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姑娘     
黄小王到寝室来报到的时候已经开学近半个月了。在一个笑语如歌的午后,她穿着布衣布裤,拖着一个硕大的编织袋不声不响地推开房门,把自己安顿在了最黯淡的角落里。 她打开袋子,取出一块白绿相嵌的家织布,又小心翼翼地打开家织布,里面裹着好多靠近白色或黄色的小花,这种淡浅的色彩,一点都不显眼,朴素得有点迂腐。我们觊觎的目光齐齐落在了那块富有乡土气息和神秘感的家织布上。所以黄小玉一出去,我们就急不可耐地把家织布披在身上,小刀说如果裹着它去放牧可以与辽阔的天地融为一体,大姐用它包住脸,一技到地,拐了几下猫步,说:…  相似文献   

2.
年届九旬身犹健徐本树大年初十,亲戚朋友都从乡下赶来县城给我母亲祝寿,几年未见老人的亲戚们说“老人的福体越来越健康。”这话确实不假,她虽然88岁了,但眼睛明亮,不戴眼镜能做针线活;听力好,客人来了,只要叫她一声,就能分清是谁,她的背未驼,不胖不瘦,双手...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宁乡县坝塘镇麻田村,一幢座北朝南的独户农舍里,住着103岁的女寿星刘熊氏。来到寿星家,她正在接电话,说话声若洪钟,底气十足。她身高一米六左右,银灰色短发齐肩,梳理得整整齐齐。放下电话,她满面笑容地打招呼,手脚灵便。更让人吃惊的是,她脸色红润,居然少有皱纹。老人一生操持家务,聪明能干,不但能烧一手好菜,而且纺纱、织布、绣花、裁剪样样出色。她爱好广泛,对绘画和音乐也有浓厚的兴趣,平时总是曲不离口。她的记忆力很好,小时候学过的《三字经》,如今还能背得出来。她性格温和,为人厚道,跟儿媳妇从来没有红过脸。她起居有时,饮食有…  相似文献   

4.
有爱不孤单     
老人是社会的一笔财富,几十年的人生奋斗造就了老人的睿智与辉煌,几十年的人生阅历锻造了老人的坚毅与豁达。每一个老人,都有他(她)一段独特的人生故事。所以,老人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是我们要尊敬、要爱戴的人。在"九九"重阳到来的时候,我们为老人送上我们真诚的问候,同时,也来说一说我们和老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县岩口乡马头山村。找到她家时,看到“铁将军”把门,苦等了一个多小时,方见寿星和她儿子一道从集市上回来。嗨,百岁老人赶集,少见。老人出生于1905年农历七月廿八,丈夫30多岁就去世了,她靠纺纱织布养大一子一女。如今她生活完全自理,走路虽然有些摇晃,但不特别能睡,只要手上的事情一忙完,闭上眼睛便可呼呼大睡,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瞌睡越来越大。老人有些耳背,见我和她儿子聊得欢,捉摸着是在说她特别能睡的事,便自我解嘲道:“我这个人就是脑子不愿意想闲事,糊里糊涂地过了一世。”特别能睡的寿星刘聪妹@李明玉  相似文献   

6.
曹鸿骞 《老年人》2011,(9):15-15
很荣幸,我虽然已经是个年过七十的老人了,但还有机会扶老携幼…… 老是我的老娘,幼是我的孙儿。老娘是地地道道的乡下人,老父过世之后,每年我都要把她接到县城里来住些日子,但她一离开乡下就不快活,住不了几天就吵着要回去。她在心理上从来就不把我们县城里的家当作家,总认为她真正的家在乡下。  相似文献   

7.
狴月 《职业》2009,(1):60-60
小米,15岁,山里少女,文盲,除了针线活啥也不会.她学着别人的样儿进城打工,没人要她.她看见路边有几个擦皮鞋的女人,就学着干了起来. 那天出摊时,小米被一辆破自行车撞倒了,骑车的是个醉汉.表袖和裤脚被挂破了两个大口子,她不能这样穿着烂衣服做事,就买了针线,在摊上缝了起来.不能脱下来缝,她就单手缝,走针如飞,很快就缝好了.几个过路客看愣了,一个女孩拿出件裙子问她:"你会织洞吗?"她看了看,见裙子只是挂了道三角口子,接过来就织,片刻功夫就织好了.女孩接过一看,惊呆了:小洞没有了,换成了一颗带有两片绿叶的红桃子,太妙了,位置也恰到好处,就像原配的精巧花饰!女孩给了她100元就跑了.  相似文献   

8.
Q:女儿马上就初中毕业了,成绩在年级一直名列前茅.但我们这个小县城的整体教育水平不高,每年高考没几个孩子能上一本,所以我们打算让女儿去市里读高中。但她就是死活不同意转学。真让孩子自己做主肯定不行,但我们又找不到好方法说服她,怎么办?  相似文献   

9.
章法 《老年世界》2009,(2):20-21
2007年岁末,居住在湖南省益阳市的刘大妈走完了她75年的人生旅程。老人过世后,邻居柳女士忙前忙后,辛勤奔走,为她体面地操办了后事。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难道刘大妈是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吗?答案是否定的!老人有一对亲生儿女。也许还有人会问:难道是因为刘大妈遽然离世,而她的一双儿女却不及赶回吗?不!几年前,刘大妈就开始饱尝病痛的煎熬,过世前几乎已经病人膏肓,而她的儿女就居住在和老人相距不远的另一座城市里。  相似文献   

10.
今年74岁的周淑华老人在22年前就做了一件在全国有影响的事情:她创办了全国第一家老年人婚姻介绍所。为此,她成了名人,多次走进中央电视台做节目。而且,日本的一家电视台到沈阳,用了17天的时间给她拍了长达几个小时的电视片。最近,就是这位周淑华老人又创办了一家“关爱空巢老人服务中心”。  相似文献   

11.
提到孝敬父母,很多人都会在给老人买礼物上动脑筋。其实,如今大多数老人已经不会为了吃穿而发愁。与其挖空心思为父母拉一份孝心礼单,还不如给爸妈送一份好心情,而经常夸奖一下老人,就是一个既贴心又有效的好方法。秦阿姨的女儿最近出嫁了,本来是件喜事,可因为一些琐事,母女俩在婚礼当天闹得很不愉快,秦阿姨甚至伤心地觉得这个女儿是白养了。女儿度完蜜月回娘家那天,秦阿姨的心情也没有好转,可听了女婿进门后说的几句话,她的脸上没过多久就“多云转晴”了。  相似文献   

12.
老人在往可乐瓶做成的水烟筒上装着烟丝,装好后,她抬起头,望着我说:“问吧,孩子。我就是你要找的那个慰安妇。”坐在老人的面前,很久很久了,我不知道该怎样对老人开口。如果有可能,我愿永远不向她提问,不问60多年前在她身上发生过的那些往事。老人将嘴抵在水烟筒上,她深吸了一口,接着又叹息般地呼出刚刚吸进嘴里的烟,开始讲起当年自己被日军强掠进慰安所的悲惨经历。1942年春天的一个中午,未满15岁的陈亚扁正在家中的堂屋里织着桶裙,嫂子和姐姐则在一旁舂米。突然,几个端着枪的日本兵闯进屋来。姑嫂3人吓得呆在那,不知如何是好。“日本兵叽哩咕噜的一阵乱嚷,眼睛在我们3人的身上扫了一遍又一遍,最后停留在我的身上。他们把姐姐和嫂子赶出了家门,然后用匕首割断了我身上系着的连着  相似文献   

13.
有个故事。 有位老太太有两个女儿,老大卖布鞋,老二卖雨伞。就为了这,老太太天天长嘘短叹,理由是,如果下雨,则老大的布鞋难卖;如果天晴,则老二的雨伞难卖。见她总是愁眉苦脸的,有个聪明人便劝了她一句:“您的运气真好,下雨的时侯,老二的伞卖得快,天晴的时侯,老大的鞋卖得快。”老人听了,果然开怀大笑。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2004年10月,我的邻居张风兰老人辞世了。可她没想到,因为她的两份遗嘱,她的子女们相互间打起了官司。张风兰老人生前育有5个子女。几年前,她的老伴去世后,她就一直和女儿赵晓风生活。2003年5月,儿子赵伟将老人接到自己家居住,老人在赵伟  相似文献   

15.
佚名 《现代交际》2008,(11):28-28
一个中国老人去美国看望儿子时,美国人所谓"不赚钱的经营之道"给他留下极深的印象。如,一包20个鸡腿卖3元多,一包10个鸡腿也卖3元多,就像是不识数。再如,20个鸡翅膀,这个店卖2元多,那个店只卖8角,美国人好  相似文献   

16.
飞来横祸,乳腺癌逼近单亲家庭1999年,是河南省安阳市下岗女工陈淑萍失去丈夫的第5个年头。她的丈夫田建民是在一次车祸中丧生的,当时女儿小娟才11岁。陈淑萍原来是印染厂的挡车工,“万米无疵布”的生产标兵。为了生计,下岗后她一天都没在家耽搁,很快就摆起了地摊。她勤劳、肯吃苦,冬卖棉,夏卖单,风天雪地卖雨伞,大过年的也弄些孩子们的小玩艺在爆竹声中叫卖。女儿小娟乖巧懂事,1998年夏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重点高  相似文献   

17.
一个中国老人去美国看望儿子时,美国人所谓"不赚钱的经营之道"给他留下极深的印象。如,一包20个鸡腿卖3元多,一包10个鸡腿也卖3元多,就像是不识数。再如,20个鸡翅膀,这个店卖2元多,那个店只卖8角,美国人好  相似文献   

18.
当年英气蕴风华 2011年4月28日上午,我们在北京东交民巷一个普通的寓所里采访了康岱沙老人。,老人神采奕奕、温婉可亲。深邃的目光、温和的笑靥、清晰的思路和从容的谈吐,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位92岁的老者。采访老人的初衷,主要是想了解她丈夫陈叔亮抗战时在北平从事地下情报工作的有关情况。可是,当老人回忆了陈老当年创建我平津情报站的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后,又应我们的要求讲述了她自己的人生和感情经历。  相似文献   

19.
邓瑞熙,1898年农历八月初二出生于湖南醴陵市浦口镇李洲村,现家住该镇保丰村。他小时跟人学得一手织布的好手艺,此后便靠织布维持生活,直到70多岁时因旧式织机被淘汰才转而务农。如今,他家生活已达小康水平,儿女们十分孝顺他。老人为人憨厚,心地善良,遇事总是谦让有礼,与人相处十分和谐,从不与人发生矛盾,一生没有结过仇。他一日三餐,每餐二两米饭,喜吃荤,喜吃硬食,不喜欢吃稀饭和汤菜之类。他不喝酒,不吸烟,得空就去爬爬山。他特别讲卫生,爱整洁,春夏秋冬每天必洗一个澡,洗五六次脸。老人现在仍很健康,生活自理…  相似文献   

20.
她是湘西魔王的老婆,也曾被拉往刑场,历经种种岁月洗礼——湘西,在历史上从来就不是一块安分的土地,民间盛传:湘西无处无山,无山无洞,无洞无匪。直到1949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人民群众的相互配合下,经过两年剿匪,才彻底肃清了湘西匪患。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有一个风景如画的村落——高峰乡李家洞村张家坨,如今这里还保持着淳朴的民风。每一位来到此地的客人,除了看风景,也会带着满心的好奇去看望一位老人,她就是中国最后一位压寨夫人——杨炳莲。89岁的杨炳莲曾经是湘西魔王的老婆,也是当年湘西的压寨夫人中幸存的一位。来访的客人常看她坐在织布机前纺各色花布,因为她的特殊身份,她织的布格外畅销;她还经营着一家小麻将馆,碰上三缺一,也会玩上一把。老人如今儿孙满堂,当地人几乎忘记了她压寨夫人的身份,只有被外人问起,才猛地一惊:哦,对,她就是匪首张平的老婆。杨炳莲的眉宇间还依稀可见当年的美艳:瓜子脸,自皙的皮肤,特别是那双清澈透亮的眼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