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水之爱     
居家生活朴实如白水,无味,无色却又不可少。 早上六点,房门轻启和关上,母亲早上锻炼去了。十点,父亲取回报纸,在阳台上浏览,实则在望母亲回来;母亲拎菜的身影出现,父亲放下报,欢喜地抱起他的宝贝狗狗,去开门迎接;如果母亲还不回来,父亲便要焦急地引颈四望,不安地在客厅和阳台间踱步往返。  相似文献   

2.
赵文静 《老年人》2010,(5):27-27
周末带儿子回家看望父母,刚摁响门铃,父亲就出来迎客了.他笑呵呵地对我和儿子说:“快进来,我正在包饺子哩!”落座后,我朝屋里瞄了一眼,却不见母亲的身影。一问才知道,母亲出门办事去了,不回家吃饭。  相似文献   

3.
璎珞 《女性天地》2009,(1):42-43
一个人的习惯总是受父母的影响。我的父亲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工人,家里一切都是母亲作主,对我影响最大的也是我的母亲。她随父亲从农村来到城里时,没有工作,勤俭持家的她常说的一句话是:“人是英雄钱是胆,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当时,姐姐、我和弟弟都在读书,全家人只靠父亲一个人的薪水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母亲在工厂家属区的房前屋后种了很多菜,自家吃不完就挑到镇上去卖。在母亲的操持下,我们三姐弟先后考上了大学。  相似文献   

4.
感动 《女性天地》2006,(6):43-43
我去郊区办事,中途需要倒一趟车。倒车时,那趟公交车左等右等就是不来。这时另一路公交线来了一辆车,看站牌,这路车也能到达我要去的地方,犹豫之中我登上了这辆车,可是这辆车绕了很大的弯儿才到我的目的地。因为多花了50分钟,我差点把正事耽误了。后来我想,其实自己明知道采取这一种方式更耗时,为什么还鬼使神差地上了车?那是因为我不愿意再等了。等待,实在是一件很磨人的事,特别是当你心急火燎要达到目的的时候,多等一分钟,内心的焦虑就增加好几倍。有一次,在一楼等电梯的时候,我旁边的一个人抓耳挠腮,一副急不可待的样子,眼看着电梯已经下…  相似文献   

5.
一束玫瑰     
正这么多年,父亲只买过一次玫瑰,还是买给母亲的,但是却被母亲拒绝了。那是父母和母亲婚后第二十个情人节的事情。那天晚上,父亲和母亲去亲戚家玩,回来的时候经过一家花店的门口,母亲对父亲说:"给我买朵玫瑰花吧!"父亲说":哎,都结婚二十年了,老夫老妻了还买它干啥呢?"父亲心想,一朵玫瑰得五十元钱,花这么多钱买一朵花未免有点奢侈浪费。母亲听父亲不想买之后,便三  相似文献   

6.
李保 《老年人》2013,(10):35-35
去年3月的一天,母亲打来电话,说父亲早晨起床去菜园摘菜时突然跌倒,已送往医院抢救……我连忙放下手中的活儿,请假赶往医院,一进病房,看到父亲的鼻孔上插着氧气管,仍处于昏迷状态,我的心陡然沉重起来。看到父亲一副欲去还留的模样,我心里不觉一阵悸痛。父亲贫寒出身,劳累了一辈子,也没过过几天好日子。那些年,父亲为了供我们兄妹3人读书,一直在广东打工。卖的是苦力,吃的是次之又次的饭菜……为了节省开销,父亲竟然连卷烟纸都舍不得买,烟瘾上来了,就拿我们用过的作业纸卷烟抽。母亲不忍心父亲这样苦自己,劝他要善待自己。父亲总是说:"等孩子们都读完大学工作了,  相似文献   

7.
白头相守     
冯秀芹 《老年人》2006,(12):30-30
母亲是个好人,温顺,细致。父亲也是个好人,耿直,热心。但是,两个好人未必就能成就一段好婚姻。父亲一直在外地工作,偶尔回家,总是来去匆匆。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父亲的脾气总是很大,经常对母亲大喊大叫。我8岁的时候,跟着母亲从农村进城,与父亲住在了一起。父亲还是经常发脾气,哪怕一顿饭菜不合胃口都能让他大发雷霆。母亲逆来顺受,总是选择了沉默。只是背着父亲,她才对我们说“:过这样的日子,还不如回老家去,累是累点,但落得清静。”气归气,怨归怨,母亲对父亲的照顾和顺从一如既往。直到退了休,父亲的脾气才好了一些。这时,母亲好像不再软弱,…  相似文献   

8.
焦晓辉 《老年人》2013,(10):36-36
父亲家和母亲娘家相隔50里,父亲兄弟姐妹七个,人多家底薄,困窘无须赘言。而母亲是独生女,独女一枝花,日子自然比我父亲过得好。父亲和母亲从小就认识,且从初小到初中都是同学。父亲读书成绩好,人又老实本分,这让我的母亲对他心生好感。父亲初中毕业那年,爷爷生了重病,父亲只得辍学回家照顾家里。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为了家人的生计,经常饿着肚子外出卖苦力。母亲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父亲,经常独自叹息,恨自己没有能力帮助心上人。相反,父亲出身寒微,虽说也喜欢我母亲,但他从不开口提及。母亲看透了父亲的心思,知道自己如果不主动,父亲是永远也不会捅破那层"窗户纸"的。于是,等父亲一有空,母亲就约她去河边丢石子,或者说着话儿沿铁路走一阵。  相似文献   

9.
父亲爱喝酒。 父亲喝酒不挑菜,一个鸡蛋、一块豆腐.甚至一根黄瓜、几块嫩白菜帮,都是他下酒的好菜。父亲虽然与酒有不解之缘,但他喝酒从不超量,每次都是适可而止,逢年过节也不例外。从我记事的时候起,就没见父亲喝醉过。所以母亲和我们兄弟姐妹对他喝酒从来都没有反感。  相似文献   

10.
父亲戒烟     
姜贻斌 《老年人》2006,(1):28-28
父亲抽烟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母亲过去没有逼他戒烟,她知道我父亲因为家庭出身的问题有许多苦恼,烟雾可以让他麻木,也可以引导他思考。前些年,父亲退休了,母亲却逼他戒烟了。母亲这样做自有道理,且不说曾经有过的痛苦现在没有了,单讲父亲的身体就大不如从前,年纪大了还抽烟,将更加损害健康。于是,她经常把父亲的烟藏起来,让父亲急得手忙脚乱地四处寻找。父亲找不到,嘴里就不停地念叨“:我的烟呢?我的烟呢?”每当这时,母亲总是装聋卖傻:“我哪知道你把烟放在哪里了?”甚至调侃道“:莫不是老鼠拖到洞里去了吧?”但是,这难不倒父亲,他翻箱倒…  相似文献   

11.
张志松 《老年世界》2008,(10):24-24
母亲出院后,隔三差五地还要上医院去检查。好在离医院不远。父亲就买了一辆轮椅推着母亲去。 那天,我在父亲家里吃过饭,父亲慢条斯理地对我说:“我明天想买辆三轮车,是那种小小的、红色的三轮车,你看怎么样?”我一愣,问:“您买三轮车干什么?”  相似文献   

12.
辛占林 《老年世界》2009,(10):22-22
母亲去世那年,父亲整整八十岁了。 父亲虽然耳不聋眼不花,但是他整天坐在屋檐下,一动也不动,就像是一幅没有生命的景物。我一看见他,心里就好酸好酸……  相似文献   

13.
刘翠萍 《老年世界》2007,(22):16-16
父亲退休了,和母亲生活在乡下老家。双休日,为了给父母一个惊喜,我没打招呼就赶了回去,谁知到家才知道,父亲骑三轮车带着母亲赶集去了。  相似文献   

14.
胥加山 《老年人》2003,(10):27-27
今年春节因忙于花店生意,未顾及回乡陪父母过年,虽说用电话跟两老拜了年,但总有一分内疚的感觉,想忙完春节这一阵子后,一定要回乡看望父母。然而,年味渐去渐远,我又把回乡看望父母的事忘了。直到有一天,母亲打来电话,说父亲病重,让我无论多忙都要抽空回家一趟,还说从春节至今父亲一直在念叨着我回去。放下电话,倏忽间,我仿佛看见了父亲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驼背身影和那祈盼我回家的眼神,愧疚与自责顿时袭上心头。第二天,我放下手里的活计,登上了回乡的汽车。一进家门,母亲正忙着。见我回来了,她连忙冲房里大喊:“老头子,山儿回来了!”父亲…  相似文献   

15.
永恒的母亲     
我的母亲在19岁高中毕业那年,经过相亲,认识了我的父亲.母亲20岁的时候,放弃进入大学的机会,下嫁父亲,成为一个妇人. 童年时代,很少看见母亲有过什么表情,她的脸色一向安详,在那安详的背后,总使人感受到那一份巨大的茫然. 等我上了大学的时候,对于母亲的存在以及价值,才知道再做一次评价.记得放学回家来,看见总是在厨房里的母亲,我突然脱口问道:"妈妈,你读过尼采没有?"母亲说没有.又问:"那叔本华、康德和萨特呢?还有……这些哲人难道你都不晓得?"母亲还是说不晓得.我呆望着她转身而去的身影,一时感慨不已,觉得母亲居然是这么一个没有学问的人.我有些发怒,向她喊:"那你去读呀!"这句喊叫,被母亲丢向油锅内的炒菜声挡掉了,我回到房间去读书,却听见母亲在叫:"吃饭了!今天都是你喜欢的菜."  相似文献   

16.
有一种大福     
父亲从乡下打来电话,一开口就嚷:“儿子哎,你妈又骂我啦!”我笑:“什么事呀?”父亲说“我花500多块钱买了一张席梦思,你妈说家中有那么多床,何必再买。”我一听便明白,母亲是心疼钱了。母亲的脾气我知道,骂起人来,是越骂越起劲的,唯一能制止她的,只有我。每次父亲被骂得招架不住时,就打电  相似文献   

17.
1童年的记忆中,父亲对我总是宠爱地笑,从来都不会生气。而母亲却要严厉许多。记得小时候,最喜欢那些水果味的硬糖。母亲担心我的牙齿,不准我吃。父亲就会悄悄地买回来,去幼儿园的路上,在我衣袋里塞上满满的一把。我18岁那年的春节,我们全家去姥姥家串门。二姨也去了。姨夫是生意人,当时已经有了四家不小的店面。那天姨夫请全家去饭店吃饭,席间说着新年的打算。忽然他拍着身旁的父亲说:"姐夫,你现在怎么样啊?"  相似文献   

18.
老爱情     
秋丽水  浏泓 《现代妇女》2005,(10):30-30
爱情会老吗?那天傍晚,在华南植物园,当夕阳的余辉暖暖地轻抚父亲母亲的背影,看着他们手牵着手走在前头,我的心中充满感激,我想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前天晚上,父亲跌倒了。那是一个台风袭击广州的夜晚,母亲到联络会参加活动,九点多钟活动结束,雨还是淅淅沥沥地下,父亲几次到阳台去探看雨势,然后走过来忧心忡忡地说,母亲出门好像没带伞。一会儿,父亲换好衣服,说是要给母亲送伞去。结果,伞送到了,母亲接回来了,父亲却在送伞的路上滑倒了。勉强走回家,就躺在床上动不了身了。“他还以为自己十八岁呢!都已经六十几的人了,下那么大雨,居然一边骑…  相似文献   

19.
生死相守     
靠着一句关于做饭的诺言生死相守,这,就是爱情吧。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母亲是父亲追到手的。如今看来,母亲真是小女人,从小,我就天天听母亲唠叨,说父亲见到她的第一天,就被迷住了,为了追到她,不顾扛着被处分的危险,半夜从部队跑出来坐火车去看母亲。父亲最后还是为了母亲挨了处分,肩章上被捋掉了一颗星星。他们的生活不算幸福,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的,母亲出生于书香门第,只喜欢读书写字,而父亲17岁就当了兵,读报纸都经常会遇到不认识的字。从小,我就常见他们吵架,母亲总是为了芝麻大点的小  相似文献   

20.
人在难处     
人生在世,谁没有在难处的时候呢? 我们家最难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父亲被关进监狱,母亲没有工作,家里彻底断绝了经济来源。我如今每每在已经变得繁华起来的城市给女儿指出当年自己挖野菜、拣煤核的地方,女儿怀疑我那是天方夜谭般的故事,或索性问我:“你那是旧社会吧?”那时,母亲到处求人,揽来了钉纽扣、锁扣眼的加工活儿。一件上衣五分钱,一条裤子三分钱。不分白天黑夜地干,勉强糊口。我永远记得母亲眯了眼,凑到灯下纫针的情景。不到40岁,母亲早早就花了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