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教史》,藏文本全名称为《嘉言宝藏,智者所喜甘霖》,扎西监藏著,成书于1930年左右,木刻本传世很少。 噶尔迈·桑木旦在英国就学期间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就是把这本书译成英文,并进行注释。他的论文在1972年出版。我们原先是根据他的英文本译为汉语的。1980年夏,在青海黄南州民族师范一位藏族教师那里,意外地借到了藏文本,大喜过望,所以决定把全书重新核校,英文本原缺的三章,也补译进来,成为一个完全的汉文译本,供研究宗教史的同志参考。 这里先把英文本的导言部分交《青海民族学院学报》发表,希望得到同志们的指正,以便修订全书。  相似文献   

2.
试论藏族游牧部落的牦牛图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据考古资料载: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藏族先民就已在青藏高原上生息繁衍,谱写着藏民族的悠久历史。藏族先民多数居住在高原牧区,组成游牧部落,信仰原始宗教,其后,产生了“魔本”和“赞本”等本教,活动在藏南象雄(今阿里)一带。本教的前宏期,它的职能是为民祛除病魔,禳解灾害,仍属原始宗教;在中、后宏期,本教与佛教互相斗争与融合,形成了藏传佛教——喇嘛教。本教不仅遵循喇嘛教的  相似文献   

3.
藏族是一个崇信佛教的民族(也有少数人信仰本教)。早在吐蕃王朝时期,在与古代天竺及祖国内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相互交流过程中,佛家思想象一股潮水源源不断地涌向藏族社会。随着“政教合一”地方政权的建立和强化,佛教势力在历代统治阶级政治庇护和经济支持下,相继挫伤本教等土著宗教势力,迅速渗入到藏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此,佛家思想成为整个藏民族的正统思想,长期而牢固地占据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支配和限制着人们的一言一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仅僧侣队伍逐渐壮大起来,大量的佛教经典也  相似文献   

4.
岛卡·夏仲·才仁旺杰所著《颇罗鼐传》,主要叙述了颇罗台吉·索朗道吉的一生的经历和他的主要政治活动。索朗道吉先后担任过拉藏汗的侍从、秘书、考本(财政官员)、噶伦(大臣)等职。拉藏汗死后,他率领后藏军队与当时的噶伦阿沛巴、隆巴哇、加热哇三人的军队作战并俘虏了他们。清朝皇帝惩处了这三个噶伦之后的十九年间(公元1728——1747年,清雍正六年—  相似文献   

5.
西藏《形成史与原人起源关系》之辩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导言 关于藏族族源的探讨,由来已久,迄今归纳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有:印度说;缅甸说;蒙古说;鲜卑说;马来半岛说;羌之说;氏羌说;西羌说;藏羌相等说;混血说;苗说;华北移民说;神猴与女妖结亲繁衍藏族之说;猕猴和罗刹女后裔说;雅鲁藏布江流域说;源于本上说;等等。众说纷云,无一定论。其中“一般西藏史家,特别是教法史家,都认为古代藏王来自印度,由此一观念的转化,就成为藏族源自印度。此一说也,可称之为“南来说”。在另一方面“以藏人为芜人之后,或以藏人为羌人中的一支,可以称为藏人的“北来说”。但是无论是“南来说”,或“北来说”都或多或少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尚有待作进一步地探索。我们都知道:“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的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在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Asam)、那加兰(Nagaland)、曼尼普尔(Manipur)、梅加拉雅(Meghalaya)诸邦,分布着讲藏缅语族语言的迪马萨.卡查里、米基尔、泽米.那加、加洛等民族。这些民族在印度被统称为东喜马拉雅民族,他们与中国的藏缅语族民族有同祖、同根、同俗的历史渊源关系。这种关系是发展中印友好关系的纽带和重要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7.
19世纪至30世纪初,布里亚特的文化启蒙人物经常注意收集中央亚民族的中世纪书面文献,其中包括蒙古人和藏人的作品。第一位布里亚特学者道尔吉·班扎罗犬(1822—1855年)曾于1847年在彼得堡编纂了亚洲博物馆藏东方抄本及刊本目录(见班扎罗夫的《文选》,莫斯科,1955年)。为开展蒙文和藏文书面史料收集工作做出重人员献的学者有俄国著名东方学家A.M.奥登堡、A.M.波兹德涅耶夫。而布里亚特的著名收集活动家有Γ.Ц.齐比科夫(1873—1930年)、Ц.Ж.扎木察朗诺(1880—1637年)、Б.Б.巴拉丁(1878—1637年)。受俄国地理协会的派遣,齐比科夫1899—1902年曾赴西藏旅行考察,带回333卷藏文刊本。1905年他又赴中国为设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威)的东方研究所收集蒙文和藏文刊  相似文献   

8.
一 石油工业系统自1979年开办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电大)以来,已招收7届大专层次的电大学员共8366人,培养了5届毕业生共4000人,现有在校生4478人,为本系统成人高教在校生总数(13103人)的34.1%,占本系统成人高教大专层次在校生总人数(11080人)的40.4%。8年来,石油工业部在全国主要油田建立了15所市(地)一级的行业性电大分校(百人以上的工作站、班),现有专职教职工904人,其中专业教师有310人。  相似文献   

9.
西藏原始社会里,藏族先民信仰的是多神教——本教。 公元前2年,西汉哀帝元寿元年,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汉族地区。公元六世纪末或七世纪初,佛教又从印度传入西藏。 从松赞干布时代开始,西藏佛教受到内地佛教很大影响。佛教在西藏经过同本教的长期斗争,同时又吸收了本教的某些内容,后来逐渐形成和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西藏特色的中国佛教支系,即藏传佛教。  相似文献   

10.
宋赵明诚《金石录》卷十四“汉巴官铁量铭”注云: 此盆色类丹砂。鲁直石刻云:“其一曰秦刀,巴官三百五十戊,永平七年第二十七酉。”余绍兴庚午岁亲见之,今在巫山县治,韩晖仲云。《金石录》传世宋本有两种:一是全本三十卷,现藏北京图书馆;一是残本十卷(自卷十一至卷二十),旧藏滂喜斋潘氏,现藏上海图书馆。全本书中版心刻工姓名有胡珏、徐亮、胡刚,宋淳熙三年(1176)曾刻舒州公使库本《大易粹言》,龙舒就是舒  相似文献   

11.
人们对于藏铃(gril bu,应当dvil bu——译者)做为宗教用具在文学上的作用和制作这种铃的知识所给予的关注并非等量齐观。本文资材系来自一些旅居印度的西藏工匠,有些铸工(blugs pa)还是亲戚,有两位住在大吉岭(Darjeeling)的是弟兄,他们的三位堂兄弟也是弟兄,定居在德拉顿(Dehra Dun)。这个家族来自康区的德格寺(Sde dge dgon chen)。另有两位铸工,也是弟兄,现亦居大吉岭,其故乡是西藏东部的林仓(Gling tshhang)。所有这些手艺人至今仍按他们在西藏时的传统方法进行工作。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所谓“喇嘛教”二、佛教与本教 (1)本教不是佛教 (2)本教的起源 (3)本教的派别 (4)本教与佛教的斗争 (5)本教与佛教的异同三、关于前宏期与后宏期四、关于藏区佛教各派的兴起与政教合一制度的形成 (1)阿底厦与噶丹派 (2)政教合一组织形式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在印度、尼泊尔分布着多个藏人聚居区。他们在多民族杂居环境中使用双语或多语,其语言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的特征。妇女服饰适应当地气候,吸收当地民族服饰的元素,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宗教信仰在制度、行为、仪轨、观念和教义等各个层面发生了很大变迁。本文重点对印度的措班玛和尼泊尔的保达纳斯两个藏人聚居区进行了田野调查,讨论了他们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和心理困惑。  相似文献   

14.
吉卜赛(Gypsies)亦译“吉普赛人”或“吉卜息人”。是一个古老的、以游浪生活为主的并富有特殊色彩的少数民族。它源于印度的西北部,带有印度雅安人的血统。由于印度的种姓制度,迫使他们成为飘泊者,又由于战祸等迫使他们于公元1000年左右向西徙迁。(一说,十四世纪被蒙古人所逐而徙迁。)据法国历史学家、原巴黎市档案馆馆长弗·德·  相似文献   

15.
象雄这一术语与西藏的文化和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中央省卫和藏以西,西藏西部地区的古老名称,与西边的尼泊尔、库玛昂和拉达克接壤。这个国家早在公元645年即被古代的吐蕃王国所吞并。然而对于西藏研究来说,其最显著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传说中的神圣国家,傲为本教基础的那些文献就是用它的语言写成的。“本”(Bon)是一个有组织的宗教,当佛教在五世纪及其以后传入西藏时,它已经形成了。在藏族中它仍然是仅次于佛教的  相似文献   

16.
《瑜伽之路》一书给了我们一个深刻和严肃地解读瑜伽的机会,它向人们展示的是瑜伽学发展进程中一位旗帜性人物——辨喜(Swami Vivekananda)的著作、书信和演讲选编。辨喜一直被印度人尊奉为民族英雄,也被史学家认为是“现代世界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杰出贡献在于第一个向西方传授了古老的印度冥想和瑜伽,并在全球政治诉求(例如和平、反贫困、反饥饿)中,将瑜伽灵性、和解思想融入西方的或者说是现代的思想和语言逻辑框架中。他的思想直接影响了甘地等印度民族运动领袖乃至西方世界的思想和宗教。本书的编者韩德博士(Dr.Alan Hunter)是英国…  相似文献   

17.
沙琛是乾嘉时期较有影响的滇南作家,有《点苍山人诗集》《点苍山人诗钞》《沙雪湖先生诗稿》等著述传世。经考,《点苍山人诗集》共二卷,收诗303首,嘉庆十一年刻,为沙琛诗文首次汇编刊刻,现藏云南省图书馆。《点苍山人诗钞》为增补《诗集》而成,收诗1340首,有六卷本与八卷本两种:内蒙古图书馆藏六卷本,嘉庆二十三年刻;云南省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藏八卷本,嘉庆二十三年刻,道光二年增修。民国四年,王廷治以道光二年增修本为底本,增修出版铅印本,《云南丛书》收录此书时汇合诸家,成为后世通行本。《沙雪湖先生诗稿》为沙琛手稿本,收诗121首,现藏云南省图书馆,其中多首诗不见于刻本,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8.
渤海大学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简称MF)授权点于2014年获国务院学位办批准,2015年开始招生,现有在读研究生23人。本学位点现有专业教师26人,其中硕士生导师14人(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为80%);另有校外实践指导教师12人,全部来自金融机构的核心部门与管理岗位。本学位点整体师资队伍职称、年龄、学历结构合理,形成梯队。教学团队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具有海外留学、访学背景的教师7人。  相似文献   

19.
一解题十九世纪末敦煌藏经洞(现敦煌文物研究所编为第十七号窟)发现后,满贮古代文物及数万卷各种文字的遗书得以重见天日。二十世纪初,被外人以探险、测量和考古等名义,多次深入吐鲁番、敦煌地区,巧立名目,强取豪夺,大量罕见的珍贵资料流散国外。其中法国人伯希和(Pual Pelliot,1875—1945年)在公元一九○七年至一九○八年时劫走而现藏于巴黎国家图书馆东方手稿部的敦煌藏文写卷就达两千多卷,依照拉鲁女士(Marcelle  相似文献   

20.
法国作家莫泊桑(1850—1893)共写有三百余篇中短篇小说。这些中短篇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内容,独特而高深的艺术造诣,使莫泊桑成为短篇艺术的奇才高手,被他同时代的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法郎士推重为“短篇小说之王”。无独有偶,东方也有一位小说作家很与莫泊桑相似,他就是印度的普列姆昌德(1880——1936)。普列姆昌德共写了三百余篇短篇小说。并以他的实践把印地语短篇小说的创作推向高峰。他的短篇小说题材涉猎广泛。艺术表现多样,这使他在印度同样享有“短篇小说之王”的美称。莫泊桑和普列姆昌德分属西方近代和东方现代的作家,两人生活的时代,所处的社会条件都极不相同。但他们的现实主义文学主张却极为相似。他们的文学实践也多有相通之处。特别是,他们同以短篇小说的创作给批判现实主义文库增添了瑰丽的珠宝,这使我们有兴趣对他们进行比较研究。本文试图以两人短篇小说外在的相似性入手,探究其内在的相通与相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