

14.
王贞仪是清代著名女科学家,有着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突出的科学成就。同时,也熟读史书,认为史学功用是明教化,而且强调史学的经世作用。其社会思想中又有提妇女守节、仇视农民起义等内容,都与其科学思想相矛盾。王贞仪思想上矛盾的一面,说明了传统社会里思想上的桎梏是科学发展的巨大障碍。  相似文献   

15.
自1826年魏源编纂的<皇朝经世文编>问世后,近代中国出现了一股赓续"经世文编"的热潮,这股文化热潮的出现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经世致用思想实现现代转换的一种文化实践,是中国传统思想资源与近代社会文化变迁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史学经世是我国古代一种非常优良的史学传统,延及近代以来,白寿彝先生很好的延续与承接了这一传统,并在自己的史学研究与史书编撰中进一步将这一优良传统发扬光大,最终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经世观。  相似文献   

17.
经世派的改革思路在清代中叶已经走到了尽头,他们必须跳出传统"内圣外王"的圈子,把目光转向外部知识资源,才能重新焕发生机。西洋新知的大规模传入和经世思潮的交汇为这种转变提供了条件。魏源是一个经历传统文化教化的经世派代表,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切的情感,但他在中西文化交汇的潮流中积极拓展知识领域,通过对自我文化的检视,冲破了若干误区,重建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衔接的宇宙观、夷夏观,直至形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实践观,从学理上打通了中国走向世界的理路,其对全民的思想动员具有重大意义。然而,情感上的纠葛终究不能完全摆脱,他的新宇宙观、夷夏观、实践观仍然带有对传统中国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8.
史学"经世"是我国古代一种非常优良的史学传统,延及近代以来,白寿彝先生很好的延续与承接了这一传统,并在自己的史学研究与史书编撰中进一步将这一优良传统发扬光大,最终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经世"观。  相似文献   

19.
大体来讲,在人道、王道、今道的主要意旨是救世与经世的实用、实效层面,魏源与管子是政治同道,管子是魏源的学习榜样。但管子的道不分明,常与《管子》之道混杂在一起,学的同时需要思的辨别,确认其正道以融通儒家政治理念;而在其德功方面有历史事实作依据,可评价其政治才能,管子堪称后世政治的楷模。因此,在粗略的王道理念与具体的功德作为上,管子之道间接引领了魏源的学与治、有所思与志,即诚挚思考怎样救治衰世和探寻如何经管天下的策略及措施。  相似文献   

20.
当代人作当代史是梁启超史学理论建构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之所以倡导当代人作当代史出于两方面的学术关怀一是追求信史的理念.以当代人之优势把亲闻所见记录下来,有利于史料的丰厚储存.二是史学经世的意识.从历史书写的角度来看,以当代为主,着重研究具有现实性的问题,能更好地发挥史学的效用.今天看来,他的理论与实践仍具久远的魅力,对当代中国史的研究有着巨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