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性是以形式理性、个人自由为精髓,后现代性则是以实质理性为核心,对自由精神进行重塑。经济法具有浓厚的后现代性:首先,在经济法领域,自由不再是现代性的个体自由,而是社会自由、实质自由;其次,经济主体以个人和团体的形式积极参与经济运行,从而彰显了经济法的后现代性;再次,经济法的有效政府定位正是对现代性下有限政府观念的反思和重构。  相似文献   

2.
宪政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宪政作为一种思潮或者制度安排 ,是否存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问题 ,学者们鲜有论及。与以往的任何一种思潮或制度架构相比 ,宪政的现代性是十分突出的 ,而宪政的后现代性特征虽然并不明显 ,但已有人开始反思与重构。这种研究路径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宪政的价值以及宪政构建的阶段性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现当代西方思想界由康德启蒙哲学的价值分裂出发,从启蒙的理性根基、启蒙型塑的社会价值原则以及启蒙的道德规划诸方面清理启蒙之于现代性困境的责任,形成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启蒙论争的话语境遇。实际上,现当代西方思想界在批判启蒙理性的绝对霸权与价值分裂时,不仅无法针对康德,甚至还隐含了回到康德的逻辑诉求。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重提启蒙问题依然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理解后现代性与现代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及后现代性并不意味着与现代及现代性断裂开来的历史分期与思想属性;后现代哲学展开了后现代性,但后现代性不能局限于后现代主义思潮去理解。后现代性并不是现代性的对立物,提出后现代性的直接意义在于重新理解现代性,但后现代性对于现代性的意义不仅体现在观照、审视与反省等镜式功能,更体现在定向、阐释与治疗等参与性功能上。后现代性的底蕴,则在于对哲学追求生活自明性的根本性精神的承接与发扬。  相似文献   

5.
李松 《重庆社会科学》2007,(11):37-40,45
多元现代性的目的是为了更深入地认识到现代性具有内在差异的本质属性,发掘焕发其内部活力的机制与效能,同时为全球文化的转型与发展提供具有学理性的、建设性的思路。建构多元现代性应该立足于现代性基本立场,处理好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关系。现代性可以借助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思维对自身局限进行反思,对缺陷进行修正,对积极因素加以深化。  相似文献   

6.
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文化裂变,表征了当代西方时代精神的新变化和新特征,各种观念撞击兼容,通俗与高雅、大众与精英、时尚与游戏、喧嚣与无言等构成了一种怪诞的文化传媒景观,表现出语言、文化、艺术、意识、审美的不确定性。后现代文化传媒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在逻辑和实践上呈现的是商品性和工具性、游戏性和娱乐性、反文化性和反艺术性、复制性和仿真性。后现代文化传媒以强大的冲击力深刻地改变着传统文化价值观、美学观和文化价值评价体系,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与人文困境。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后现代性与乡村旅游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后现代性与乡村旅游皆源于对现代性阴暗面的揭示或意识,作为一种思潮的后现代性与作为一种行动的乡村旅游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密切关系、通达性或不谋而合。乡村旅游的命运取决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较量 无论较量的结果如何,它的最终结局都是悲剧性的  相似文献   

8.
公共性:后现代性之后的现代性主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的现代性是在后现代性之后的,后现代性在逻辑上已经终结。后现代性最突出的历史性贡献是帮助现代性实现了自我进化,经过后现代性的现代性已经成年了。面对传统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双重后果,如何解决一与多关系的形而上学问题再次出场。我们能做的是:在超越简单"多"的基础上建构别样的"一",在特别的"一"下保证生动的"多"。换言之,具有主体间性、生成性、批判性的公共性已经成为后现代性之后的现代性主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马克思经济理论是以“自由人的自由联合”为目标价值、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所构建起的范式体系,其真理性在现代经济研究中不断得以呈现。其逻辑体系的发展对现代经济研究有着重要作用。建立劳动价值核算体系,将为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奠定经验研究的基础,将为现代经济研究中一些基本问题如价值、公平及效率等提供经验性的分析工具。但马克思理论体系正面临着人类社会认识的现代化与后现代化转型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离开事件的历史背景 ,就无法理解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提出的真实历史内容以及后现代性与历史之间的复杂关系。后现代性理论话语的产生是对奥斯威辛和古拉格群岛等具有象征意义的哲学事件的应答。后现代作为关于事件的哲学 ,是对现代性种种痼疾的诊断、批判与颠覆。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了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概念的基本理解,并尝试从文化思想角度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表征以及中国知识分子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分析,特别是在此语境下对“人”的理解作了新的反思。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后现代性研究:现状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宏宝 《人文杂志》2007,4(4):99-109
现代性/后现代性研究作为20世纪最主要的话语事件,是围绕着利奥塔1979年出版的《后现代状况——一个关于知识的报告》所引发的争论而凝聚起来的,这场争论使得后现代问题成了现代性问题反思的基本话语机制。由此,现代性/后现代性研究可分为1979年以前和以后两阶段。1979年以前现代性/后现代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学和艺术领域;1979年以后则向所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播散,从而触发了对启蒙以来的现代性进程的全面反思和批判,并由此形成了现代性设计的终结和后现代性到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问题。有趣的是,后现代到来的提出形成了现代性反思的基础,但结果却使后现代性问题变得界限模糊。与此同时,一个更主要的问题被提出来,这就是现代性与"第三世界在场"问题。本论文以概述的方式总结了现代性/后现代性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相似文献   

13.
生态型区域治理具有完成现代化使命和推进后现代化进程的双重价值.但是,实践中它面临着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持续张力,表现为物本与人本、物质与后物质、工业与后工业、效率与效益、GDP与绿色GDP 之间的紧张.究其原因,异质性社会的重叠任务与发展型国家赶超型现代化战略推进的效应积累等因素起了主导作用.然而,以效率为中心的现代化与政府经济主义发展之间的高度吻合性,使得这种张力呈现出非均衡性的变化而抑制了治理的生态性、协调化与可持续性,最终滑向现代性;因而深刻地型塑了地方政府行为的公司化变异,表现为发展偏好上的获利性与实践策略上的机会化.为此,基于创新型国家构建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通过政府的服务化转型以实现生态化的发展转向,强化治理的后现代性因素,在现代化中完成未竟的良性现代性和获致可欲的后现代性,是达成生态型区域善治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从传统到现代性到后现代性 ,一直回荡着一个同样的主题 :解放。启蒙主义者鼓吹解放 ,但现代历史业已用铁的事实证明 ,解放并不能真正兑现原本美好的承诺 ;而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 ,这是由于解放得还不够彻底。但不断地解放是否会走向虚无主义的极致 ?这就是本文所关心、所讨论的问题。解放毕竟是一把双刃剑 ,它可以使我们摆脱过去的束缚 ,但也可能割断我们与我们的本真曾是之间的真实关联。一种新的传统主义的思路将同时具有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古典性 ,将在展望未来的同时充分重视我们的本真曾是 ,并将这样一个“本真的过去”标识为古典性 ,而向现在开放  相似文献   

15.
乔丽英 《学术论坛》2006,(12):19-22
现代性就其起源来说是与一个时间段和一个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四个重要的制度性维度。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的一种超越。社会运动是实现这种超越的一种媒介。  相似文献   

16.
自詹姆逊2002年在华进行了两次关于现代性的演讲后,一直被不少国人视为后现代主义理论大师的他似乎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现代性的鼓吹者,人们对于其文化立场及批判指向的转变顿时陷入茫然与困惑。为此,本文试图在分别解析其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理论的基础上,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在其文化批判中的最终决定作用,从而在理论本源方面对其前后论断客观存在的某些矛盾性加以总体性阐释。  相似文献   

17.
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从制度维度对现代性的生成结构和在全球化条件下的演化路径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从而对近代欧洲的变迁、当代社会政治的发展甚至个体日常的生活方式都提出了独到的观点。本文通过对吉登斯的现代、现代性、后现代性概念的分析和考察,揭示了其理论的内在结构、基本内容以及它与社会历史、政治制度和人的日常生活的开放式的关联,揭示了现代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的“人造”性质和“抽象”动力,提示人们警惕世界存在和发展的主客观风险。  相似文献   

18.
社会学的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前现代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学并非仅以现代社会为其研究对象和立足基础,现代性也不是社会学存在的惟一根据。不仅因为人类社会的后现代转型而产生了后现代社会学,而且还因为前现代社会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存在,所以,社会学也有面对或植根前现代社会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形态。费孝通先生提出扩展社会学传统界限的主张,突破了对社会学单一研究方式和理论模式的认识,为中国社会学在新世纪的发展拓宽了视野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后现代性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讨和总结,指出了后现代性包括有机主义、未来主义、创造性、消解责任和后父权制等特征,并进一步指出了后现代性分为建设性的后现代性和解构性的后现代性。从而反映了后现代性是一个极端复杂而独特的社会现象,是上述诸特征相互作用的复杂的多元现象的统一整体。它崇尚相对、多元、差异性和不确定性,倡导解构性、创造性、有机性和内在联系。它是二战以后出现的与分散世界史中的传统文化相对的导向统一世界史的现代文化的全球化特性,是现代性的自我反思和超越。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哲学与后现代哲学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不能将这两者知性地加以对立。后现代哲学的本质是重写现代性。现代性哲学对人的非人化、抽象化理解导致对人的真实形象的遮蔽以及对人的生命自由的束缚遭到了后现代哲学激烈的批判,但后者又与现代性哲学贯穿着内在的深层“统一性”和“连续性”———启人的存在之蒙,彰显人的生命自由。两者既有差别和断裂,又相互联结、彼此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