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6 毫秒
1.
“到底是上海人”与上海城市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惠芬 《社会科学》2003,11(10):104-113
20世纪 80~ 90年代开始的上海重振中 ,张爱玲的“到底是上海人”和有关作品曾产生广泛的影响 ,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但其复杂的内涵和背景却并未为人们真正了解。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当前上海面临的新的机遇与挑战 ,使城市意识和身份认同问题更为突出地呈现出来。张爱玲半世纪前对上海富有个性的描述和表达理应成为我们宝贵的历史资源 ;但将“到底是上海人”认作“与身俱来”的“优越感” ,却多少是一种误读。在上海城市精神重建的今天 ,“到底是上海人”与其说是优越、骄傲的资本 ,毋宁说是反思的起点。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7,(3):112-118
改革开放初期兴起一股"男子汉文学"的热潮,这股热潮先后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对"文革"的历史挫败感进行直接心理补偿的阶段;二是走向追求"优越感"、歌颂男性生命力、塑造男性"主宰自我"神话的阶段。这股热潮是知识分子面对历史和现实危机克服自卑情结、追求自身"优越感"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级差地租是商品经济中的一个经济范畴,而城市级差地租又有其特殊的表现和作用。长期以来,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城市级差地租没有予以重视,导致滥用城市土地的现象日益严重,影响了城市产业的合理布局,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衰退。这个问题,在上海尤其突出。为了实现改造和振兴上海的战略目标,研究城市级差地租并掌握这个有力的经济杠杆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城市所带来的时/空双重交替感,内化为作家王安忆在主体建构层面长期存在的文化焦虑。民族身份的自我认同,促使王非常自然地投身于"寻根文学"的大潮之中,并将根的触须深入自身,完成了由民族主体的追寻到个人主体性确立的置换。王安忆对生命本体的一再追问,在文本中体现为其对确立成长谱系中坐标执着的努力。于作家而言,个体的"寻根"与地域"寻根"相辅相成。个体寻根的缺失感,投射于对于上海的地域认同,且贯彻始终。在文本中对虚拟历史的参照并于其中的坐标定位,使得自我/城市二者身份,在主体确立的层面上形成了迭合。城市最终成为作家情感投射中的另一个"自我",而这种转化亦使城市史以"他者"的姿态自然地出现于王安忆的小说书写中。  相似文献   

5.
作为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的上海,非常留恋曾经的历史文化。从古老的石库门到新天地城市街区,不仅仅是建筑本体的大规模改造,更是城市历史发展历程的缩影,她深深地刻着历史文化的烙印。没有了历史烙印的现代都市人,尤其是上海人,对这种非常耐看的历史建筑尤其地眷顾。因此,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如何融入城市的建设中,传统建筑如何在现代建筑理念中找寻自己的最佳契合点,已经成为现代建筑领域十分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6.
孟天广  严宇 《江苏社会科学》2023,(3):104-112+243
随着全球超过半数的人口聚集于城市空间,城市已成为人类生活的主要场域。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化、城镇化和数字化为核心的“三化叠加”现代化进程深刻影响着城市治理的演进。长期以来,国外智慧城市治理主要以数字技术为驱动来感知城市客观世界和物理空间,形成了“物感城市”模式。但该模式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目的性,难以感知城市空间的主观世界和社会系统。与之相对的是,我国逐渐实践出以感知和回应市民诉求为核心的“人感城市”模式。该模式以技术赋权与技术赋能为作用机制,以市民诉求为传感器,以扁平化结构驱动多主体协同治理,进而提升城市民意识别、风险研判、协商议事、科学决策和施策评估五方面的能力。概言之,人感城市模式的逻辑起点是人本主义,其机制在于技术赋权驱动城市治理的理念转变、制度变革和机制创新,进而构建超越“物感城市”的智能化城市治理模式。进入数字时代,我国智慧城市治理应走向“物感城市+人感城市”的发展路径,既要感知城市的物理空间,也要理解城市的社会系统,二者融合才能充分理解城市空间的复杂性和多维性,针对城市复杂问题形成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玻璃装饰家具用玻璃板材拼镶做成,主要材料是高硬度强化玻璃和金属框架组合。玻璃透明度很高,用它做成的酒柜、酒橱、茶几、电视架、音响架、屏风给人通透的亮感和现代活力感。 这种特殊的高硬度强化玻璃坚固耐用,能承受常规的磕、碰、击、压的力度;它更有艺术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8.
上海解放十年了。十年来,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上海经历了巨大的社会改革和经济改组过程,消灭了几千年来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并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此同时,上海市场也起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与社会全义革命和建设在不同时期的要求相适应的。今天的上海已经由消费性的城市转变为生产性的城市,已经由全国商业、金融的投机中心转变为支援全国的重要据点。本文打算分不同时期,联系价值规律的作用,来介绍上海市场十年来的变化。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9.
1927至1931年间,所谓的“上海问题”,即上海租界的出路问题,引发了外侨与国际人士和中国人之间的一场争论:国际人士和中国人指责外侨歧视华人和维护特权地位,导致“上海问题”无法解决。面对这些尖锐的指责,外侨亦不肯缄默,以谁对上海的发展贡献大、谁是上海的主人、未来的上海是中国的上海还是世界的上海等问题予以回应。外侨所争虽有维护既得利益的一面,且难以掩饰其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但深入考察这场争论可以发现,外侨回应的依据、提出的观点和主张,却揭示出中国学界所熟知的叙事模式所未能完全涵盖的中国近代历史的多重面相:主张上海租界发展的独特性自有其现实依据;商业利益的正当性则出自西方近代的自由贸易理念,同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全球化紧密相关,以今天的角度观之,与全球化发展的大势有一定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10.
乡镇作为城市和农村的中介 ,在城市近代化过程中 ,具有特殊地位。《蒲溪小志》是清代纂修乡镇志大盛时代的产物 ,它记述了七宝镇的历史沿革、人文习俗和兴衰起伏等 ,对研究上海人文历史具有相当价值  相似文献   

11.
予且的早期散文较多地刊载在民国时期的《良友》画报上。这些散文在内容上以市民生活为表现对象,认同市民价值观念,重视日常生活的意义;在艺术上以丰富的日常知识作为基础,以生活中的小智慧加以调适,在肆意放谈中呈现出浓郁的市民趣味。这种趣味性呼应了《良友》画报的编辑宗旨,与画报的日常生活图景相互映照,满足了庞大的市民群体的文化消费需要,对海派文学和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电话作为近代一项重要发明,被引进上海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公司管理的日渐完善、电话制式的不断发展、话务服务的逐步改善和电话广告的大力宣传,其用户数越来越多。电话的使用方便了商业信息的沟通和公务活动的开展,提高了人们生活的质量,在商业往来和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近代上海城市商民生活和社会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1969年3月,因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上海"文革"中处于瘫痪状态的计划生育工作重新启动,具体表现在"组织重建"、"专业领先"和"措施落实"等方面.70年代时上海在节育率和出生率上取得显著成效.这些也与上海人的生活理念、上海计划生育工作的基础以及广大群众对国家管理社会事务的认同和积极参与相关.  相似文献   

14.
城市节奏的演进与近代上海公共交通的结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埠以后,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近代上海城市节奏不但明显加快,而且逐渐形成了一定空间和时间规律。正是基于这种日常活动节奏的变化,城市公共交通结构也由传统人力交通工具逐渐向现代机动公共交通方式转变。但由于近代上海长期存在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特征,公共交通结构的转型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南京十年时期,中华民族危机更甚于前,“济案”之烈度亦远在“沪案”之上,但却并未生成规模宏大的罢市激流。京沪两地的商人或一致反对罢市,或利用罢市手段与反日组织抗争以维护自身私利,或因战时环境而逼迫进行罢市。其中原因,既可归诸南京政府之压制性的民众运动政策,又与中共的弱势地位及其错误政策密不可分。不过,是否罢市、主动还是被动罢市,不应作为评判商人民族主义的标尺。  相似文献   

16.
屠启宇 《社会科学》2008,30(1):125-133
国外许多大城市都已注意将城市发展目标设定以及城市竞争力建设同城市营销工作直接联系,然而如何开展有效的城市营销公共管理仍未得到充分关注.通过城市营销管理的战略规划、组织机制和资源配置规律的国际案例比较可以看出,城市进行营销过程中,要有战略性思维、建立社会动员机制,建立专门的营销实体,进行必要的企业化运作.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非均衡模型框架下,采用跳跃式回归方法,探讨了上海服务业的总体供需非均衡状况以及上海与江浙两省在服务业发展上的相互关系。本文的基本结论是:上海本地工业的发展对其自身服务业发展具有负面效应,而江浙两省的工业发展对上海服务业的影响却都是正面的;上海与江浙两省在服务业方面的关系是合作与竞争并存,但相对而言,上海与江苏的竞争更为明显,而上海与浙江的合作则相对突出;上海与浙江之间以及上海与江苏之间在服务业方面的结构差异程度远高于江浙两省之间的结构差异程度;上海服务业供过于求的趋势日益明显,预示着上海产业结构的特色与优势正在偏向“都市型”经济。因此,上海应坚定不移地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者服务业,上海的“都市型”经济功能不仅要服务于其自身,而且要服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全国。  相似文献   

18.
马军 《社会科学》2012,(6):155-163
抗战期间,上海市米号业同业公会会所——嘉谷堂被难民占住。抗战结束以后,为了收回会所,公会方面与十余家占住户打了多年的官司,直至新中国建立后的1954年才最终获得解决。抗战胜利以后,上海粮食业本就饱受恶性通胀和政府管制之苦,处境艰难,而旧址被占,更使其业务的开展受到严重的空间制约。从这个意义上说,中日战争不仅打乱了上海粮食行业的发展之路,也给它在战后恢复正常的运作秩序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9.
当我国迈进市场经济的时候,人们的传统观念也开始遭到冲击。义与利成为当今应用伦理学研究的热点。通过对当今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义利观的现状厦其变化原因进行分析,以期建立“义利并举,以义为先”的正确义利观。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表现为促进了人们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增强了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精神;冲击了人们过时的旧思想旧观念,增强了自主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也有消极方面的影响,表现为一些领域中人们的道德失范、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滋生、以及腐败现象的蔓延.为了消除消极影响,我们首先必须发展经济,让共同富裕的政策全面实现;其次要加强宣传教育,使人们充分看到希望;第三就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严惩腐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