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万明 《老年人》2014,(3):22-23
正1991年1月15日,康濯先生在北京去世,享年71岁。惊闻噩耗,我的心浸泡在无尽的悲痛和思念之中。我认识康老整整10年。1976年隆冬的一天,我趁去《湖南教育》杂志编辑部送稿的机会,去省文联看望了康老。康老本名季常,湘阴人,湖南省立长沙一中毕业。1938年,他进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八路军120师随军记者、《工人日报》和《时代青年》主编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相似文献   

2.
轶事     
《社会观察(上海)》2004,(1):M001-M001
《人性论》是休谟以匿名方式出版的。在其一生中,他从来没有公开承认过《人性论》,尽管它在作者死后出版的《我的生活》以及在1777年作者死后第一版《人性论》和《道德原理研究》的广告中得到了承认。——摘自《道德哲学吏讲义》康德在1740年上大学时,已经16岁,为谋生计而四处奔波。1746年,他离开大学之后,在柯尼斯堡附近一些富裕家庭做了近十年家庭教师。1755年秋季,康  相似文献   

3.
范又 《炎黄世界》2010,(3):41-43
《炎黄世界》的特约编辑来电话,约我写写父亲范用。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几年有关他的文章和报道不算少,他的那点事儿已经被翻来覆去说过了,还有什么好写的?  相似文献   

4.
彭国梁 《老年人》2007,(3):34-35
2007年新春,一次作家茶话会上,我遇到了好久未见的谭险峰。他是望城县一中的退休教师,有名的儿童文学作家。闲聊中,他说他们学校有三十多位老师都订了《老年人》杂志,还有我写的那些人物如何地成为了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我说,那好,过几天,我也到望城一中去采访采访你,让你也成为另外一些老年人的谈资。  相似文献   

5.
陈元 《女性天地》2013,(2):33-35
年末岁首,一个名气很大、宣传不多的人火了。 他新闻不多,却参演过《春光乍泄》《卧虎藏龙》《赤壁》《2046》《一代宗师》等电影,还获得过日本大阪电影节“最佳男主角”;为了拍戏,他学了半年功夫,却在正规武术比赛上竞得擂台魁首……  相似文献   

6.
涛和濯儿从小就住在同一个小区相临的两栋楼里,可不知怎么,他们两个却从未见过面。 直到了高中的时候,涛和濯儿考入了同一所学校并且还被分在了一个班里,这才相识了。 起初涛并没怎么注意到濯儿。涛是个活跃的孩子,濯儿太沉静。 高二的时候,一堂语文课上,老师讲《诗经》,竟指着濯儿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濯儿脸一红,低下头去。就是这一低头的温柔,恰恰被涛捕捉了去。 濯儿就开始在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遇到涛,涛或者用自行车带她一段,或者干脆推着车陪她走。这样有一年多的日子,他们之间有了一种默契。…  相似文献   

7.
熊丙奇此前几本书,我曾勉为其难,写过两次序,私下巴望他可以休矣:作贱教育的好汉谁在乎批评?谁读这类书?且看过去数年他所揭示的种种问题,只见得变本加厉,逾演逾烈,然而丙奇不知吃错什么药,他对教育的批评也竟逾演逾烈而变本加厉了。这不,新书《教育熊视》又写成了,二十多万字,电话里要我再来说几句。  相似文献   

8.
坐在我面前的这位61岁的老人,是一位颇负盛名的剧作家,他创作的《八品官》、《乡长本姓赵》、《拆不散的冤家》等剧本,排练演出后轰动全国。仅这三台戏,就三次问鼎全国戏剧的最高奖。要问他是谁,他叫甘征文,清亮如一泓碧水,深邃如一座山谷,淳朴如一位老农。1941年端阳节那天,甘征文出生在湖南汨罗市高坊镇六丰村甘家冲一个染匠之家。追根溯源,甘征文能在剧本创作方面有今天的成就,是受了他那酷爱京剧的堂姑妈影响。上个世纪40年代,日本侵略中国,上海沦陷,甘征文在上海的一位堂姑妈回到家乡避难,在甘征文家里住了好几…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78岁的作家龙楠林因病辞世。噩耗传来,心中十分悲痛,我和他交往的历历往事,不由得一齐涌现眼前。我和龙楠林虽然都是湖南汨罗市高坊镇人,但真正相交还是1984年后的事。那时,我调到湖南人民出版社不久,他为出版长篇小说《畸人传》不时来出版社联系。时间长了,彼此相熟,又是同乡,更多了一分亲切。闲聊中,他谈起了人生道路上的坎坷经历,谈起了对文学事业的执著追求,我打心眼里佩服他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解放初期,龙楠林是一名林业干部。因为家庭和出身的原故,他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被无理地清洗回农村…  相似文献   

10.
爱它到地久天长《湖南老年》创刊9年了,尽管因工作需要我调动过几个单位,可从未间断过订阅这份杂志。如今,我离休两年了,好多以前在职时所订阅的报刊都放弃了,可我却留着《湖南老年》。我发现,我的生.活离不开《湖南老年》,它言老人所言,为老人所需,为老人服务...  相似文献   

11.
作家洪峰乞讨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我到他博客上翻了翻,发现他已自称老汉。这个词让我愣了半天。洪峰是我的校友,1993年我刚上大学的时候,他正因《苦界》一书被媒体连篇累牍炒得火热。后来又读了他的《瀚海》《东八时区》《和平年代》等小说,佩服得不得了。那时他才三十多岁,文风强悍、恣肆,充满大伤悲,像阳光下定格的荆棘,字里字外洋溢着年轻人的蓬勃生机。我对他的理解,也定格在i十多岁,根本没意识到他会成为“老汉”,转眼间,他已人到半百,不是老汉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老年世界》2013,(22):41-41
我和同事一起在单位订阅《老年世界》,他家离单位远,平时都是我代替他领取杂志。每次我都得催促他来我这里拿走杂志,他总是倔强地说:“没时间看,就放在你那里吧。”他是一个倔脾气,我拿他也没办法。就这样过了几个月,他终于来我家取杂志了,我忍不住埋怨道:“你没有时间就给老伴看嘛!压在我这里实在可惜啊!”他还嫌我数落他,一脸不乐意。一个星期后,他竟然主动打电话给我,  相似文献   

13.
王旭明 《公关世界》2010,(10):34-36
他是新中国最早的一批新闻发言人之一;他认为“一个好的新闻发言人是稀有动物”,需要媒体“像保护熊猫一样保护他们”;5年时间,100多场新闻发布会,上千次记者采访,他有过得意也有过遗憾。他就是前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在卸任之后,王旭明通过《为了公开——我当新闻发言人(前教育部发言人的“内幕”经历)》一书,讲述了他记忆最深的新闻发布会。  相似文献   

14.
王旭明 《公关世界》2010,(11):35-37
他是新中国最早的一批新闻发言人之一;他认为“一个好的新闻发言人是稀有动物”,需要媒体“像保护熊猫一样保护他们”;5年时间,100多场新闻发布会,上千次记者采访,他有过得意也有过遗憾。他就是前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在卸任之后,王旭明通过《为了公开——我当新闻发言人(前教育部发言人的“内幕”经历)》一书,讲述了他记忆最深的新闻发布会。  相似文献   

15.
方成 《炎黄世界》2010,(5):48-49
我从1951年进《人民日报》任美术组编辑,年老退休到今天,近六十年了。华君武同志在《人民日报》任美术组组长,我是在他领导下工作的。他知道我曾在上海从事漫画创作几年,就分派我专管漫画方面组稿与创作,使我处于很难得的专业职位,不仅在漫画创作上,还有充分条件写杂文并从事理论研究。这是在其他工作单位所难得的。在其他报刊工作的漫画家们很是羡慕。  相似文献   

16.
在采访冯国强之前,我就一直在想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听说过很多关于他的事儿,却很难把他立体化。采访这个如此复杂、渐知天命的人对于我这个年轻的记者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听说他是唐山公关策划第一人;他曾在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做过嘉宾;他十几年前发表的《只见龙睛不见龙》(刊登于《销售与市场》)一文,  相似文献   

17.
痴情     
我这大半辈子,有过几次痴情。青年时代,我钟情于缓斯。从5O年代初《新湖南格》吉夫第一首诗起,先后有1OO余件作品世,出版了6个薄薄的集子。进入知天命之年后,我又热衷于收藏,走访于摊店,寻觅于民间,加上亲朋戚友的赠送,也小有成就。离休后,我大病一场,出了医院,只能在家服药疗养。时过3年,友人嘱我为报刊写点散文随笔。一默神,我便想到了我的小外别、小禹因为我如今已经痴情于他了。小外刊、来到这个世界,护士抱给亲人看时,不知谁说了一句:瞧,多像他妈,也像他外公。我细细一看,嘿,连那小小头顶上的两个旋儿也和我的…  相似文献   

18.
谢湘 《老人天地》2013,(4):41-41
新春之际,传来张保庆的小说处女作《老三》问世的消息,让我对这位一向敢于直言、嫉恶如仇的官员又平添了几分敬重。2005年底,他从教育部副部长的岗位退下来之前,我曾问过他将如何安排自己的退休生活。他回答:“教育我干了三十多年,教育的事情从此不再管了。我要真正干两件自己愿意干的事情,一是练书法,一是写小说。”  相似文献   

19.
端午节那天晚上,爷爷打电话给我。在电话里,他朗读了《秀才和放牛娃》故事的全文,并要我猜猜“秀才”和“放牛娃”各姓什么。过了几分钟,我给爷爷回电话说,谜底不就是我的名字吗?“田米”,说出来后,爷爷和我都哈哈大笑起来,爷爷连声说真是巧呀,算你捡了个大便宜。  相似文献   

20.
记得是今年4月29日下午,我刚从乡下作完《学习周恩来精神》的报告归来,办公室的同志递过来一张两天前的《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看标题,我心里“格登”一下往下沉:李琦同志逝世了。晚上,沉浸在悲痛中的我无法入眠,干脆起身翻找他生前写给我的信件和他赠给我的书籍。李琦是一位革命老前辈,曾担任过周恩来总理办公室副主任,后来一直领导文献研究方面的工作。他德高望重,平易近人。我第一次见到他是1992年3月5日,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在北京毛主席纪念堂为《周恩来和他的秘书们》一书举行首发式。那天,周恩来生前身边的工作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