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唯物辩证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世界观即观念上层建筑以方法为基础,二者的关系是不能颠倒的。 相似文献
2.
赵家祥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4(6):151-152
我国哲学界对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改革开放以前,人们只认识到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后来人们又认识到实践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现在,我国相当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者,已经形成一种共识,认为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和历史观的基本观点,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的基本观点,从而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伟大革命变革,它区别于旧哲学的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把实践观点作为自己的首要的… 相似文献
3.
王平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1):22-25
文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进行了哲学方法论的思考,认为其在方法论上应体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统一、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观点与材料的有机统一、论与史的有机统一、部分与整体的有机统一、讲授内容与表达形式的有机统一、考试目的与考试形式的有机统一以及教学目的与教学效果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4.
王红阳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11(5)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般方法的规律性学说和理论体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有着独特的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和世界观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5.
于欣荣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4(3):77-80
马克思主义哲学潜在地包含着实践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实践地去理解和把握其方法论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向其方法论转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转化成实践主体潜意识的方法论,内在地规定了其实践哲学的理论诉求,并指导人们进行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行为,从而达到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高度统一的诉求。 相似文献
6.
赵顺兰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55(3)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是国内学术界关注的一个前沿热点问题。为了将这一理论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化,武汉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论问题进行了两次深入的研讨,现将讨论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刘俊哲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Z1)
本文指出了旧的哲学教学方法的种种弊端,深入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教学方法的观念更新的客观必然性和极端重要性。明确提出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教学方法的观念更新,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转变学生的思想,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本文着重探索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教学的方法论原则和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8.
马翠芬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2):3-5
几十年来,教育科学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革,而方法论是教育研究工作者一直探索的课题。怎样进行教育研究,需要有一个指导思想,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对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牟高飞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6):50-52
文章认为哲学在探讨世界本源问题时所涉及的广阔研究范围与一定历史时期人们有限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矛盾一直是困扰哲学发展的一个十分重大的矛盾.马克思以往的哲学都因过多地关注于他们当时认识能力所达不到的虚无缥缈的宇宙从而难以摆脱半科学半假想的状况.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物质,关注于我们认识能力所能达到的这个有限的空间,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这一困扰哲学发展的矛盾,使其哲学成为能够被实践所加以证明的科学. 相似文献
10.
倪志安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2):77-83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实践本体论哲学,但传统的教科书体系仅从物质本体这个意义去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很大的局限性。造成这种物质本体论局限的根源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史实根源和物质本体论局限的方法论根源。传统教科书的物质本体论局限对从理论层面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对实践层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和教育都有很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研究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中,创新性提出了一个命题、四种方法,即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命题,创新方法、共赢共存方法、与时俱进解决问题的方法、调查研究作为决策前提的方法,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新军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2(6):74-79
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从根源上说,主要是由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变革和重建引起的。关于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研究的改革的讨论已经进行了多年,但收效甚微。进入新的世纪,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出了旧的框架和视野,逐渐走向自觉,尤其是教学与研究方法上的自觉。高度决定着视野。为此,我们必须寻找一个更高的制高点,并对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研究的最终目的有一个清晰的把握。 相似文献
13.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根本的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根本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认识路线和认识方法。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综合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必须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14.
倪志安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如何运用于实践,即怎样正确发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方法论功能,对我们是一个极其重要又难度很大的课题。对该课题的系统研究,可建构一门内容宏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关于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原则的探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研究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本文深入研讨了作为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基本原则之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内容,如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和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马秀梅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4):31-33
爱勒基斯尔的《回教真相》是产生于 19世纪后半叶的伊斯兰文化名著 ,2 0世纪上半叶马坚教授将其翻译成汉文后 ,在上海、北京、重庆等地分别刊印了六版。在今天 ,重温这部巨著 ,颇感它耐久的、永恒的内含 ,即客观、科学地刻画了伊斯兰文明与精神 ,简明而科学地阐释了伊斯兰文化真相。本文就该著作的体例及所含的伊斯兰哲学物质观与辩证认识论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在中共领导人中,毛泽东堪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一人。其具体路径为:一是十分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通向胜利的“中国道路”;二是强调批判地继承中国优秀文化遗产,努力谋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一环;三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高度,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具体化为一系列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和思想方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出的创造性贡献。这些对新形势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汪正龙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3)
从历史形态上说,马克思主义美学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本人关于审美、文学、艺术的论述及其所体现出来的思想;而从现实形态来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运动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美学是这种世界观的一部分,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美学又是后人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根据某种知识框架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解和重建。目前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有四种理解与重建路径,即:以恩解马、以苏解马、以西解马、以马解马。它们各有侧重但均有局限。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解与重建方面有两个问题必须引起重视:首先,理解与重建的对象应该超越传统视阈,把马克思所论及的美学问题当做一个由问题、准问题构成的问题系,拓展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对象与领域;其次,要达到理解的创造性,即当代视阈与马克思的视界融合,不仅需要以当代问题与马克思本人的美学问题、准问题、问题系进行对接,还需要勘察马克思考察问题的方法论及其现代转换的可能性,以及应用现代学术方法包括美学方法对马克思的美学问题进行新的透视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方法论是马、恩留给我们的最宝贵遗产。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边缘化"的背景下,加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教学",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地位、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途径,是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需要,也是经济学专业系统学习的需要。进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教学,要求教材中要体现方法论,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备"方法"、讲"方法"、用"方法"、考"方法"。 相似文献
19.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党的基本领导方法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坚持我党基本领导方法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我们应该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地去丰富、完善和发展它。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基本领导方法的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侯惠勤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6-51
去除意识形态的偏见与傲慢,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而言具有三层方法论价值:一是使“主观”的社会科学走向“客观”;二是“宏观”的社会分析走向“具体”;三是“微观”的社会研究走向“真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