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一直是区域经济学应用研究的核心。综合全省情况,佳木斯市虽然处于沿边开放带,但是其口岸作用弱,佳木斯市主导产业不明确,缺乏区域经济长期、整体的发展战略,这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佳木斯市经济的长期发展。本文正是通过区域经济理论与佳木斯市产业发展实践的结合,提出了构建绿色农业、旅游业和资源回收产业的发展框架,探寻佳木斯市经济发展的长久之道。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两轮十分严重的区域经济冲突,每一轮冲突都加剧或引发了几乎所有的重大宏观与微观经济问题。这两轮区域经济冲突的基本线索是:重复建设(即盲目引进与重复布局)→原料大战→市场封锁→价格大战。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区域制度建设、区域规划设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等问题,才能充分发挥区域经济在内蒙古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和西部地区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媛 《兰州学刊》2002,(3):21-23
我国幅员辽阔 ,人口众多 ,各地区在自然资源、地理区位以及人文特点等方面存在极大差异 ,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使得区域经济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重大的问题 ,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发展 ,历来是中国共产党十分关注的问题。自新中国建立至今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转变 ,都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作粗浅的分析。一、均衡战略和西部地区的发展所谓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其主旨在于强调缩小地区差别 ,主张国家投资布局应以落…  相似文献   

4.
广西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国内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的分析 ,探讨广西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践效果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以非均衡发展战略指导经济建设的实践,使我国形成了由沿海到内地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了全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是由于向沿海倾斜的程度过大,结果使区域经济差异在发展中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6.
7.
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于近年兴起,为研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不同以往的理论范式和观察视角,认为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要义在于遵循要素禀赋确立的比较优势,不同国家或经济体的发展战略和现代化道路各不相同。政府职责在于因势利导,完善促进产业发展的软硬件基础设施,补偿可能出现的外部性成本,将经济增长潜力变为现实。如果以新结构经济学视角观察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现实,可以从产业结构、创新战略、市场体制、政府职能等四方面梳理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大致脉络,并以此为指导确立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包括确立比较优势、重塑产业政策、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市场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8.
中国区域经济新格局与海西发展战略提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缘于地缘经济关系的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国既是东亚的大陆国家、也是西太平洋的海洋国家,但中国长期的自我中心意识导致了封闭和衰落、世界经济中心的迁移又加剧了中国区域发展的封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策略从根本上解决了发展意识的战略回归问题,即推进世界经济中心再次向中国转移。与经济全球化、全球经济中心向亚洲和中国转移相呼应,中国区域经济将逐渐形成"两线两圈一中心"新格局。构建连接南亚(印度洋)、西北亚两条战略通道和以京津冀为中心的东北亚经济圈、以珠港澳为中心的东南亚经济圈、以长台闽为中心的亚太经济中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战略取向。其中,构建亚太经济中心是核心工作。由于台湾与大陆目前还没有实现完全统一,构建亚太经济中心需要提升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地位,促进福建从海峡西岸经济区、到海峡经济区、再到长台闽亚太经济中心的"四级战略提升"。  相似文献   

9.
薛辉 《兰州学刊》2005,(1):41-42
建国50多年来,旨在谋求既能体现国家整体利益又能促进地区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在我国可以说一直是一个比较重要又比较薄弱而常常被简单化处理的问题.但从建国以来的均衡发展--不均衡发展--不均衡协调发展的不断否定和超越的战略思路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国家在社会管理职能上的日趋成熟.梳理这一段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程,可以让我们在历史的发展中萃取出政治思维转型和达到政治稳定最优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0.
建国以来 ,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先后采取了“均衡布局”、“沿海优先”和“西部大开发”三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三种战略一脉相承 ,可以看作是西部开发的三个战略步骤 :“均衡布局”战略奠定了西部地区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沿海优先”战略为西部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在技术和财力上提供了可靠保证 ;“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仅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直接投资的力度 ,而且提出了一整套全新的开发思路 ,其必将给西部地区带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1.
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缓慢与资本积聚相对匮乏密切相关。在人力资本积聚与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关系上,必须以发展教育和体制改革作为突破口,通过人力资本的积聚,达到山西省区域经济高速发展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市场国际化的环境下,区域经济国际竞争力是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层 面。必须明确,地方政府是国际竞争战略的组织协调主体,承担起从战略上推动本地区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 的重任。要遵循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并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实施人才竞争的战略措施;发挥政府的经济 职能,学习国际先进筹资经验,增加高新技术研究开发投入;从竞争战略的高度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区域经济 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建国以来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 50 - 70年代以内地工业发展为重点、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到改革开放后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的非均衡发展的演变过程。世纪之交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指导下 ,结合我国实际 ,提出西部发展战略 ,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又一次重大调整。这一战略的实施 ,必将加快西部经济发展 ,对我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上,理论界长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其二是区域非均衡增长战略。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是手段,均衡发展是最终目标。通常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实施不均衡发展战略是被视为促使经济快速发展的最有效途径。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实施经历了从区域低水平均衡发展战略到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再到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的一系列转变过程。当前,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方针,促进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协调发展,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缩小区域经济差别,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5.
江苏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SWOT分析法对江苏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内部优势与劣势以及外部机会与威胁进行详细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互匹配,最终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包括"双管齐下"战略、"综合交通"战略、"区域特色"战略和"对口支援"战略等江苏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实现区域均衡协调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从新中国建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30年时间里,根据当时的中国国情和国际形势制定并实施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主张重点发展内地工业,通过均衡布局,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战略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它是历史、时代和制度的产物,我们要辩证看待,它对今天仍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资源型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其转型的着眼点应放在可持续发展上,关键是产业结构调整,要以地区综合发展战略替代单一的资源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法,分析了大庆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基础和大庆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现状,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首位度较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平衡;(2)投融资渠道不畅,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资金不足;(3)非公有制经济竞争优势不明显,转变经营方式难度大。结论是:(1)加强城市建设,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拓宽融资渠道,设立"一站式"服务机构;(3)提高竞争能力,推进政产学研合作。  相似文献   

19.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刍议魏后凯一、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衡1978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转轨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也进行了重大的调整。一方面,国家投资的地区布局由过去主要强调备战和缩小地区差别,逐步转移到以经...  相似文献   

20.
姚启超 《广西社会科学》2008,19(11):171-173
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迅速发展和卫生事业改革的逐步深入,医学院校临床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对此,应树立现代教学思想,创新医学教学模式;运用现代教学设备,为学生创造实践操作机会;注重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相互融合;改革考试方法,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