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9年的中国人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吗?面对新的2010年,中国人有哪些期待?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于2009年底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开展了一项“2009年城市生活满意度”调查,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城市的幸福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2.
上海外来白领生存压力与社会信心调查显示,外来白领对上海整体较为满意,对上海的社会信心较高,同时在工作生活中也面临住房、健康、经济收支、身份认同等四大突出压力。上海应积极出台有效政策措施,努力疏解当前上海外来白领工作生活中的突出压力。  相似文献   

3.
钟强 《金色年华》2008,(7):37-37
美国某大学进行了对“幸福”的调查课题报告,其对幸福下的定义是“主观感到适意的程度”,具体地讲就是“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有意义、满意和舒适的一种积极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面对癌症,有怕的人,也有不怕的人。怕的因为怕,吓虚了胆,惊慌了神,反让病魔得寸进尺;不怕的由于不怕,站起来是铁塔,躺下去是堤坝,倒使病魔望而却步。世上的事,就是这般欺软怕硬地演绎着人生。湖南长沙有一个癌症患者康复俱乐部,在他们举办的一次“抗癌明星”和“抗癌好家庭”表彰会上,笔者采访了一些发现癌症在10年以上的老年病人。他们讲的那一个个与死神抗争的动人故事,催人泪下,令人振奋,使人犹如解读了一部生活教科书,生发出对生命的一种全新领悟。接受采访的“抗癌明星”无一不说:生命的一半靠科学治疗,另一半靠精神…  相似文献   

5.
上海知识员工的职业状况如何?《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第1期发表了华东理工大学黄维德对这一问题的调查研究。上海知识员工在职业选择方面有这样的倾向:外商独资企业独占鳌头,而民族企业人才吸引力堪忧。被调查者中有47.14%的人选择外商独资企业,选择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以及私营企业的比重都比较低,仅有6.00%、0.86%与7.43%,这显然不利于民族企业增强人才竞争力。被调查者中选择事业单位的比重则占第二位,达到了19.43%。这是因为事业单位的稳定性最高,福利也较好。在对上海知识员工工作满意程度的调查中,上海知识员工感到满意的比重最高的有…  相似文献   

6.
当前,事业单位30岁以下的年轻人对单位的满意度、个人工作状态感受和未来5年个人生存意向怎样?零点公司从2000年开始,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西安、深圳等10个城市进行了调查。在847份调查表“对单位的满意度”中,“非常满意”的为零,“一般或说不清的”占50%,“不太清楚”的占47.6%;而“未来5年个人生存意向”中表示“辞职”的占17.7%,表示“渴望调换单位”的占75.4%  相似文献   

7.
齐丽萍 《当代老年》2013,(12):20-21
他,曾经是一位重症癌症病人,被医生判厂“死刑”。但是,他不但战胜了病魔,而且.用自己的经历去鼓励癌症患者,使不少病人重新树立生活信心,逐渐康复,癌症病人称他为“救星”。  相似文献   

8.
数字     
八成 六成 九成 五成 ——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在全国范围内对中国公务员群体和城市白领人群展开健康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普通公务员和白领感受到“较大”甚至“极大”压力;超六成人表示压力主要来自“买房供房”;近九成人认为自己过劳,超五成人对自己的身心状况不太满意。  相似文献   

9.
《中外书摘》2010,(4):75-76
——幸福指数成为中国城市的新衡量指标。上海市政协的“金融危机时期上海市民生活观、幸福观调研报告”显示,“近五成受访市民感到幸福”,但只有“四成多受访者对政府改善民生政策与措施感到满意”。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1999,(4)
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医院和南京市老年病医院开展了“南京市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47%的老人在“对当前生活的总体满意(幸福)程度”一项中选择了“很满意”,53%的老人选择“基本满意”。在回答反映心理健康状况的问题时,55%的老人认为自己“经常有自卑感”,55%的有“孤独感”,5%的有“抑郁感”,多达20%的老人认为自己“情绪不稳”。老人对健康和生活的观念颇为更新,如赞同“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人不足2%,而赞成“身心俱健才是福”这一观念的高达58%,另有40%的老人认为“无病就是福”。对…  相似文献   

11.
《老年人》2003,(12)
“非典”患者康复后有无传染性?会不会再度被感染?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疾病专家钟南山在接受新华通讯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对60名康复患者半年的随访发现,他们不会再度被感染,也不具有传染性。钟南山说,他们对60例“非典”患者出院后的159名同室居住者、311名密切接触者和1256名一般接触者进行了调查。在随访的6个月中,所有的接触者均未见感染,说明康复后“非典”患者不具有传染性。他们追踪98名患者血清抗体的变化还发现,这些康复病人的血清中有中和病毒作用的抗体,最起码在半年之内具有对“非典”病毒的免疫功能,病人不会再受感染。…  相似文献   

12.
如果把满意定义为“对自己能力的满意度”,知足定义为“对物质生活的知足度”的话,我认为现代人大约可以分成四种:不满意,不知足。他们对内在和外在的世界的野心都很大,企图改进自己的能力,不断求进步,希望自己能更好;但也常常因为执迷于对名利的追求,使他们忙得像一个不知道为何而转的陀螺。如果没有遇到人生的重大变故,他们很少能享受生活情趣;不过他们绝对是“有理想有抱负的青  相似文献   

13.
《职业》2004,(1)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跳槽好像是职场中永恒的主题,但是司空见惯的跳槽产生的酸甜苦辣大概只有跳槽者本人才知。 据上海可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2003年度调查统计,59%的跳槽者对自己跳槽后的工作不满意,24%觉得差  相似文献   

14.
交际表情     
《现代交际》2006,(7):14-15
郁闷痛并不快乐着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新闻频道联合实施了“2006年中国上班族工作和谐指数调查”.共有近四千名在职人员通过网络接受了调查。调查结果让人惊讶,近七成的上班族都感到工作不和谐。此次调查的主持者——中国人民大  相似文献   

15.
GDP增长vs幸福感下降警惕GDP成为民众心中的贬义词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核算,2004年中国GDP总量修正后为 159878亿元,比年快报核算数多了 2.3万亿元,增加16.8%。中国的 GDP几乎在一夜之间突然就增加2.3万亿元,这修正后的数据或许对今后的宏观决策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但对已成现实的老百姓生活却没有太大影响,民众更关心自己对生活的满意程度。根据中国社科院公布的《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调查报告》,2005年我国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较2004年有所下降,越来越多的居民对总体生活满意度为“一般”。在国家经济持续高涨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民因为贫穷而感到不幸福或者不满意生活,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这一部分人并非整体社会的少数。  相似文献   

16.
《职业》2004,(3)
去年年底的一项调查显示,5成以上的中国白领女性把健康和谐作为生活首要追求目标,而7年前的调查中“事业成功”更为人们看重。 《世界妇女博览》在创刊10周年之际,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4个城市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接受调查的400名城市白领女性中,51.8%的人把健康和谐排在理想好生活要素的首位,远远超过财富、成功、时髦等其他选项。  相似文献   

17.
最近,我们对北京市二十一所中学的二千一百三十四名学生进行了意识状况的调查。在回答“你感到学校生活是否愉快”这一问题时,结果表明,目前北京的中学生绝大多数(占调查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三点七)感到学校生活很愉快和较愉快,但尚有三百四十三名学生(占调查总数的百分之十六点三)感到学校生活枯燥乏味和一点也不愉快。根据他们的自述,对学校生活感到不愉快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 第一、成绩的优劣与自我希望的影响这是影响初中学生学习情绪的最直接因素,因为他们的主要活动是学习。调查也表明,对学校生活感到愉快的学生中有近五分之三的人回答是由于“上课有趣”、“学习成绩优秀”等学习方面的原因;而在感到学校学习生活枯燥乏味和一点也不愉快的学生中,也有近五分之三的人回答是由于“成绩不好”、“上课  相似文献   

18.
1978年,何裕民从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后,便在这所学校任教.并先后成为我国最年轻的中医副教授、最年轻的中医教授,博士生导师和国家重点建设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他执着于中医是传统文化的结晶并将在未来社会大有可为。他说,这是他终生的追求。因此,他曾被评为全国杰出青年中医、上海市劳动模范等.人称“劳模教授”。为了验证和发展自己的观点,他曾创办上海民生中医药研究所、上海民生健康服务中心,在肿瘤中医治疗与康复、亚健康状态调整等领域进行了许多探索,并在国际上最早提出了“零毒化疗、整体抑瘤”的肿瘤治疗观,他甚至还给自己最新研制成功的一种中药抗肿瘤产品命名为“埃克信”。他说,他要做既有科学精神、又有民族情感的中医药探索者。  相似文献   

19.
<正>婚姻有着丰富的内涵,性当然也包括其中。只不过,在每个人心中,它的位置不一样。所以,当性出了问题,人们的反应也大不相同。你想知道,性在自己的婚姻中占据怎样的位置吗?更好的了解,才会成就更幸福的婚姻。本期,婚姻与家庭杂志联手新浪女性频道共同推出-1半数以上夫妻对性爱满意早在2000年,一份四地调查报告显示,有49.4%的人对性生活感到满意。而10年后,在我们的调查中,男女双方对性生活打80分至100分的分别为53.4%和51.2%,这一比例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20.
几个月前月,某知名网店对38000名网友进行了“生存压力大起底”式调查,结果表明,48.7%的网友深感生存压力之大,每有悲观之念;另有42.6%的网友认为生存压力比较大,但还能通过向家人或朋友倾诉来舒解,只有8.7%的网友自述“没有压力”或“感觉不到压力”。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参与调研的网友85%生活在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中城市,其中又有36%的网友生活在人口超过500万的大城市。调查结果还显示,45岁以上20岁以下的网友压力相对较小,焦虑行为也较少,20~45岁是焦虑行为的高发区,其中,24~29岁段,35~39岁段,又是焦虑心态最普遍的时期。网上另有数据显示,有63%的美国人与61%的北欧人承认自己时常“感到快乐”,而在中国,这一比例大约在8%左右。显然,我们感到不快乐的人更多,这是为什么?是“转型的阵痛”、“医疗、教育、养老三座大山的压迫”,还是“传统家庭凝聚力的消弱”,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孤军奋斗的挤压感?不同经历的人,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