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人类追求生存的价值和生命的体认感,社会的认同证实了存在的权利."佛"意象是张爱玲作品中唯一一种涉及宗教的艺术表现形式,张爱玲通过文本中"佛"意象的诠释,集中体现了她和她同时代人面对人性压抑和冲撞时,在战争和爱情中如何获得佛教境界的心境澄明和人性如何借"佛"得以安放的心理情结以及隐藏其中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小说中的意象选择及视角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参 《中州学刊》2005,(1):179-183
张爱玲小说意象选择的特征是:着意于自然意象、家居习俗意象,排斥社会意象,消解神话意象;具有鲜艳强烈的色彩感、对照感;以华美的"象"与凄怆的"意"相融合;极其开阔的"情"、"理"空间,具有极大的启发性;看取生命的视角创新.张爱玲小说中意象的表现形式与特点,展示了作家主体对于生命、社会及存在的思索和悲凉的人生观与价值取向,同时也是其艺术个性和审美风格的体现与凝聚.  相似文献   

3.
太阳本是宇宙中重要的天体,后作为一种意象应用于文本之中。温暖和光明的象征的太阳,却在张爱玲的笔下演绎出隔世、陌生和凄凉,幻化为吞噬生命的预兆。张爱玲作品中将太阳进行陌生化处理,以太阳意象为旁观者,赋予其多种形状和功能,同时兼顾多种角色的塑造,对太阳意象的分析是揭开张爱玲小说人物内心世界关键和自身的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张爱玲借助太阳意象的设置完成了对人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个体,运用意象叙事是她的特长。张爱玲以夜这一特定意象的悲凉美学意蕴,为她诸多作品中的人物命运铺上了一层悲凉的底色,夜的意象蕴含着作者的人生体验、认识与感悟,展示了作者的精神悲剧。夜意象是张爱玲情绪记忆的显现,是一种凭借她自身的感受和心灵体验的记忆表现。悲凉的夜意象充满了对人生和命运的感叹,表达了女性命运的悲观情绪,将悲剧的美揭示给人看。  相似文献   

5.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家"一直是她恋恋于描摹与表现的对象,是她观察世态人生,再现人物内心动态的窗口.张爱玲从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即"家"的具象和"家"之于平民的无奈、"家"的心灵缺失、"家"与爱情毁灭,以及战乱之下失"家"之痛.她的分析不仅指向了个人的情感,更描写出国家战乱下的一代人心理样态.以心理机制分析为辅,是对一系列"家"意象的更深层次的解读,亦是对张爱玲写作风格的纵深挖掘.  相似文献   

6.
鞋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往往用来隐喻男性性心理,张爱玲小说中的鞋意象却用来喻示女性人物在各种情境中深隐幽微的性心理,揭示女性作为第二性的悲凉命运,这是对中国古代文学鞋原型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研究张爱玲小说的鞋意象,能加深对其小说思想深度和艺术特性的理解和把握,也能从一个侧面了解鞋原型在现代文学中的演变变律。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是一个现代著名的小说家,在她的笔下,意象繁复。这里,我们就选她意象的一个角度——镜子,来着重谈谈。  相似文献   

8.
“悬隔判断”是现象学的重要方法论,它意在通过事物现象的“悬隔”获得新的思维理解。意象是诗歌的精气神,它的恰当选取和内涵诠释都离不开诗人或诠释者的能动思维。以庞德诗歌意象为例探讨悬隔判断对于意象选取及诠释的意义,同时亦指出中国古典意象诗对庞德意象诗发展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朱志荣 《社会科学》2022,(2):186-192
现代美学中的美与中国古代的意象之间具有对应性。美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依赖于主体而存在,既具有普遍性,又是个体感悟、判断与创造的成果。美从感性形态的角度,在中国古代被称为"意象"。意象是主体在物我交融中能动创构的,包含着感悟、判断和创造的统一。在意象中本体与现象是统一的,意象始终不脱离感性形态,体现了物我的契合。审美活动创构了意象,就是生成了美。当称它是"意象"时,偏于指称它的感性形态,其中体现着审美价值;当称它为"美"时,侧重于指称它的审美价值,审美价值寓于意象之中。美是意象的共相,是抽象的,意象是美的具体呈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美是意象"。  相似文献   

10.
李祥伟 《学术论坛》2005,(6):140-143
张爱玲小说中出现古墓、尸首、鬼影、黑暗等一系列死亡意象,通过这些意象,张爱玲着意将人间场景描绘成阴森的鬼魂世界,以人拟鬼,从死看生,揭示人类与生俱来的悲剧性,给人一种从大限看无限的突破感.死亡意象体现作家的审丑趣味,而死亡意识则体现了作家审丑意识的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1.
月与花:张爱玲小说的审美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峰 《人文杂志》2003,(5):106-109
月光和花色是张爱玲小说审美意象的重要内容。她笔下的这两种自然景象 ,感应着人物的特定情绪、瞬间感受和印象 ,成为人物心理现实的一部分。张爱玲把月光和花色写得慑人心魄 ,这种陌生的甚至“令人反感”的意象展现方式与人物的情感意绪和作家的文学风格达到了完美的契合 ,形成了一种创新意义上的“怪诞” ,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邹小阳 《船山学刊》2009,(3):166-169
张爱玲的作品大量地使用基本颜色词,不断扩展基本颜色词群的数量,并灵活地采用了通感、移就、夸张、比喻、拈连、拟人等修辞方式,将抽象的颜色诉诸于具体的物象,实现了异乎寻常的感知与传达。同时在点染色彩时精心地运用修辞手法,让具体的物象成了与情境相吻合的意象,显示了她独特的想象力和艺术气质。  相似文献   

13.
对儒家思想的继承,首先必须将它从神圣性中摆脱出来,还原其作为思想文化资源的哲学伦理学本来面目。对儒家思想的某些命题和判断,应摄取其抽象意义而舍弃其具体意义和价值旨趣,对儒家思想的扬弃,需避免主观发挥和过度诠释,而应在"道体"与"器用"、"抽象"与"具体"、"原本"与"诠释"这三对范畴的矛盾辩证中去把握。  相似文献   

14.
郑积梅  王伟 《兰州学刊》2008,(5):198-200
"墙"从单纯的建筑存在转化为秩序和规范的象征.由于这种转换,文学作品中的男女"隔墙"相恋、逾墙而从的情节,无疑成了突破封建礼法制度、追求自由爱情的行为象征."心墙"意象在现当代的鲁迅、张爱玲和钱钟书的<围城>中也有很多表现.  相似文献   

15.
温庭筠擅用"禽鱼草木"之类自然的景色意象,创构出窈深幽约的词境。温词景色意象的创造特性在于:首先,以容观态度描摩旖旎动人的春天景致,使意象中充满绮丽的色彩美感;其次,善用从傍晚到拂晓的夜景衬托闺怨,增添意象的朦胧美感和凄恻幽约的特质;复次,常常于具象和抽象的巧妙转换之间创造意象,这也使温词某些景色意象富有空灵之美。  相似文献   

16.
置身于沦陷区,孤岛经验和灰烬经验成为张爱玲的深刻记忆。张爱玲通过对女性和战争的关系以及战争给小人物的生活带来的戏剧性转变来解决女性在民族战争前言说的困境,张爱玲独特的“张看”姿态反映了一个女性对战争的拒绝态度,这同样是游离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写作方式,而在针脚细密的琐碎意象中,无意中为我们掀开了另一种历史。  相似文献   

17.
邹强 《江淮论坛》2008,(1):178-182
梦意象是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种类别.作为人类精神的共同财富,西方的理论与中国的经典梦意象虽然产自不同的时空背景,却有着高度的相容性,借助于它们的帮助,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探寻梦意象背后的奥秘.根据荣格的原型批评理论,熊罴梦与兰梦的广泛流传不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而是古人对于其中蕴含着的"子嗣"这个中国古代社会中极为重要的集体无意识的高度关注.<庄子>蝴蝶梦与骷髅梦的"斗争"隐含着荣格移情与抽象学说的影子,前者的盛行与后者的悄无声息不能不说与移情和抽象这两种不同的审美心态有着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人类在建构人化的自然过程中,围绕月亮已经形成了一套特殊的文化体系。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张爱玲对月亮阴性属性有充分地体验和理解,并通过自己的创作,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文学中的月亮意象,使其成为表现人物心理、性格以及整个女性地位和命运的重要手段。借助月亮意象,张爱玲深刻地揭示出一个个情态各异的女性深邃的内心世界,解构了少女神话和母亲神话。  相似文献   

19.
《琼州学院学报》2017,(1):34-38
考察金圣叹点评《西厢记》中的意象话语,可以将其界定为"意象批评法"。而根据其所运用的意象内容,可以总结出四类意象批评方式,即:以客观物质譬喻、以事件行为譬喻、以具体话语譬喻以及金圣叹本人固定化的意象批评术语。相较于传统意象批评,金圣叹的意象批评法具有两个方面的优点:一是以其"极微"视角对批评对象的深入体悟而使批评语言更为精准贴切;二是所选取的意象承载的理论内涵有所丰富,使意象保持审美性的同时提升了其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20.
诗歌语言的作用在于最大限度地将话语"前景化",意象在诗歌的创作和欣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认知语义的视角,运用Fauconnier的合成空间理论,在探讨诗歌意象的象征与并置功能的基础上,对诗歌中意象功能的构建进行了隐喻在线的解读,以此来诠释诗歌语言的前景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