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残缺的爱到理想的爱--《儿子与情人》的主题重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升炜 《社科纵横》2004,19(1):136-138
在劳伦斯的眼中 ,那种在异化的文明社会中异化了的男女两性关系使英国社会趋于萎糜、衰微。为了拯救英国社会 ,他从一个许多人都没有注意到的方面反映了这种危机 ,并开了一个独树一帜的药方 :调整男女两性关系。《儿子与情人》开始了他的“调整男女之间关系” ,以整合世界的漫长探索的第一步。本文通过对小说的细读 ,通过分析小说中几对男女之间失败的爱情和不幸的婚姻 ,揭示了作品的深层主题 :追求和谐的、完备的、理想的爱。  相似文献   

2.
我的爱与华服无缘,爱为“衣”狂,简单的爱,简单的白T-shirt  相似文献   

3.
爱的收获     
本文将从“爱的行动”到“爱的成效”的前进步伐来呈现携“爱”执教带来的收获,以此来展示教师这个平凡工作岗位的别样魅力!  相似文献   

4.
在历史中的哲学总是做着一种"超历史"的"梦".西方传统哲学的这个特点构成了传统哲学的"爱智梦想".由"爱智梦想"塑造的西方形而上学史,反映了那种需要抽象永恒本质的"人的处境",是对人的非人的理解、对历史的非历史的抽象.它隐含着分裂人、瓦解人、失落人的"病症.历史地看待哲学的"爱智梦想",既要看到西方当代思想家在破除哲学的爱智梦想时的真实动机,又要以"哲学在历史中、人在历史中"的视野把握哲学和人的内在一体关系,并从这个"在之中"出发思考人的生命本质.  相似文献   

5.
窦立春 《社科纵横》2012,(6):93-94,105
婚姻自由凸显了个体的自主性与自决性,其逻辑前提是意志自由,具有意志自由的“我”之所以能够成为婚姻家庭中的“我们”,其内在规定性是“爱”。“意志自由”与“爱”构成了婚姻自由不可或缺的两个逻辑前提。然而婚姻自由中的个体主观性正在消解自由本身的伦理合理性,并错误地将婚姻自由本质归结为性自由、契约自由或者单一性的偶然的爱,从而使婚姻家庭生活陷入危机。婚姻自由的合理性限度在于:个体对家庭的伦理认同。黑格尔的家庭伦理思想为此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资源。  相似文献   

6.
白玉 《社科纵横》2003,18(5):52-53
劳伦斯是上世纪英国文坛上著名作家之一。本文从他的创作背景 ,创作倾向入手 ,分析《逾矩的罪人》的创作主题 ,以及其作品与色情文学的区别 ,指出“爱”是他自始至终所追求的目标和创作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舍勒:道德建构中的情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道德建构角度展开对情感的研究,是舍勒的独特视角。舍勒指出,由人类基本情感体验构成的精神气质是充满伦理价值意义的系统,爱和恨是其中两种居于主导地位的激情建构形式。舍勒确立了一种"爱感优先论"的伦理学爱之本体论,认为理想道德的建构就是爱的秩序的建构。然而,随着基督教爱的伦理观的衰微,现代人情感之爱欲向怨恨转化。怨恨成了资本主义类型人的精神实质,它导致了伦理价值的颠覆。怨恨在现代社会伦理建构中惊人地活跃,它构成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动力。受怨恨支配的现代世界道德价值观的颠倒,意味着现代文明精神的"没落"。要摆脱这种没落,必须恢复和重建基督教爱的伦理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杨茂林 《社科纵横》2006,21(6):88-88
司马迁与孔子一样,有一颗伟大的爱人之心,他不仅爱与自己个性气质相同的“奇士”,爱那些凭自己的一技之长建功立业的志士,而且爱黎民百姓,爱一切有仁爱之心的人,他的爱是博大的。  相似文献   

9.
张卫东 《生存》2020,(11):0227-0228
英国有句谚语说:“世上没有不生杂草的花园。”学生是花园,而教师就是打理花园的园丁。竞相开放的花朵中有娇艳的、茁壮的。更有那些长满刺的。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后进生时曾说过:“这些孩子是人类的无限多样化的花园里 最脆弱、最娇嫩的花朵。”我所要做的,就是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学生,给他们阳光和雨露,帮助他们成长。  相似文献   

10.
一个好的班主任才能带出一个好的班级,一个好的班级才有好的班风,一个好的班风,就能积极健康地影响每一个学生,在一个好的班级里学习,孩子就能健康地、迅速地成长。这是所有受过教育、关心教育的人们的共识。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来看,学生尚处在“自主”和“依赖”并存的阶段。从学生的自治能力来看,还缺少较强的调控能力。瑞士著名的教育家裴洛齐就曾经说过:“教育的主要原则就是爱。”因而笔者认为爱学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前提。笔者把握住这一原则,对学生实行“爱”和“严”的管理。对班级也实行“爱”和“严”的管理。  相似文献   

11.
冰心的"爱"     
胡俊 《社科纵横》2006,21(9):127-128
冰心的作品充溢着爱的光芒,本文首先分析冰心作品中的各种爱的成分,然后具体探讨冰心作品中爱的四大来源,并且评析这四大爱的来源对冰心创作及作品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梁卓恒 《生存》2020,(10):0218-0219
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充满诗意与温情的“阳光情感电影”,伴着轻盈优美的交响乐,简洁而干净的故事情节在纯美而温情的各种蒙太奇叙事结构中缓缓展开,整个画面都笼罩在一层灰暗的色彩之中。然而,一股明亮而耀眼的爱之光冲破了这种沉闷的宁静,实现了对生命和人性原始而巨大的感化。本文将从电影的主要元素及其深度方面阐释影片中所蕴含的智慧大爱与人性光辉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周密 《日本学刊》2004,(3):121-131
在战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日本文坛上产生了处于纯文学与大众文学之间的“中间小说”。川端康成可说是其中一位出色的旗手 ,他创作的《舞姬》、《山音》、《东京人》等都是各具特色的“中间小说”佳作。其创作的原因或许主要缘于他敬畏的朋友横光利一诗魂的继承  相似文献   

14.
在原始审美经验中,人们把引起愉快的对象称作“美”.其后,人们意识到对官能快感的过度追求会导致负面后果,进而将“美”限定为“有价值”的快感对象.快感对象的范围包括五觉快感对象的形式美和心灵愉悦对象的内涵美.美作为有价值的快乐对象,又表现为“幸福的东西”“爱的对象”“骄傲的对象”.这也从不同侧面说明了有价值的快乐对象是“美”的特殊语义.  相似文献   

15.
张小东 《社科纵横》2005,20(2):42-42
将现代社区建设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社会学中“民族文化的传承”的理论结合起来,从区位理论角度剖析社区文化建设中“民族文化的传承”在“行为模式”中的理论支撑。同时,进一步探讨了“民族文化的传承”的再生机制与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行为模式”之间的相关问题,以及社区文化建设中“行为模式”的再生机制所发挥出的功能性的再生机制理论。  相似文献   

16.
<爱的艺术>是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弗洛姆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分离的事实,否定了人类采取的两种典型的克服分离的方式,提出了爱是克服分离达成真正和谐的唯一方式的观点.<爱的艺术>提醒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人应更加关注人的生存,全面理解现代化,全球化、并为中国人学研究提供了学理资源.  相似文献   

17.
哲学探究方式的转变——从“追根究底”到“把底问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海平 《求是学刊》2001,28(5):25-31
“爱智慧”是一种“追根究底”的哲学探究方式 ,它奠定了西方哲学形而上学的基本框架 ,在西方形而上学发展演进的历程中展开了一条“哲学之路”。这是一条伟大的哲学探索之路 ,却又是一条布满陷阱、充满迷途的运思之道。这种哲学爱智达到顶点 ,必然不满足于只是不停地更换“最终基础”或“最后根据”(“底”) ,一旦哲学的追问出现了把“底”问“破”的情况 ,这就意味着哲学爱智梦想的幻灭。哲学探究方式从“追根究底”到“把底问破”之转折 ,反映了西方思想以此种方式向人所生活的现实世界的转向。这种探究方式的转变标志着那种建造某种“通天塔”的哲学传统的幻灭。  相似文献   

18.
王苏 《学术交流》2008,(3):38-41
爱是一种情感,是个体内在的心理体验,它所体现的是人们内心持有的与所爱对象结合为一体的意愿,包含尊重、给予、沟通、共荣四个基本要素.人们在爱的情感和行为中,尊重他人,乐于奉献,通过沟通和交流,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实现互惠共荣.家庭是以爱为本质的直接的伦理实体.爱的伦理价值就在于它是家庭成员同一性的纽带.爱是家庭伦理的核心原则,它不仅统撮、包含了诸如平等、尊重、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等诸原则,而且拓展出理解、关心、爱护等具体规范.在家庭生活中,基于调节夫妻之间、亲子之间以及己我这三种基本家庭伦理关系,爱表现为两性之爱、亲子之爱和自爱三种形式,它们贯穿于家庭生活的始终,使家庭具有安抚和心理慰藉等情感功能,从而保证了家庭生活的和谐与幸福.  相似文献   

19.
高君 《生存》2020,(1):0105-0105
古人云: “无德不成师,德高才为范”德是教师的灵魂,也是教师的生命。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要拥有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教法,更重要的,是要拥有高尚的师德。而我更注重的一种师德内涵便是:学会倾听和等待孩子。夏丐尊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对于前辈的话,我在班主任工作中一面品味一面践行。爱孩子的一切、爱一切的孩子。因为在爱中成长的孩子才会懂得爱、懂得学习、懂得生活!倾注爱的第一步便是学会倾听和等待——孩子,你慢慢来,老师会耐心等待,用心倾听!  相似文献   

20.
"浪漫爱"的兴起是一种现代性的文化现象,它与传统的瓦解、现代个人的出现相伴而生,是人性解放特别是人的感性解放的突出表征."浪漫爱"带有"以情求道"倾向,它追求的是爱的唯一性、永恒性和至善、至美性,它在现代成为一种人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超出性爱本身,具有了超越凡俗的精神意义.清末民初言情小说的兴起可视为这种现代浪漫爱的滥觞,其中<红楼梦>和<茶花女>的相遇,为这种浪漫爱的兴起提供了极大的助力.清末民初言情小说中的唯情派继承了明清以来以情抗礼的文学传统并与西方浪漫主义爱情小说实现了对接;他们所表现的爱情具有超凡脱俗的乌托邦特性,本土禁欲主义道德与西方纯情、浪漫之爱与此结成了同盟,这是现代性初兴时期浪漫主义反世俗的"人的自我神化"倾向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