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宪 《人才瞭望》2009,(6):106-106
中国古代官员退休,有一个非常文雅的称谓:“致仕”。从字面上看,是去当官,走仕途。其实是“把官职还给君王”,也就是不当官,退休了。此外,还有“致事”、“致政”等雅称。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的退休制度我国的退休制度源远流长。在汉代以前,朝廷把退休称为“致事”或“致仕”,意思就是交还官职。“礼记曲礼”云“大夫七十而致仕”。到了汉代,退休已形成一套制度。官吏年七十退休。朝廷给告老退休的人,以原官职俸禄之三分之一,以示尊贤。唐代规定,...  相似文献   

3.
近来,有关"推迟退休年龄"的话题引发出很多不同争议。在中国古代,退休年龄同样是一个敏感话题,有的朝代宽松,有的要求严格。古人管退休叫"致仕",另有"致事""致政""休致"等多种说法,意思都是把手中的权力交还出来,退休回家;还有的朝代管退休叫"悬车",也是年老不再使用的意思。朱元璋颁令"六十以上"皆"致仕"中国是规定退休年龄较早的国家。《礼记》中有这样的文字:  相似文献   

4.
浅谈杂技     
杂技艺术在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杂技在汉代称为"百戏",隋唐时叫"散乐",唐宋以后为了区别于其他歌舞、杂剧,才称为杂技。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杂技的文学记载了。《史记·李斯传》记载过秦  相似文献   

5.
玩物尚志     
“玩物丧志”,出自《尚书·旅獒》。说的是卫懿公玩鹤成癖,荒废朝政。一日,外族进犯,将士们不肯出战,“让鹤去打仗吧”。卫懿公只得亲征!结果,军心不齐,战败阵亡。故而有诗云:“曾闻古训戒禽荒,一鹤谁知便丧邦。”  相似文献   

6.
中国名牌谈之三:如此“创牌”告阙如唐浩,徐梅盛名之下无虚士。任何一种名牌产品,无不饱蘸着创业者的心血。从无名到有名,由小名到名声大振,此间付出多少艰辛,蕴含多少代价!发展名牌,首先要有正确的创牌之道。管子说:“为兵有数”(《管子·七法第六》)数,通术...  相似文献   

7.
周振 《人才瞭望》2016,(17):35-35
由西安出版社出版的《智慧树·同步讲练测》系列练习册,小学二年级下学期“语文园地三”第四题就古代民歌《敕勒歌》提出两个问题。其中一个是填空题“:这首诗歌里写了一条河,名叫_______;还有一座山,名叫_______。”如此设计,显然是把“敕勒川”认定为河流名了。然而,“敕勒川”是河流名吗?非也!  相似文献   

8.
杜仁 《人才瞭望》2010,(4):95-95
书痴:指古代专心读书之人。陆游诗云:“白头尚作书痴在,剩乞朱黄与校雠。” 书库:是指博学饱识之士。《隋书·公孙景茂传》载:他“少好学,博涉经史”“时人称为书库”。  相似文献   

9.
如今我们见到“勾当”一词,首先觉得这个人干的不是什么好事。但在古代,“勾当”却没有这样的贬义,它只是表示某个人做了一件平平常常的事情。 “勾”,就是“处理”的意思。《法苑珠林》中写道:“主典云:‘经忏悔者,此案勾了。至如张目骂父,虽蒙忏悔,事未勾了。”’而“当”字,也不过是“主持、处理’之意,《管子·五行》:“蚩尤明乎天道,故使为当时。”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北邀当国者相见。”还有“当政”“当权”等,都是此意思。  相似文献   

10.
中华 《人才瞭望》2016,(3):77-77
百姓是古代最常用来称呼普通民众的词。除此之外,关于百姓的称呼还有很多,比如黎民,《礼记·大学》载:“以能保我子孙黎民。”与此相近的还有黎庶、黎首、黎元等,如杜甫有诗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相似文献   

11.
九方皋识马的启示范长江《列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期,有一个叫九方皋的农夫善于识马。伯乐年老的时候,秦穆公让他找一个徒弟以继承其相马事业。伯乐就推荐了九方皋。九方皋上任后,花了三个月时间才为秦穆公找到一匹黑色的雌马。秦穆公很不高兴,就故意问九...  相似文献   

12.
养生三戒 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养生上主张“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期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期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里清楚地指出人们应按不同时期的体质特点来养生。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一县之最高长官被称为县令、知县,民间还称之为父母官、县太爷等等. 古代统治者重视地方官 《资治通鉴》卷二十四记载,汉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汉宣帝开始亲政,而且治理朝政很勤奋,尤其是对于选拔地方官员“二千石”非常重视,他常对大臣们说:“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无)叹息仇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  相似文献   

14.
段慧群 《人才瞭望》2014,(12):90-90
在我国古代,最早是把“鸳鸯”比作兄弟的。南朝《文选》中《苏子卿诗四首》的第一首写道:“骨肉绿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昔为鸳和鸯,今为参与辰……”意思是说:“兄弟的亲密关系就像树叶长在树枝上,朋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相亲。  相似文献   

15.
古代,"史"本身会说话,因为它是人。《说文解字》曰:"史,记事者也。"就是"用笔记事的人"。后来又发展成记录国家大事的文职官员,也包括在君王身边负责卜筮、星历的人员。《左传·宣公二年》:"董狐,古之良史也。"《礼记·聘礼记》:"辞多则史。"还有《书·酒诰》:"矧大史友内史友。"……这里的"史"字都是指史官。  相似文献   

16.
“慎独”作为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最早出现于《礼记·中庸》篇,讲的是在没人监督你的时候.自己的所做所为才能最为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情况。刘少奇同志曾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对“慎独”做了更通俗的解释,他说:“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情况下,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而不去做坏事.这就叫‘慎独’。”  相似文献   

17.
刚而柔     
柔这对范畴在我国出现得很 早。《易·鼎卦》中就有“玉弦在 上,刚柔,节也”的话;《老子》讲以柔克刚;《孙子兵法·九地篇》中有“刚柔皆得,地之理也”的话,孙子的将帅“五德”中也包含着刚柔,如信、勇、严通常为刚;智和仁一般为柔。另外,《易·系辞下》中讲到:“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孔颖达疏,刚柔即是阴阳。总之,刚柔范畴在中国出现得很早。 有人认为,中国文化是阴性文化。恐怕值得商榷。笔者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刚柔相济,占主导地位的是刚。刚是立身之本,无刚难以自立,更谈不上能成事了。古往今来,凡成大事…  相似文献   

18.
人格的力量     
作为春秋时宋国建筑部门的主管,司城子罕这个人太完美了。从史书的记载来看,似乎都是好评。最典型的事迹是说他谢绝受玉,以廉为宝。宋国有个农人耕地时发现一块璞石,经人鉴定为璧玉,就将其献给子罕,子罕不要,并且说:“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相似文献   

19.
谋与断     
古今中外,凡善断者首先必都多 谋,多谋才会谋多,谋多了才能 从中选择最佳方案,作出正确的决策,亦即善断。 《三国志》载,东吴左大司马右军师朱然平时总好象在战场上一样,考虑着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及对策,因此,在战场上,他应变能力很强,越是在危急的情况下,他越沉着冷静,处置有方,常能转危为安,反败为胜。史书上称他“终日钦钦《忧思貌》,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三国志》卷五十六《朱然》。显然,朱然的“临急胆定”是和他“终日钦钦”分不开的。古语说:“虑不先定,不可以应较”《邓析子·无厚篇》,“无事时当…  相似文献   

20.
舒炜 《人才瞭望》2016,(3):72-73
干部“能上能下”在古代是一种常态,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名臣能吏都有因各种原因被降职的记载,也有谪、逐、贬、罢、黜多种说法,但最具文化内涵的,还算是“左迁”。如大家熟知的白居易左迁九江司马时所作的《琵琶行》,李白则在好友王昌龄“左迁”龙标时,写下“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韩愈更是在“左迁”潮州的路上直抒胸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道出了自己的满腹委屈、愤慨和悲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