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城”考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这是唐末诗人杜荀鹤写的题为《再经胡城县》的一首诗,诗句通俗,其意并不难解,但诗题中之“胡城”是否就在今安徽阜阳附近,是值得探索一下的。一胡城其地,近年出版的《唐诗选注》、《历代诗歌选》、《唐宋诗选讲》、《唐诗一百首》等等都注为:故城(或旧址、旧城)在今安徽省阜阳县西北。今安徽省阜阳县西北之胡城旧址,为西周胡国所在地,在《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中的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地图上,其地均作胡。秦在其地置汝阴县。《汉书·地理志》:“女(即:汝)阴,故胡国。都尉治。莽曰汝坟。”《后汉书·郡国志》:“汝阴本胡国。”梁刘昭注补《后汉书》,注作“杜预曰县西北有胡城。”这大概是注家注胡城在今安徽省阜阳县西北的根据吧!  相似文献   

2.
漆园考     
<正>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周,“尝为蒙漆园吏”。而漆园在今什么地方,众说不一。新版《辞海》云:“一说在今河南商邱市北,一说在今山东菏泽北,一说在今安徽定远东。”新版《辞源》云:“《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说,在曹州冤句县北。冤句,今山东曹县地。”又云:“今安徽定远县,河南商邱县都有漆园,也有庄周为吏的传说。”我们认为漆园故地“在曹州冤句县北”一说较为可靠,具体言之,即今菏泽市城西稍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峨眉山”是否即嘉州(今乐山)境内的峨眉山?自宋迄今,近千年来,有不少人提出过怀疑。本文作者不同意历代学者和注家认为系白居易“用事误”或“泛用典故”和“泛指”的解释;而从分析作品本身、查阅唐代以来有关名人诗赋和清代乾隆以来的《广元县志》以及实地考察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最后认定《长恨歌》中的“峨眉山”即利州(今广元)境内、古蜀道旁的小峨眉山。  相似文献   

4.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关于“滑”的解释,有两种: (一)刘盼遂《中国历代散文选》上册注“滑”说:“国名,……在今河南偃师县府店镇北。”(北京师院《古代散文选注》上册说同)  相似文献   

5.
在柳宗元改官柳州刺史后的诗篇中,有《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这一首七律诗,结尾两句说:“非是白苹洲畔客,还将远意问潇湘。”潇水、湘水在今湖南省境内,指他贬斥永州后居住、游览的区域。白苹洲在哪里?宋代韩醇注引述:南朝梁柳恽出任吴兴(即令浙江省湖州市)太守,曾经写成《江南曲》,其中有“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两句。(见中华书局校勘本《柳宗元集》卷四十二)白居易集中有《白苹洲五亭记》,叙述“湖州城东南六百步,抵  相似文献   

6.
杜牧《题木兰庙》诗云:"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乡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诗题中木兰庙故址今在何地?中国青年出版社《历代诗歌选》注:"木兰庙,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木兰山.徐放《唐诗今译》、周锡馥《杜牧诗选》、葛杰等《千家绝句》皆执此见.非是.按:木兰山在今湖北黄陂县北,木兰庙故址在焉.据载,隋置木兰县,取境内木兰山为名;唐初省之入黄冈县,木兰山亦从废县来属.南宋时,以州县辖地益损之故,木兰山已入黄陂县境.《舆地纪胜》载:"木兰庙在黄陂北七十里,即古乐府所  相似文献   

7.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踏上金陵古道,来从宣城漫游桃花潭(今安徽泾县境内),时作《赠汪伦》一诗;因汪伦是“农民”,更为当今论李者所珍重,多撰文列说称颂李白的“平民性”。“今考南宋杨齐贤旧注:“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酿美酒以待白……”;清王琦注本有录唐汝询曰:“(汪)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袒之,情因超俗矣”。均言“村人”,其确切  相似文献   

8.
《后汉书·光武帝纪》:“戊戌,进幸。”李贤注曰:“县名,属右扶风,故城在今陇州源县。”余按:“故城在今陇州源县”,当为“故城在今陇州源县南”。《后汉书·隗嚣传》“复使来歙至”,注云:“,水名,因以为县,属右扶风,故城在今陇州源县南。”《后汉书·寇恂传》“进军及”,注曰:“,县,属扶风,故城在今陇州源县南也。”《通鉴》卷四二:“冯异军邑,祭遵军”,注引贤曰:“,水名,因以名县,属右扶风,故城在今陇州源县南。”《后汉书·光武帝纪》:“六月,中郎将来歙率扬武将军马成破公孙述将王元、环安于下辩。”余按:…  相似文献   

9.
崆峒山释辩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群水从西下。极目高萃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几句,对崆峒山现有两种解释,一说在甘肃岷县,泾渭两水都发源陇西,所以说“疑自崆峒来”;一说在甘肃境内。《康熙字典》所列,《唐书地理志》崆峒在岷州溢洛县。《史记注》在陇右。《雍州录》在原州高平县即笄头山泾水发源。今平凉府西即崆峒山,有广成子宫。前说依据《唐书地理志》,沿用了《唐宋诗举要》中的观点,唐时地图册也是这样标记的。但是今天岷县的  相似文献   

10.
<正> 1985年9月下旬,山东省历史学界和中医学界专家教授及专业工作者五十余人在长清县五峰仙庄,举行了为期三天的扁鹊里籍问题讨论会。会议讨论围绕宋长贵等人的《扁鹊(秦越人)的里籍考证》一文展开。通过讨论,对扁鹊里籍问题初步取得了基本一致的意见。与会者认为,据《史记·扁鹊列传》载:“扁鹊,渤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司马迁还引扁鹊自言“臣齐渤海秦越人也,家在于郑。”很明确,扁鹊是齐国人。又据扬雄《法言·重黎篇》、《战国策·秦策》高诱注、《汉书·高帝纪》韦昭注等书皆云,扁鹊是“泰山卢人”,名越人。卢,齐地,汉初置卢县,在今山东长清县境内。但有人据《史记集解》引徐广曰:“郑当为鄚。鄚,县名,今属河间。”《索隐》因此说。此后,便  相似文献   

11.
今本《春秋经》、《传》皆言隐公元年五月辛丑,郑伯(庄公)克段于鄢。自杜预《注》:“鄢,今颖川鄢陵县”以来,克段之地,均无异辞。然一旦复原庄公伐段形势,则不难发现,太叔段的出逃方向正好是南其辕而北其辙。 因为,京(今河南荥阳东南)在新郑西北,而鄢在新郑东南,庄公军自新郑伐京,太叔段在众叛亲离情况下怎敢逃往敌后的鄢?事实上,太叔段最后的归宿是郑国北方的共国(今河南辉县),可见其出逃路线极不正常,令人颇有扑朔迷离之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的北及东北地区,曾有一重要的古民族——貊族的存在。“貊”作为族名,有它自身的发展演变过程,在不同的史籍中,又被转写成“貉”、“貈”、“貉”等。 作“貊”者,《诗经·鲁颂·閟宫》:“至于海邦,淮夷蛮貊;及彼南夷,莫不率从,莫敢不诺,鲁侯是若。”《释文》:“貊,亦作貃。” 作“貉”者,《管子·小匡》:“于是乎桓公……败胡、貉,破屠何。”《说苑·权谋》:“晋文公伐卫,入郭,坐士令食……公子虑俛而笑之。……文公惧,还师而归,至国,而貉人攻其地。”按:作“貉”者,在史籍中最为习见。 作“貈”者,见《周礼·大司徒》注,《礼记·月令》注,《论语·子罕》释文。 作“狢”者,《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弟》:“今夫胡、狢、戎、狄之蓄狗也。”《史记·赵世家》之“休溷、诸狢”,《风俗通义·六国》之“休溷、诸狢”等等。  相似文献   

13.
《山海经》书中有二处提到“涅石”: 《山海经·北山经》:“贲闻之山,……其下多黄垩、多涅石”;“孟门之山,……其下多黄垩、多涅石”。按:贲闻之山不明所指,孟门之山据《名胜志》云:“今在山西平阳府(临汾)吉州(吉县)”(《山海经广注》卷三)。《山海经还有三处提到“石涅”。关于石涅,据  相似文献   

14.
“寝衣”解     
<正> 《论语·乡党》篇中“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句,杨伯峻今译为“睡觉一定有小被,长度合本人身长的一又二分之一。”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讨论:(一)“寝衣”是衣还是被?(二)“寝衣”究竟有多长? 关于“寝衣”,郑玄注“今小卧被是也。”(刘宝楠《论语正义》卷十引)孔安国亦注“今之被也。”(邢昺《论语注疏》卷十引)杨伯峻似即据此而释为“小被”,其实不然。同为郑玄,其注《周礼·玉府》的“掌王之燕衣服”句云:“燕衣服者,巾、絮、寝衣、袍(?)之属。”刘宝楠谓:“郑解‘燕衣服’为近身之衣。巾、絮、袍(?),昼所服;寝衣,夜所服。”(《论语正义》卷十)可见,郑玄还是把“寝衣”视为衣属的。而孔注又本之于郑。  相似文献   

15.
<正> 孟子所说的“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的“东山”在今何处?目前有两说:一指今山东平邑县境内的蒙山,一指与平邑县毗邻的邹城市境内的峄山。笔者认为当从前说。蒙山是泰山山脉的分支,绵亘于平邑、蒙阴、费县、沂南等县境内,长75公里,总面积1125平方公里。主峰龟蒙顶形似巨龟卧于云端天际,海拔1156米,素称“岱宗之亚”,为山东第二高峰。蒙山很早就名噪海内,著称华夏。《书·禹贡》有“淮、沂其义,蒙、羽其艺”的记载。《诗·鲁颂·閟宫》曰:“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奄有龟蒙,遂荒大东。”把  相似文献   

16.
中原地区于春秋时代最为多事,故涉及地望亦多。杜元凯随文作注,使之向背了然,其功固不可磨,然名实错杂、率尔失考者亦复不少,后人见仁见智、互异其说者亦多见之。向读《春秋》左氏《传》,常为所惑,故撮其有疑者约十事而辨之,非敢自以为是,或可供学者之参考云: (一)隐公元年 郑伯克段于鄢 “鄢”,杜注:“颍川鄢陵县”,即今许昌东之鄢陵,亦即成公十六年晋、楚大战之鄢陵。按此说疑误。据《传》,段“请京,使居之”;后,“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大叔出奔共”。京在今荥阳东南境。共,杜无注,即今辉县。若鄢即鄢陵,则庄公自新郑向东南来伐,而段乃向西北渡河奔共,揆之情实,殆必不然。《汉书·地理志·陈留郡》应劭注云:“郑伯克段于傿是也。”此傿,《寰宇记》云在柘城北二十九里。由此去共,固属便道,故洪亮吉《春秋左传诂》谓此说“最足依据”。然段自京入傿与由傿奔共并非近途,且新郑正当京、傿之冲,掠而  相似文献   

17.
《后汉书·光武帝纪》:“大司徒邓禹及冯异与赤眉战于回溪,禹、异败绩。”李贤注曰:“溪名也,俗名回坑,在今洛州永宁县东。”余按:《后汉书·冯异传》“异弃马步走上回阪”,注曰:“回,今俗所谓回,在今洛州永宁县东北。”《通鉴》卷四一:“异弃马奔走,上回阪”,注引杜佑《通典》曰:“回在河南永宁县东北,俗名回坑,长四里,阔二丈,深二丈五尺,自汉以前,道皆由此。”检《新唐书·地理志》:“河南府河南郡,本洛州,开元元年为府。”据此,知本纪注“永宁县东”,当为“永宁县东北”。《后汉书·光武帝纪》:“交牧邓让率七郡太守遣使奉贡…  相似文献   

18.
王弼籍贯考     
1979年出版的《辞海》“王弼”条说他是“魏国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人。”实误。阅近人卢弼《三国志集解》卷二十八《王弼传》注说:“《世说(新语)》注引《弼别传》云:‘弼山阳高平人’。又同书卷六《刘表传》注说:“高平见《武纪》建安十八年,又互见《王粲传》,故城在今山东兖州府邹县西南。”查《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64—65图,山  相似文献   

19.
“败北”何以可作“败逃”解? 新版《辞源》“北”字第一义项注曰:“败,败逃。《左传·桓九年》:‘以战而北’《荀子议兵》:‘遇敌处战则必北。’《注》:‘北者,乖背之名,故以败走为北也。’”这里显然是把“败北”之“北”当作“背”的通假字了。准此,“败北”就应该如“败背”;但事实并非如此。既然“败北”之“北”不能照“背”读音,自然也就不宜作“背”释义了。  相似文献   

20.
一、南北朝时期的失韦地域 南北朝时期的失韦大致方位,可从《魏书》所记失韦四邻部族的地域确定。 据《魏书》卷100记载,“失韦国,在勿吉北千里,去洛六千里。”“豆莫娄国,在勿吉国北千里,去洛六千里,旧北扶余也。在失韦之东,……于东夷之域最为平敞”。“地豆于国,在失韦西千余里”。“乌洛侯国,在地豆于之北”。据此,失韦、豆莫娄、地豆于大致在同一横向地带,乌洛侯则在失韦西北。关于勿吉地域,《魏书·勿吉传》说其“国有大水,阔三里余,名速末水(今第二松花江),”“国南有徒太山,魏言‘大白’(今长白山)”,则勿吉南起长白山,缘第二松花江流域而居。豆莫娄,《新唐书·东夷传》载曰:“高丽灭其国,遗人渡那河,因居之”。那河,即今嫩江及第一松花江。豆莫娄人当北渡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