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邓宏顺是一个具有深厚生活基础和强烈现实关怀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贫富天平》的根本审美优势在于以一种切实的感性力量显示深刻的思想主旨;宏大叙事和生活氛围的结合,使得小说的人物形象在具有充分理想性的同时也显得非常真实可信,这样既彰显了时代精神,又充满着审美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2.
萧乾作为三十年代现身文坛的“文学奇才”,一开始创作就表现出一种可贵的艺术自觉,即特别关注到小说的审美价值和创作的内在规律.这突出表现在他对小说叙述视角的精心选择上,通过这种匠心独运的叙述视角来保持作家在表现生活时所必须的审美心理距离,以求能够全面、真切地再现生活.这种创作追求使其小说与当时文坛盛行的浪漫主义的生情创作区别开来,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3.
朱光潜先生的教育思想中也蕴含着他的美学思想,他认为通过读书来获得审美常识,尤其是懂得美学中的距离美、审美移情这两个原则,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的教育生活中,获得一种超越自身的可能,从而使个体自身不再为日常琐事而困扰,取得一种豁达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在情感与理智和谐发展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人"的自身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蒋孔阳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以实践论为哲学基础,以创造论为核心,其审美关系理论包含了生成论思想的可贵因素,把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作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对象。蒋孔阳的审美关系理论的逻辑思路包括人总是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间、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丰富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一种特殊关系,并有其自身的特征。审美关系主要是情感体验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是人与世界之间一种精神性的自由关系。蒋孔阳的审美关系理论是一种通向未来的富有生命力的美学。  相似文献   

5.
罗汝芳认为,圣与仁可在日用常行中得到,这一观点表明:"日用"就是人类生活的自身,又是人类最终追求的美的境界的显现之地。有赤子之心的人,也就是审美主体,必须在日用之中,即在一种平淡自然的状态下实践审美体验,完成道的追求。他揭示了一个较高的审美境界:道在赤子之心,则道的本质就是纯粹、质朴的,道本身含有一种自然真切的审美形态,人必须忘记物欲与功利,以自然而然的率真态度亲近每日所处的生活,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只有保持着一种自然的审美心境,不虑不思、率性本真,最终才能获得人自身的完善与道的完善,达至中和的最高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6.
生活美学以感性的生活为根基,以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审美价值为目标,旨在提升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审美品格和幸福感。生活需要美,教育呼唤美。生活美学在培养人的审美情趣、提高人的道德修养、丰富人的情感世界、弘扬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健康的娱乐方式等方面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生活美学于教师而言,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精神追求。教师的生活包括了感性的日常生活、理性的精神生活和专业性的教育生活。借助生活美学理论探索教师审美素养的意蕴和表征,可以帮助教师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教育生活等多个层面提升其审美观和审美能力。另外,丰富教师日常生活审美感知、拓展教师日常生活审美内容、提升教师日常生活审美趣味,还可以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以及将审美素养转化为教书育人的能力,从而促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波希米亚不仅代表一种生活风格,更是一种深深植根于现代文明的独特文化现象和审美现象。波希米亚精神与现代主流社会处于尖锐的对立之中,它反抗中产阶级价值观和平庸刻板的生活方式,尊崇艺术和审美,并凭借艺术和审美来实现自我生存的确立和对现代主流社会的审美反抗。  相似文献   

8.
李渔"登山如品画"的观点隐含着自然审美欣赏的一种审美模式。"登山如品画"的自然审美模式表面上类似于西方传统的自然审美模式,但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异。在当代西方学者力图构建自然审美模式但又提不出合理的审美模式的情况下,以李渔为代表的中国古人"登山如品画"的审美模式对于自然审美模式的建构应当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作用。自然对于李渔来说,具有多层次的体验价值。这种审美模式与体验价值的生成与他的生活和阅历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艺术批评家,罗斯金认为伟大的艺术首先应是道德的,艺术的最终目的是使人领悟如何去过一种健康的生活,从而赋予审美一种实用的(理智的,尤其是道德的)功利性.对于审美中道德功利性的关注,使罗斯金转向关注人群社会,进而展开对社会丑陋的抨击.本文所讨论的正是他从审美到社会批评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0.
哈代诗歌中有大量以死亡为主题的死亡诗,展示了哈代独特的人生感悟和审美体验。哈代强烈的、独特的死亡意识,在他的死亡诗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哈代死亡意识的产生受生活背景、先人创作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他通过妻子的悼亡诗和描写想象中的死亡来诠释他的死亡观,哈代认为死亡是对生活苦难和不幸的摆脱,是对生活的一种胜利,死亡是对生命的回归。  相似文献   

11.
华兹华斯的孤独书写包含了诗人在自然中孤独徜徉的审美体验,也包含了他对于孤独乡村人的审美透视。诗人以一种审美的视角,体味孤独的自然与人生,发现其中蕴含的崇高和美丽,把人们带入到一个超越孤独的美学境界。华兹华斯的孤独书写,是其对于近代工业化社会给人性带来破坏性影响的一种回应。他期求通过一种审美教育,重塑人们的审美敏感性,恢复人性的完整。华兹华斯的孤独书写启发我们对待人生的孤独应采取一种审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文学自由谈》1986年第二期发表了关于现实主义概念讨论的不同文见。邹平在《现实主义是不够用了吗?》一文中论述:作为一种文学精第(或日美学原则),现实主义远没有到了不够用的地步。因为在如何理解艺术和现实的审美关系上,现实主义是迄今为止唯一正确地作出了回答。现代主义从整体上来看却是颠倒了艺术和现实的审美关系。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现实主义确实有着自己的局限性,当它把文学反映现实的方式限定在以生活本来面貌来反映生活的尺度里,它便获得了一种与其他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朱自清先生谦逊谨严的文学批评态度,形成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他是中国现代解诗学最早的倡导者.他以辛勤的耕耘和卓有成效的工作,为缩短诗人审美追求与读者审美心理之间的距离架桥铺路.朱自清先生宽宏的文学批评态度,与他的思想历程和人格特性密不可分.他对于新诗的一个至为重要的贡献即如何"见出平淡的生活里蕴藏着的悲喜剧",从日常生活里"感觉"诗的存在;并且,他对于新诗形式的美学思考也是深入的,积极的.  相似文献   

14.
审美阐释学的对象是审美生活,且是原发性的,而不是反思性的;是事中的,而不是事后的。自审美时间哲学来看审美生活,其时机、时态、时体乃原发、事中状态之根本。就伽达默尔《论美的现实性》一文中的"节日论"来看,其审美解释学的贡献在于:揭示与部分解决了审美共同体的时间体验、时间结构与艺术作品的整体性之间的关系问题。但其缺陷在于:在"节日生活"描述中掺杂了过多"事后"反思,这既减弱了审美生活的意义,也削弱了其兴发的"时机";同时他也显著地缺乏审美生活的"时体"思想及其陈述语法,更欠缺把审美生活作为"流畅"的域状时间意识与艺术作品的空间性整体构成进行统整叙述的时-空语法。他所构想的反思性的"事后阐释"把艺术生活的时空特性虚无化了。本文在辩证分析伽达默尔审美阐释学思想优劣的基础上,对其陈述进行了语法诊断并提出了基于审美生活原发的"事中"状态建构审美阐释学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每一种小说美学风格的形成,都离不开对人物心灵、性格的深入开掘,巴金在这方面有着不懈的追求和突出的建树。他把艺术形式包括结构看作取自生活而又发自内心的一种创造,每一种形式中都有他心灵的节奏。因而,他善于把人物的心灵流程作为结构的主干,使作品的构思具有一种在变化中求和谐的音乐美。这种艺术手法不仅使巴金短篇小说的创作别具风格,也充分显示出作家不凡的审美发现和艺术转化能力。  相似文献   

16.
《白鹿原》与朱先生安徽省文学艺术研究所研究员郭因文学作品的用处,第一是使人得以了解自己所陌生的生活或得以深刻地理解自己所并不陌生的生活,第二是使人从中得到一种教育,或受到一种潜移)他的意掏;第三是使人从作品的内容巾和形式技巧中降到一种审美恰悦;第四,...  相似文献   

17.
阿诺德·伯林特提出的"一种美学还是两种美学"难题是关乎环境美学学科建设的根本性问题,但他本人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却不尽如人意;审美参与和审美静观应成为环境审美和艺术审美各自主要的体验类型,避免以其中某种模式解释一切审美现象的企图;环境审美和艺术审美包含共同的体验类型,这决定了涵盖环境审美和艺术审美在内的一门更具普遍性的美学学科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路遥浓烈的恋土情结,使他笔下的人物所表现出的土地意识和爱情理想深厚而富有诗意,并且借此升华为一种具有哲学意味的思考,形成其小说史诗般的审美风范。但是,对土地的过分钟爱,也使他对土地及生活于其上的人物缺乏一种峻切的审视,反映出“农民式”的乡土意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审美是人生方式之一.在古希腊罗马哲人的对人的论说中,就已包含有审美的内容或显示了走向审美的趋向.审美如何成为人的生活方式之一,这是由生活本身的属性和真、善、美三种基本的人生活动模式决定的.所以,审美是一种人生方式有其独特的内涵.这种审美人生方式的初步界说,对人生终极目标的追求确定了基本的方向,从而也奠定了审美是一种人生方式这一观念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多年的职业生涯,在评论艺术作品时,总是希望推及到艺术家的人性特质或者生命状态等。吴绶镐是一位老画家,六十年代毕业于中央工艺美院,为了报答家乡的养育之恩,回到温州。从组建工艺美术研究所到筹备温州大学服装系,默默奉献了五十个春秋。用他的话来说:职称不高,画名不大,培养了许多有出息的学生令他欣慰。就画而论,他的花鸟作品给人一种隽永、超然的情蕴。这既表达了他的审美取向,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敏感和热爱。他的作品之所以给人以清新与典雅的审美意趣,与他远离浮名、世俗的心性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