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邻居刘大妈年轻丧夫,今年已七十了。独生儿子讨了个老婆,夫妻俩与她关系不好。但老大妈很要面子,在邻里隔壁,从不说儿子、儿媳半个“不”字。  相似文献   

2.
母亲的书     
王涛 《老年世界》2007,(21):10-10
母亲爱书。很小的时候,她就教我包书,那时我还没上学。母亲包书很用心,虽然用的是旧报纸或是陈年的挂历,但是包出的书总是那么平整。  相似文献   

3.
茹茼 《女性天地》2006,(1):20-22
漫长冰冷夜晚/有颗孤星在闪亮/有谁能够体会/你感受的冰凉/传说的火柴天堂/我愿为你去点燃/让你不再迷惘/飞向梦想的远方……——著名音乐人秋言为本文主人公创作的歌词的姐捡回一个濒死的弃婴。一天,的姐突然病倒失去了自理能力,丈夫绝情地要她作出选择:要么送走弃婴,要么离婚  相似文献   

4.
母亲的谦让     
张兰芳 《老年世界》2007,(18):27-27
母亲是个典型的乡村劳动妇女。母亲识字不多,却很识事,她生性善良,为人友善,对每一位邻居或者相识的人都温和谦让,彬彬有礼。即使有人对她施以无礼,她也能宽容以待,不予计较,并用真诚和谦让打动对方,感染对方。母亲的谦让,一次次化解了一触即发的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5.
邻居维尔克斯太太一直是我祖母三十多年来的敌人。我不知道她们之间的“战争”开始的原因,我相信她们自己也不会记得战争是缘何而起了。  相似文献   

6.
凌晨两点,我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揉着惺忪的睡眼,拿起电话,电话的另一端传来母亲压得低低的声音:“隔壁三儿派来两个人一直在院外转悠.还趴大门,你明天把我接过去避一避吧。  相似文献   

7.
如今,家家的深宅大院和高楼大厦住户的防盗门,使得邻居与邻居之间,越来越“老死不相往来”了。于是,我也越来越怀念过去的“大杂院”了。  相似文献   

8.
王纯 《老年世界》2014,(18):20-20
小时候,我以为母亲是不喜欢我的。 有一次,邻居婶子来家里串门,她们在屋子里一边纳鞋底,一边聊天。我在隔壁房间里写作业,却把她们的话听得一清二楚。婶子说:“闺女这次又考了第一名吧?这孩子就是聪明。”母亲答道:“学习好有啥用呀?不如你家小子,这么小就能帮你干活了,那天我看他在地里施肥,有模有样的,真带劲。”婶子说:“我家小子能干,才13岁,干活能赶得上他爸了”。我偷偷听着她们的聊天,愤愤地想,母亲就是重男轻女,我做得再好她也不会喜欢我。她还总是对我说,你要是个男孩多好。还有,她嫌我不如妹妹漂亮活泼,当着别人的面叫我“书呆子”。  相似文献   

9.
刘加 《老人世界》2014,(3):53-53
“活人差点儿被尿憋死”,这并不是一句玩笑话。前不久的一个晚上,邻居八旬的周老伯因为长时间憋尿,早上起来晕倒在厕所里。幸亏家人及时发现,送到医院抢救,才脱离了生命危险。  相似文献   

10.
聿明 《当代老年》2006,(12):52-52
沈太婆平时很乐于助人,但她有一个烦随,她的邻居朋友都喜欢向她倾诉,她也感到无法拒绝,于是自己成了一个情绪垃圾筐,听了那么多人的烦心事,有时她自己也会莫名其妙地心烦,所以她有时会觉得累,但又不好意思拒绝朋友邻居的相求。  相似文献   

11.
利明 《中外书摘》2007,(11):67-67
说我在法国的邻居,就跟说鬼影差不多。 那天傍晚我有事出门,嗅到楼道里有一股新鲜狗屎的味道。我向大理石地面张望一圈,见到一双踩中”鬼子雷”的大胶鞋印朝向一个门口。来此住了两年,谜底才算揭穿,  相似文献   

12.
为母亲征婚     
夏爱华 《老年世界》2014,(23):29-29
父亲去世后,母亲一人独居。我让她搬到我家里住,她不肯,说住惯了老房子,不想挪地方。我想给她安装电话,这样方便联系。可母亲说听不惯电话铃声。她嫌吵,想安静地生活。  相似文献   

13.
做了妈妈后,她老会想起母亲。小时候,母亲曾带着她们姐妹三个在院子里撒了些黄豆。随意地撒,拔拔杂草,也不特别打理。天上下雨,种子就有了浇灌。院子里落下的树叶烧烧就是天然的肥料。很多个晚上,她都注意到母亲蹲在那些种子旁边,似乎在倾听它们的成长。每每发豆芽的时候,母亲就会心怀感激地说:“老天爷把我的黄豆照顾的很好。”她也就跟着奇怪,那些黄豆的生命力怎么那么强?不仅会开花,结出的种子还挺多挺大的。  相似文献   

14.
睦邻十招     
陈启 《现代交际》2002,(8):39-39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但要想处理好邻里关系可并不容易。怎样才能“芳邻永结” 呢?能做到以下几方面,不但能与邻居相安无事,或许还会与邻居成为朋友呢。 一、不与邻居议论他人,否则,会让人觉得你爱说长道短,惹是生非。 二、所借钱、物要及时归还,如不能及时归还,要主动说明情况,征得对方同意。不要有过多的物质往来,偶尔有些小馈赠是可以的,但过于频  相似文献   

15.
德林 《老年世界》2006,(18):10-13
一位东北老人走亲失散后在外流浪3年,就在老人生命的烛光快要熄灭时,一位素昧平生的苏北农民义无反顾地为老人重新燃起了生命之火。原以为可以将被救的老人送回家,没想到老人在他家一住就是13年。  相似文献   

16.
张前 《当代老年》2010,(1):41-41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母亲对做梦、眼皮跳等自然现象变得敏感起来。母亲老了,有点“奇思怪想”也很正常,我们从没跟母亲计较过这些。相反,有时,我们还会偶而从母亲那里寻求点“征兆”。当然,对母亲的“先知先觉”,我们总是一笑了之,从没放在心上过。  相似文献   

17.
小鸿 《老人天地》2008,(1):23-23
我在接母亲的电话时,突然间觉得心里沉甸甸的。电话里,母亲小心翼翼地努力地寻找着话题,东拉西扯。她总是以一句:"其实我也没什么事情"作为开头,一般我听到这句话都会努力地听四五分钟,再以我的方式结束。  相似文献   

18.
我84岁的老母亲如今守着自己的三个临街宅院,靠着出租房屋的收入和不菲的退休工资过着无忧无虑的晚年生活。前几日,我在母亲的院子里浇灌那好几十盆美丽的花儿时,无意中听到母亲和租房的老两口闲聊天,说曾经给过我们哥儿仨每人一张数额不少的存折;但我左想右想也没有在记忆中发现任何蛛丝马迹。后来,我同长我6岁的哥哥说起此事,哥哥说有,而且不仅仅是三张,有好多存折都在他手中保管着呢,但存折的密码老人家一直守口如瓶,并且从不让别人取款、存款。  相似文献   

19.
海星星 《老年人》2005,(3):33-33
把儿女们养大成人后,母 亲已是满头霜花了。为了照顾 她的晚年生活,我把母亲从老 家接到了城里。 母亲原本十分仁慈,对待 每个儿女都一视同仁,不曾有 过偏心。但自从住进我家后,在 我和妻子之间,她手上的“那碗 水”就开始倾斜了。 我和妻子的生日在同一个  相似文献   

20.
翟杰 《老年人》2011,(11):30-30
用了6年的手机,不经意间竞出了毛病。一大早,妻子就陪着我去商场购买新手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