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青 《当代老年》2007,(10):24-27
10年前,宜昌市一位年过古稀的离休干部签下协约:辞世后将其遗体捐献给医学院,成为该市生前签订捐献遗体协约的第一人。10年后,老人因病不幸辞世。临终前,她把单位领导叫到病床前,当着亲人的面,要求在自己走后将遗体直接送往医学院,不举行任何告别仪式,并将她省吃俭用积攒的最后一笔党费2万元交给党组织……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2002,(4)
据《中国老年报》报道:一对残疾老年夫妇来到哈尔滨市道里区公证处,郑重将自愿捐献遗体的申请进行公证。他们在申请书上写道:“捐献不分全身任何部位,只要认为有用,都可以。”据哈尔滨市红十字会介绍,该市2001年5月开办自愿无偿捐献遗体登记以来,正式办理登记手续的有260多人,已实现捐献的4例,其中90%是老年人。点评:为社会作最后一次奉献,是最后的老有所为。哈尔滨200多名老人愿捐遗体  相似文献   

3.
江苏古城南京市城南的一幢旧楼里 ,有一间简陋的办公室。在这里挂牌办公的 ,是全国第一家遗体捐献群众组织———“南京市红十字会捐献遗体志愿者之友”(简称“志友”) ,它把近千名志愿者紧密地连在一起。1995年 ,南京市皇甫垠、阮鹏九、何文郁等老人 ,在南京医科大学校长张振声的支持下 ,发出建立“志友”的倡议 ,倡导身后不开追悼会 ,不收花圈挽幛 ,不留骨灰 ;捐献遗体供医学解剖、器官供人体移植 ;骨灰用于育树造林。这一倡议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5年来“志友”已发展到841人 ,全市报名捐献遗体者达1280多人。去年 ,全市…  相似文献   

4.
王勤 《老人天地》2008,(8):20-21
广西玉林北流市清湾镇侯山村71岁的老人李潮海是一位普通农民,却深明大义,将儿子遗体捐献给社会。他的义举不仅感动了无数人,也使4名重症病人因此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5.
让生命在奉献中延续——遗体捐献的透视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媒介越来越频繁的报道 ,人们对遗体捐献、器官移植已不再感到陌生。许多思想开明的人士认为 ,遗体、器官捐献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如今 ,全国各地都有一些先行者加入了志愿捐献遗体的行列。然而 ,由于遗体、器官捐献在中国毕竟还是新生事物 ,无论是国人的观念更新 ,还是国家立法 ,都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让人忧虑的现状提倡遗体捐献 ,实质是在提倡一种奉献精神和科学精神。现代医学的发展 ,已经使得人在百年后的遗体并不是毫无价值的废物 ,而是一种珍贵的资源。一方面 ,它可以为医学研究提供解剖的材料 ;另一方面 ,死…  相似文献   

6.
邻居孙大妈,老伴去世多年。儿子在外地打工,孙大妈体弱多病,一直独自生活。多年来,邻里们都向孙大妈伸出了关爱之手。社区领导很关心老人的生活情况,专门为老人办了低保,并时常到她家来看看。使老人倍感温暖。她用一本老台历。记录了社会各方面对她的帮助。前两天,孙大妈还专门去填写了遗体捐赠申请表。打算捐献自己的遗体,回报社会对她的关爱。  相似文献   

7.
遗体捐献一个讲科学和奉献的话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 ,新生事物层出不穷。遗体无偿捐献 ,目前在我国还是一种新生事物 ,需要大力扶持和广泛倡导。本刊根据读者点题 ,这期策划和组织了有关遗体捐献的专题报道 ,意在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全社会的关注和人们的深入思考人在死后将遗体无偿地捐献给医学事业 ,是社会文明进步带来的人生价值的一种升华。这不仅需要思想观念的更新 ,更需要社会的倡导与个人的勇气。清明节前 ,本刊就这一话题组织了访谈 ,让我们听听有关人士是怎么说的。人身资源的价值龚贞萃(58岁 ,长沙矿山研究院医务科护士) :我是1997年7月2日在长沙市公证处…  相似文献   

8.
14年来湛江市坡头交警大队民警郑军像照顾自己亲人那样照顾家乡18位孤寡老人…… 2012年11月14日,是湛江市坡头区南三镇巴东村的老人黄达财辞世的日子,在老人的遗体前,有一位穿警服的公安民警在悲伤地掉泪……这位穿警服的公安民警是谁?他是湛江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坡头大队的一名普通民警郑军。巴东村人都知道,郑军与黄达财老人无亲无故,但大家都知道,老人临终前最惦念的人是郑军。  相似文献   

9.
采访吴伯鸿老人的那天,他正在识字岭公共汽车站整修候车棚。那排长长的木板凳,连同那遮阳避雨的棚支架,刚刚油漆得簇新红亮。地上,重重地写着几个惹眼的粉笔字——油漆未干。看得出,老人是极细心的人。他不时地走来走去,大声提醒那些不曾留意的候车人,一脸的认真和专注,那神情就像在关照自家的亲人。他说,一年里他要油漆好几次,这样车棚才会整洁美观。老人是来义务服务的。他在长沙市11路公共汽车线上,义务服务已有整整16年了。16年的风刀霜剑,将老人脸上的皱纹雕刻得一轮深过一轮,但他初衷依然,日复一日,用一颗宽厚仁慈的心…  相似文献   

10.
王勤 《老人世界》2008,(11):7-8
广西玉林北流市清湾镇侯山村71岁的老人李潮海——一名普普通通的村民,没人能想到他会做出深怀大爱的义举,将车祸身亡儿子的器官无私捐献给社会。他的义举震动了一方,感动了无数人。接受他捐赠的4名重症病人获得新生、重见光明。老人因此被评为“感动玉林市十大人物”。  相似文献   

11.
编读往来     
感谢《新天地》期刊的编辑以及各位领导:
  我是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一名退休职工,现年80岁了,去年被所里评为快乐老人。这份快乐是《新天地》带给我的。《新天地》曾刊登过的文章《最后的工作--中国现代儿科学奠基人周华康遗体捐献现场侧记》,让我深为周华康教授宏大胸怀所感动,也很想学习周教授的献身精神,把我的遗体捐献给医学院。  相似文献   

12.
谭里和 《老年人》2009,(12):18-19
一位六旬老人在深山里不幸被石头砸伤昏迷。在被困的五天四夜里,一只漂亮的绿孔雀寸步不离地守在他身边,还帮他拨草找水,让老人度过了生命中最难熬的几天,直到被他的外甥发现获救。  相似文献   

13.
1999年11月初,江苏省农科院离休老干部、南京“遗体捐献志愿者之友”发起人皇甫垠经过与南京铁道医学院的多次协商,终于达成协议,为该团体成员皇甫垠、王健、葛梅贞三人办妥捐献身体全部内脏、角膜、皮肤、骨骼等登记与接受使用手续。当一个人的身体发生严重病变、只有通过器官移植才能挽救生命的时候,患者与他的亲人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态期盼着供体的到来?这是健康的人们无法想象的。但是,世事难料,说不定在哪天,你我或许就成为千千万万等待别人捐献器官病人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14.
在湖南澧县农业局宿舍,住着一位年逾九旬的老人,他就是享誉全国的植棉劳模毕承松。1911年,毕承松出生于澧县澧澹乡拥宪村。那是一个产棉区,他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棉田里度过的。棉田里有他的成功与喜悦,也有他的失败与艰辛。毕承松研究植棉技术始于解放初期,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很守旧,不少人对他从事的棉花增产试验嗤之以鼻,家里人也不支持他。但是,毕承松认准了这条道,义无反顾。结果,他改棉种撒播为条播,获得了高产。接着,他要改条播为育苗移栽,又受到了不少人的冷嘲热讽,就连最理解他的母亲也说他:“你发疯了是不…  相似文献   

15.
都成习惯了,喻文彬老人坐在躺椅上,微闭着眼,静静地等待着自己的大学生保姆回家。忽听得亲热的一声“爷爷”,门开了,张得军双手提着菜,满脸笑容地出现在老人面前。寻找大学生保姆喻文彬老人今年87岁,原在湖南机械工业学校工作。他待人谦和,性格开朗,大家都很敬重他。1976年退休后,他和老伴相依相牵,过着平静的生活。1991年,老伴去世了,喻老感到非常孤单,生活也缺少人照料。在儿女的劝说下,他先是搬到子女家居住,但没住多久,觉得太受拘束,还不如一人住着自由,又搬了回来。老人年近八旬,要单独生活,子女们不放…  相似文献   

16.
夕阳之家     
当今社会,把陌生老人当自家老人悉心敬养的人并不多,辽宁丹东人张克勤是其中个他创办的夕阳之家成立于1996年,16年来,院长张克勤全额出资义务赡养老人,本是国营印刷厂职工的他,在下岗后开了个小印刷厂维持生计和养老院的运转."我上小学时赶上毛主席号召全国人民学习雷锋,经常去敬老院帮老人做好事,此后帮助老人就成了习惯."现在夕阳之家共有孤寡老人、残疾智障人士32名.他们在这里有吃有喝有床睡,自己种地,相互,照顾,已经成为了一个大家庭.  相似文献   

17.
陈远 《中外书摘》2007,(8):19-22
1918年,出生在中国杭州的美国人司徒雷登在南京踌躇满志地度过了他人生中的第42个春秋。他有理由踌躇满志。因为从他1905年开始在中国传教以来的活动以及收到的效果,不仅让他所隶属的美国南北长老会对他刮目相看,而且也使他在中国获得了广泛的声誉。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小伙宋扬毅然将英国老人汉斯接到中国养老,他不是爱心泛滥,也不是沽名钓誉,而是因为在13年前,汉斯曾经给了他一个家……2012年8月10日,记者走进宋扬家时,他正在为英国老人汉斯梳头。他小心翼翼地将汉斯的满头银发向后梳拢,梳完头后,汉斯回过身,满意地对宋扬说:"不错,酷!"两个人相视而笑,似朋友,又  相似文献   

19.
仁悟 《老年世界》2011,(24):6-8
直到1978年,薛明将自己写的《向党和人民的报告》送给邓颖超看的时候,她才知道,能见到贺龙的遗体还多亏了周恩来。那天,在李井泉家里,邓颖超拿着这份材料,对薛明、贺鹏飞和在座的李井泉、谭震林、叶飞说:“如果周恩来看到这个材料,会哭死的。贺总去世时,周恩来很难过。是他通知黄永胜让你们去三。一医院向遗体告别的。” 向遗体告别以后,他们分别被送走了。遗体几时火化,火化后放在何处,没有人告诉他们。  相似文献   

20.
2013年12月2日16时许,曾被郑州小伙照顾多年的瑞士老人汉斯因心脏衰竭去世。15日上午9时,汉斯老人的追悼会在郑州殡仪馆举行。汉斯走了,这位瑞士籍老人把生命定格在了80岁。汉斯没走,他的骨灰将永远留在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