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本土化在文化发展中的缺失,与我们忽视历史的经验迷失本土化、理不清继承与借鉴的关系失落本土化、盲目提出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与世界接轨"虚无本土化有关.以守护家园的文化立场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本土化问题,必须弄清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文化传承,在全球化视域中生成本土化,扬弃地传承中国文化传统,增强并培育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
对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关系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化是和经济、社会的全球化浪潮相伴而生的。在一些人看来 ,文化的全球化与文化的本土化是一对对立范畴。如斯图亚特·霍尔就认为“本土和全球之间始终有一种对立 ,一种延续不断的对立。”① 这些人认为 ,文化全球化会使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界限趋于消亡 ,而文化本土化则会造成对文化全球化的阻碍。然而 ,这是对两者关系的一种误解。将两者对立起来的谬误根源于对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两者内涵的认识不清。也就是说 ,这种看法一方面认为文化的全球化必然会结出某种先进的普世文明之善果 ;另一方面 ,它将文化的本土化视为狭…  相似文献   

3.
一、面向全球化的中国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两股相辅相成的世界潮流。全球化将不同区域、种族、信仰、语言、文化形态、阶级的人联系在一起,世界上任何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国家,都必须迎接全球化的洗礼和挑战。全球化也必然要面对与本土化的冲突与融合。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化是本土化的全球化。本土化则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传统对全球化的回应。没  相似文献   

4.
田烨 《北方论丛》2016,(4):69-72
道教在海外传播过程中,大多和被传入国的本土文化相融合,最终形成了带有当地文化特性的本土化的道教,这一现象在朝鲜、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比较明显.道教海外传播过程中的本土化现象,既与道教自身具有的包容性有关,也和道教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有关,同时也与传播地区的本土文化有关.道教海外传播过程中的本土化,一方面减少了传播过程中的阻力,促进了道教的海外传播;另一方面,对当地的本土文化也产生了影响,形成了文化交融现象.此外,经过了本土化的道教还传承了华人的信仰,成为维系海外华人中华民族认同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对媒介做了一种麦克卢汉式的定义后,将之运用于中国当下的大众文化和本土化的重要现象的分析,以古镇古街、大导演同抢古装/武打/悬念电影类型、新世纪北京的四大标志性建筑为切入点,探讨中国文化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中的复杂演进.  相似文献   

6.
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关系之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化进程中,是否存在文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文化全球化是否意味着世界文化将走向“一体化”、同质化”?文化全球化是否等同于“西方化”或“美国化”?文化全球化是否会导致民族文化的消亡?文化本土化是否就是要拒绝抵制文化全球化浪潮?文化本土化是否就是追求“原汁原味”“、纯粹”的文化?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些文化领域中带有根本意义的问题一直牵动着学术界的神经,需要在学理上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大众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当西方学者对大众文化中的"平民意识"、文化霸权、全球化以及消费文化进行批判时,转型时期的中国大众文化却以更加民主化、本土化的形式表现出其独有的特征.转型时期的中国大众文化将完成"平民意识"与主流意识的融合,实现民主与霸权的相互渗透,满足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异质诉求,彰显消费文化的一般特征,从而以一种更加统一的文化形式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乡土知识与社区可持续生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性"知识从文化人类学理论中扩展到全球发展领域,内涵本土化,外延多样化,推动文化多样性思考和行动."乡土知识"是文化人类学理论本土化的结果,应用人类学实践吸纳发展理论的具体经验,以社区发展为起点和终点,和参与性精神结合,研究指导行动,在行动中研究,将理论与实践完好结合.  相似文献   

9.
本土化是文化全球化的重要组成,也是全球化的反向趋势。宗教的本土化是文化的本土化的核心之一,其方式包括“文化披戴”的本土化和“文化融入”的本土化,其过程是由表及里的方向。在全球化加速其进程的今天,政治因素对宗教的本土化的走向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随着媒介技术革命的推进,城市电视也在多元化媒介生态大环境下,进入本土化时代,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只能走本土化营销道路,依托民生新闻和咨询服务等类节目形态,形成自己的地域和文化优势。其本土化趋势和基本策略具体有三个方面,即新媒介生态下城市电视的本土化应对,城市电视本土化要在地缘文化、媒介理念和传播语态等三方面实现突破,城市电视本土化一个可资借鉴的路径是电视与新媒体的功能、技术融合。  相似文献   

11.
一、面向全球化的中国文化 全球化与本土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两股相辅相成的世界潮流.全球化将不同区域、种族、信仰、语言、文化形态、阶级的人联系在一起,世界上任何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国家,都必须迎接全球化的洗礼和挑战.全球化也必然要面对与本土化的冲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2.
亲亲相隐作为中国一项丰富的法律制度资源,蕴涵着深厚的人性动因和心理基础.对这一制度或者文化现象的心理基础的探讨,不能仅局限于它的人类性的层面,还应该着眼于它的本土化层面,应从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的中国化与本土化的立场来审视这一文化设计.探析该制度产生存续的本土化心理基础,有助于揭示其在当时中国人的生活中的独特内涵及功能.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到来,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共有精神家园受到了严峻挑战.当代中国人精神家园的守护,关键是要呵护文化建设的本土化.当前,中国文化建设的本土化存在着缺失的焦虑与危机,这与含糊理解文化本土化内涵、难以肃清“复古”和“西化”两种极端思维、难以摆脱文化“背反心理”以及盲目提出与“世界接轨”的想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必须立足本土语境,在文化自觉中守护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保持适中的张力,在文化交流中提升文化免疫力,在文化创新中提升文化竞争力,在文化自信中树立文化价值典范.这些实践路径既是呵护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本土化,也是守护当代中国人精神家园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14.
世界心理学正面临着本土化议题的不断挑战,随着西方主流心理学解释力的下降以及与生活现实问题的相互分离,心理学界正在呼唤心理学本土化,中国心理学也顺应时代潮流,加入了心理学本土化改革的大潮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心理学研究的框架,开展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将中国心理学赋予中国的文化品性,将是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的应有之义,也是...  相似文献   

15.
英语本土化研究有利于深化对比语言学理论,丰富高等教育理论知识。建构英语本土化研究是指一种语言在某一地区被采用,而后再生的过程,部分是语言上的再生,部分是文化上的再生。在我国高校外语教学中,对跨文化交际的双向性存在错误理解,认为母语语言和文化阻碍外语语言学习,使得很多师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重视目的语、轻视母语,同时重视目的语文化,轻视本土文化。因此,颠覆以往的高校外语教学中的本土化身份,推动其重构对促进高校跨文化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土化”战略来自于跨国公司企业内部的机制转换,而人才本土化战略又是“本土化”战略中的重要内容。高薪聘用,实施人才本土化;开设研发中心,将企业核心本土化;建立培训机构和公司大学,储备后备人才;通过并购,加速其人才本土化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7.
从比较故事学角度看,变异学重在研究跨民族交流中文学文本在接受民族中的变异情况,这种变异过程同时又是一个本土化、民族化的过程。结合民间故事的生发史,笔者将从传播过程、语言媒介以及文化传统等方面,分析和探寻民间故事在跨民族传播过程中的变异规律。  相似文献   

18.
对遭受过殖民统治的国家而言,教育本土化是摆脱殖民束缚,谋求独立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自独立以来,津巴布韦政府从清理殖民教育遗产入手,通过改革教育政策及法律法规、弘扬传统文化价值、开发本土教育资源等措施,推动教育机会均等化、文史教育“非洲化”和科学教育“在地化”,以摆脱殖民教育体制的束缚,重塑本土文化自信。津巴布韦的教育本土化改革,承载着去殖民化、现代化、全球化的多重使命,是发展中国家复兴传统文化、增强国家认同、努力融入世界现代化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典型折射。津巴布韦的教育本土化改革在提高初中等教育普及率、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推进传统价值观的回归与更新等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启示我们要认识到国家认同和民族复兴是教育本土化改革的核心,教育本土化改革需要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紧密相连,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9.
花建 《社会科学》2003,(5):112-120
全球文化投资的大趋势是加大社会资本的比重,用货币资本与其他社会资本结合,并把全球的资源富集地区和市场空间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富有竞争力的资本结构。同时,促进全球化和本土化的结合,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使人才、项目和经营走向本土化,又通过本土化的渗透来加快全球化的产业扩张,在全球文化市场上达到更大的内容优势。  相似文献   

20.
回族在中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即是回族建构国家认同的过程。作为秉持伊斯兰教信仰的民族,回族以主动调适和自觉融入的积极态度,吸收和承载了大量儒家传统文化,将两种文化融会贯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回族二元文化属性和认同。在伊斯兰文化与汉儒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中,回族群体和国家政权和谐互动,持续强化在汉文化环境中的国家认同和"中国人"身份意识,成功实现了两种文化的良性对接,历史变迁中,回族及其伊斯兰教不断朝着本土化和具有本土特色的民族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